论语中描写态度的句子集锦90句
论语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论语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论语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①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②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第1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第2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第3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第4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教师了.”
【第5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第6句】:〔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孔子说:“ 孔文字(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
【第7句】:〔子曰:“敏而 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孔子说:“聪明而且 学习,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可耻,因此被称作‘文’.”
【第8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孔子说:“暗暗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第9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
【第10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选取他们的 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 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高中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本篇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论语原文及翻译,希望喜欢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
原文
【第1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2句】: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第3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第4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第5句】: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第6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第7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第8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第9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第10句】: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句子
读一书,增一智。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句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1句】: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
【第2句】:地球是有限,而知识是无限。
【第3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4句】: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第5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第6句】:假设始终先于知识。
【第7句】:思则睿,睿则圣。
【第8句】: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人谈话。
【第9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10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11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第12句】:怀疑是知识之钥。
【第13句】: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第14句】:闲有余日,正可学问。
【第15句】: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第16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17句】:我年轻,需要你指点,但不需要你指指点点。
【第18句】:当热诚变成习惯,恐惧和忧虑即无处容身。
【第19句】:自由生活方式是借知识和洞察获得。
【第20句】:未知事物总是被人以为奇妙无比。
【第21句】:一勺勺积累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往。
【第22句】:必须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第23句】: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第24句】: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第25句】:有阅读能力而不愿读好书人,和文盲没有两样。
【第26句】: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第27句】: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第28句】:每一发奋努力背后,必有加倍赏赐。
【第29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第30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31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
【第32句】:要想造就成高深学问,就得从字母学起。
【第33句】:我知识和成功,全是靠勤奋学习取得。
【第34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35句】: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人谈话。
【第36句】: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娱乐,更持久满足了。
【第37句】: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
【第38句】:人永远是要学习。死时候,才是毕业时候。
【第39句】: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第40句】: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第41句】: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时光换成巨大享受时刻。
【第42句】: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总不如亲自呷一口明白。
【第43句】:有人不犯错误,那是因为他从来不去做任何值得做事。
【第44句】: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
【第45句】:成功不是将来才有,而是从决定往做那一刻起,延续积累而成。
【第46句】: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第47句】:只会水泥地上走路人,永远不会留下深深脚印。
【第48句】:谁有历经千辛万苦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
【第49句】:如果学习只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第50句】:读书务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第51句】: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不是靠"教"出来。
【第52句】: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辰光换成巨大享受时刻。
【第53句】: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书活起来。
【第54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行。
【第55句】:读书是我惟一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游戏。
【第56句】: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阶段才能学会滑冰。
【第57句】:我一生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第58句】:人是活,书是死。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第59句】:我从来不记辞典上已经印有东西。我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东西。
【第60句】: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
【第61句】: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伙伴。任何艰难困苦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第62句】:运动使人充满生机活力,音乐使人充满浪漫快乐,思考使人充满智慧理智。
【第63句】:知识不是某种完备无缺、纯净无瑕、僵死不变东西。它永远创新,永远前进。
【第64句】: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一切来造就自己。。
【第65句】:要让自己生命之树常青,就要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提高自己个人修养。
【第66句】:成功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明艳,然而它当初芽儿,浸透着奋斗泪泉,洒遍了牺牲血雨。
【第67句】: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读书是别人思想帮助下,建立起自己思想。
【第68句】: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无穷乐趣。
【第69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学习上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第70句】:读书时,我愿每一个美好思想面前停留,就像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学习,永远不晚。
【第71句】:一个爱书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朋友,一个良好老师,一个可爱伴侣,一个温情安慰者。
【第72句】: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热和光!您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燃烧!
【第73句】: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东西。
【第74句】: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逻辑。
【第75句】:读书是我唯一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游戏;而我对于事业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
【第76句】:我们这一辈人本来谁也不曾走过平坦路,不过,摸索而碰壁,跌倒了又爬起,迂回而前进,这却各人有各人不同经验。
【第77句】:财富是一种寄存,你不能将其带走;荣誉是一道亮光,你无法将其留住;成功是一颗硕果,你无法四季品尝;生命是一种过程,你不能让其停步。
【第78句】:要留住青春,最好办法就是永葆年轻心态;要留住健康,最好办法就是坚持锻炼身体;要保持快乐心情,最好办法就是助人为乐。
【第79句】:什么都可以丢,但不能丢脸;什么都可以再来,唯独生命不能再来;什么都可以抛去,唯有信仰不能抛去;什么都可以接受,唯独屈辱不能接受。
【第80句】:要创新需要一定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而是来自长时间积累与全身心投进。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
【第81句】:火焰逐渐侵蚀了上来,最后躯壳却因魂抛弃,感到了深深无助与绝望。它们流下谁也看不见泪水后,粉碎,化为粉尘。
【第82句】:5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规。
【第83句】:学习成绩总是不能进步,不能够增加自信心。希望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帮助下、家长指引下,增强自信心,学习进步。
【第84句】:勤奋学习,是我们大家共同目标。完成这个目标,也是我们大家梦想。而怎样才能完成这个目标呢?只有努力,才可以成功,才可以达成目标。
【第85句】:读书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遇到有心得就写下来,多动笔,多写,多记,不然,你有心得,不写下来,时候长就忘了。多写多记,念书多了,就积累下不少知识,可以左右逢源。
高中论语十则原文翻译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十则》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十则》翻译: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指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 和体会。也指通过温习历史经验,认识到的新情况。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理想,不也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孔子说:"一年到了最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于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写作背景: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