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中描写曼璐的句子集锦5篇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半生缘中描写曼璐的句子集锦5篇

谈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顾曼桢

引导语: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才女,《半生缘》是张爱玲写的苍凉的爱情故事,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形象。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个女性作家,她的聪颖早慧、敏感和卓越的才华在30年代的上海就一举成名,她以上海和南京两地写了一个苍凉的爱情故事,《半生缘》初名为《十八春》,是张爱玲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最长的一篇,张爱玲写女人尤为深刻,她小说创造了很多典型的女性,前期创作了很很多好的作品,例如《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等等,后期她也有创作,但是水平就明显的大不如以前了,这当然离不开和胡兰成之间的故事,她不顾一切的和一个汉奸在一起三年,最后被抛弃,作为一个敏感的女人,她说:“我将要萎谢了”。这多少辛酸无奈都含有拜汉奸胡兰成所赐的成分。

《半生缘》后来被改编拍成电影,反应的是【第30句】:40年代的上海都市新男女的婚恋故事。张爱玲前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多从剖析人性的方式,如曹七巧,白流苏,许小寒等,人性的复杂在她似剖析刀的笔下,浓郁的封建味道,铜臭的味道,丑恶扭曲甚至是变态的复杂人性也变得轻轻起来,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中多为复杂,我选择《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形象,是她有着唯美的凄惨,苍凉,让人同情。故事曲折多变,一波三折。顾曼桢的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最为丰满,也很有新意,有着独特的意义。

一:【第30句】:40年代上海都市新型男女的爱情故事(悲剧)

【第1句】:太多的不和谐

《半生缘》以【第30句】:40年代的上海为故事的背景,创造了一个灰暗的空间,描写了一个苍凉凄楚的爱情故事,张爱玲1943年在上海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夜成名,轰动一时,在张爱玲眼中当时的上海充满了不和谐,如“生命是一件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上海,香港,租界,到处是满清时封建的残余劣根,老式的满清家庭,都市发展起来的底层小市民的各种命运,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上海背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乱世才让张爱玲有横空出世的机会和大展身手的舞台,加上她可怜的身世,后期所受的教育有关,她抓住了机会,成为了上海轰动一时的文坛新星。《沉香屑:第一炉香》就是一个成功的标志,《半生缘》是描写了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也是爱情故事的线索,《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出身可怜,父亲早亡,有母亲带领的单亲的家庭,缺少了父亲的家庭失去了支柱,这时,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挺身而出充当父亲支撑家庭的角色,天生劳动能力低下后天的独立生存能力缺陷的女性明显的处于社会的下风,无奈之下,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舍弃了原本应该得到和豫瑾的美好爱情,可是偏偏这时顾家的老爷子死了,注定了顾曼璐要走上做舞女的路,这还不算坏到底,顾曼桢和沈世均都是当时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正是有朝气,有活力的精力充沛的人生时期的年轻人,受过教育,这样的恋情发展应该是美好的。可是,无巧不成书,几经波折,顾曼桢被自己的秦姐姐设计被自己的姐夫祝鸿才那禽奸了,其中顾曼桢在被困在屋子里脊有反应到张爱玲自身小时候在家所遭受父亲的囚禁有关,张爱玲的父亲娶了后母后,对于张爱玲的折磨可是不少,张爱玲多少从自身生活中得到一些体会和反应,特别是被囚禁的时候看着那铁窗的描写,张爱玲想过真想有一个炸弹,把这个家给炸了,哪怕是同归于尽也好。这对于张爱玲无疑是个难以告别的阴影。在文章中多少都有她对于自己的影子的反射,和顾曼璐所遭受祝鸿才的嫌弃后的怨恨,和她与胡兰成的故事有些相似。文章中最后那沈世均也动摇了自己对顾曼桢的信任和对他们之间爱情的信念,张爱玲偏偏就不把他们的恋情写得美满,而是一个苍凉凄楚的悲剧结局。

