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心理描写的句子集锦80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童年》心理描写的句子集锦80句

创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第1句】: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第2句】: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第3句】: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第4句】: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第5句】: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难点:

【第1句】: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第2句】: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句】: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第1句】:(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第2句】: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

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5课《表里的生物》。

【第3句】: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第2句】:出示预示提示

【第1句】:学会“脆、拦”等5个生字。

【第2句】: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第3句】: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第4句】: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第3句】:整体感知

【第1句】: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第2句】: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第4句】: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第1句】: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说说你很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读哪些描写的句子,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第2句】:思考。

(1)小时候, “我” 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第3句】:总结:“我”和“父亲”的形象就是在一个个具体事例得以呈现。

【第5句】: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第6句】: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凡是能发声的都是活的生物(认知、猜测)

表能发声(好奇)

表里有生物(推测)→证实

【第7句】: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第1句】: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第2句】: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1句】: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第1句】: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第2句】: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第2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1句】: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2句】: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第3句】: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3句】: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第1句】: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第2句】: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议一议: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第3句】:课堂练习

【第1句】: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蜜蜂辨阻跨括检查确误途陌,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第2句】: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第1句】:复习导入

【第1句】: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第2句】: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③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2句】: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第1句】: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第3句】:【第4句】: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第3句】:【第4句】: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第2句】: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第3句】: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第4句】: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第3句】: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第1句】: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第2句】:学生自读体会。

【第3句】: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第5句】: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第1句】:诱导生疑:读了第【第3句】:【第4句】: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第2句】: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第3句】: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第4句】: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第5句】:教师再引。

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第6句】:指导写字

【第1句】:出示要写的生字:蜜蜂辨阻跨括检查确误途陌,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2句】: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拓展活动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创新教案

学习目标

【第1句】: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第2句】: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第3句】: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第4句】: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学习重点难点

【第1句】: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第2句】: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第3句】: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第4句】: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第1句】: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第2句】: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1句】: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出示课件1】【第1句】: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轼说:“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第2句】:让学生读这些名人名言,谈谈自己的体会。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第3句】:总结:

这个单元让我们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这些长篇小说或短篇小说中,篇幅都比较长,想要简要说说主要内容,就需要学会概括内容。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梗概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学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一本书,如何来写作品梗概。

【第2句】: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你想介绍它哪些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回忆那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匪浅的书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及想要推荐它哪些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出示课件2】引导介绍方法:

(1)介绍书的主要内容,

(2)要抓重点,有条理,说得富有感情色彩以激起其他同学的阅读欲望

(3)声音响亮,叙述生动,有激情;

2.谁来告诉大家,你喜欢的这本书最难忘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本书,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第3句】:总结写作方法

【第1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梗概的写作方法:

小组讨论:怎么样才能写好一本书的梗概?

【第2句】:小组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出示课件3】【第3句】:师生总结学写作品梗概的方法: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谈谈你还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作品梗概,相信大家都能写得很精彩。如果经过你的推荐,能够引起同学们阅读的兴趣,那么你的推荐就成功了。(教师巡回检查,指导交流上有困难的学生。)

【第4句】: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第1句】:选择你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梗概。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第2句】: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第1句】: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第2句】: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1句】:评改作文

书里记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情感,怪不得人们常说“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我们实现理想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第3句】:小组评议:选出小组中组内认为最优秀的作品梗概,并小组成员进行思考,讨论,修改;并由小组代表进行讲解,同时介绍运用了哪些梗概的写作方法。

【第2句】: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第2句】:个别学生上台推荐。

【第3句】: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议优点和不足。

【出示课件4】【第4句】:评议的重点

(1)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是否理清,要点是否把握明确。

(2)是否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语言是否简练,语意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清楚连贯。

(4)书的大意是否清楚明白。

(5)哪部分写得最精彩。

(板书: 【第1句】: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第2句】:筛选概括,合并成段。【第3句】: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5.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6.范文展示。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写作品梗概,学习了写书的梗概的几个要点,当我们以后再遇见长篇的作品,也能清晰的说出文章的大致内容了。

板书内容

习作讲评

评议的重点: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琥珀》创新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琥珀》创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琥珀》创新教案1

【第1句】: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句】: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第3句】: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1句】: 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是讲科学家根据一个实物展开想象的,题目叫《琥珀》,板书课题。

【第2句】:检查预习

1.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怕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这几块都是琥珀。)(出示琥珀实物,让学生传看。)

2.课文中讲的一块琥珀和刚才传看的琥珀有什么不同?(课文中讲的那块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个蜘蛛。)

【第3句】: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玻璃,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几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3)请学生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第4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5句】: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1句】:老师谈话引入。

【第1句】: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第2句】:学习课文

(一) 【第1句】: 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这段的第1---6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板书:松脂球 化石

【第2句】: 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①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②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③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板书:阳光强烈

【第3句】: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有三处: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第4句】:师问: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① 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第5句】:师问: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①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②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③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①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②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③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板书:松脂继续滴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②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③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④“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⑤“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⑥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⑦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⑧“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⑨“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⑩“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二)、学习第二层。

【第1句】:问: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被河水淹没了,尸体腐烂了,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被淹 被埋

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第2句】: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

【第3句】:问: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请读有关的句子。

【第4句】: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回答问题

(答: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第5句】: 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两层。第一层:松脂球的形成。 第二层:化石的形成)

【第6句】: 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 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第7句】: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 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第3句】:谈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第4句】:总结课文。

【第5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6句】: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预习《15 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

《琥珀》创新教案2

教学目标:

【第1句】: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第2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第1句】: 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2句】: 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1句】: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第1句】: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2句】: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

【第3句】: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

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第2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第1句】: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第2句】: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第3句】: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第3句】: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第1句】: 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第2句】: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第4句】: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第1句】: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2句】:理解课文。

【第1句】: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生答)

【第2句】: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

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第3句】: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第4句】: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后回答。

【第3句】: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第4句】:布置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