二: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再一起?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就有很多因素。明明是相爱的两个般配的男女,为什么就不能在一起呢?我们读了都会反思这个简单的问题,这里有太多的复杂的东西,表面上看这上海是一个正在发展都市化的城市,可是这些东西突然的出现,而不变的而是小市民的旧观念,旧的一切,上海沦陷,半殖民地的文化氛围,地区沦陷,国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半新半旧的时代,大部分的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中国的传统的桎梏中,新旧的文化冲突。顾曼桢是一个新型的独立女性形象,顾曼桢身世固然可怜,父亲早忙,家庭少了个男人就如没了支撑的柱子,姐姐顾曼璐也挺身而出,做舞女撑起整个家庭,她为顾家做出奉献,牺牲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如顾曼桢维护自己的姐姐是说的“这不是她的错,是这个该死的社会,要真的说可耻,和那些嫖客比起来还真不知道谁更可耻呢!”顾曼桢毕业后有了工作,做打字员,晚上还做家教,她自己有能力了,不想再靠姐姐做舞女来支撑顾家,她还和顾太太多次说过不要在向姐姐要钱了,顾曼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养气顾家如“妈,以后无论如何,家里的开销由我来拿出,姐姐从前供我读书是为什么的,我现在都还替不了她?”她外表看起来柔弱,内心却坚强,她想独立起来,像男人一样撑起整个家庭,她开始很坚信自己的的能力是可以做到的,结识了沈世均后,她不愿意和他结婚先,她妈妈顾太太劝说顾曼桢的时候,顾曼桢却说“我结婚还早呢。至少要等弟弟大了。”不愿和他就这么走在一起,让他回去接管他父亲的家业和他建立一个旧式的中国家庭等创造出了一番事业后再建立一个新式的家庭,她认为他应该出来做事,该以事业为重,她也可以照顾顾家,一旦男子结婚了就要照顾两个家,那是一个拖累,会耽误了他以后的事业的发展,她思想很先进,就是这样才有了最后顾曼璐曹人遗弃后设计害她的'故事,顾曼璐不能生子曹祝鸿才的遗弃,顾曼璐和祝鸿才本来就不是实名的夫妻,她为了锁住祝鸿才的心居然傻到和祝鸿才一起设计海自己的亲妹妹,让祝鸿才奸了自己的亲妹妹,她居然想到了“借腹子”的傻到家的办法,这是何等的愚蠢,就算是顾曼桢欠了她的,她也不能做出这么卑鄙的做法,天理不容,太不理智了,最终害人害己,连死也得不到多少同情,有点鲁迅对阿Q的看法,“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她的奉献将被她的愚昧所掩盖,她沦为舞女,遭人遗弃不是她的错,可是她还自己的亲妹妹就是天大的错误了,所致读者都不能原谅她。全篇下来也讲述了一个新女性的想要独立的种种困难,想在暗淡无光的时代夜空里找到光明的出路是困难的,就如在漆黑的夜里胡乱的摸索,探究,跌跌撞撞的,最终还是惹得一身一生的伤害,在张爱玲看来这就是道不完的唏嘘沧桑和无奈,理想和现实总是不和谐,美好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总要展开惨烈的碰撞。悲剧的人生观看世观,她造就的是一个凄美的上海爱情悲剧。顾曼璐的设计陷害,顾曼桢的性格,还有这个该死的社会决定了人的命运,造成了个性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

二:中国洋场文化下的上海,租界下民众的苦难生活

【第1句】:旧人新事

这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反应着时代的民众生活,《半生缘》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文化特色,现代文化特色,加上张爱玲所受的西方文化特色,这样说来就离不开世界文化,在租界的复杂时代背景,《红玫瑰和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主要讲的都是上海的故事,都是凄迷的和痛楚的人生经历,张看世的悲观性,也揭示了当时上海的市民的苦难生活,底层的市民阶级旧家庭在现代都市的生存状态,在租界下的各种苦难。战乱的动荡时代,外国的文化传入,有促进都市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可是,世道变了,地区沦陷主权也变的话,受苦的终将还是沦陷区下生活的人民,保守,环境变迁,人心依旧,这是旧中国的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和传统,就算一切都变了,剩下的就是人心了,这是多么悲催的事情,当然,也有些受教育的知识分子青年是变得,如《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就是一个新女性想要独立的一个变化的例子,沈世均也有认识到,可是由于家中父亲病发,哥哥早亡,家里的重担又落到他一个人的身上,他只好回家继承父亲的家业,动摇了对顾曼桢的爱情后和石翠芝和好,建立一个旧式的中国传统的家庭,叔惠倒是出国留学另谋发展去了,可是在哪个时代的社会下,他们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人,不变的人心更是可怕,任这些几个赤手空拳的知识分子青年变也抵不过飞机大炮的轰炸,过弱就要受挨打,那些力量相比起来就如同大象和蚂蚁一般,无法更改的社会发展趋势,旧式的人旧式的心,新的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发展,谁也阻止不了,在沦陷区的人们生活在无奈的苦难生活流里任凭着命运的摆布,无力反抗,无可奈何。《半生缘》中以顾曼桢和沈世均的婚恋为线索,寂静波折,辗转,沧桑,悲欢离合,辛酸苦楚,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遗憾,悲惨的动人故事情节,催人泪下,令人感慨同情和怜悯。从侧面看,叔惠在国外也混得不怎么好,回国了,石翠芝作为人妇,乃是一个传统女性的代表,沈世均和叔惠是新型的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选择的结果和代表,顾太太更是一个底层的无力的一个老式人物,豫瑾本来当医生挺好的,可是,最后因为地区沦陷,他的医院被捣,老婆更是遭了日本人的毒手,他自己也被日本人抓走,这种种的现象,这些人的遭遇是正常的生活吗?显然不是,这是战乱时代的苦难国民的生存状态,这些不也即是当时战乱下的各个人物代表的生活状态吗!

【第2句】:灰暗的生活色彩

《半生缘》中的文字似乎全篇无光,都是一片灰暗的色彩,也是当时上海人对与新都市话的生活方式的观念看法和现实的一种错位,错综复杂的上海文化背景下,像是张爱玲看到上海的天空是笼罩着一层迷雾一样,迷迷糊糊,朦胧中让人看不清楚,找不到光明,辨不清方向。

战争,上海被迫开阜,使得上海成了走向世界的路口,文化的传入方面,特别是西方的文化流入上海,流入中国,西方权势如雨后春笋般日益增长,上海商业化,都市化,现代化,从此上海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景象,出现了电影院,舞厅,电车等等,对于新兴的年轻知识分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自由恋爱的时代,可是,张爱玲在《半生缘》描写大的上海的这对男女并没有那么幸运,偏偏是走向了悲剧。两个相爱的人不能走到一起,把美好撕碎给人看,为什么不能走到一起?这就是遗憾的问题所在,为什么不成全他们,成全了他们就没那么令人震撼了,少了不少对时代文化的抨击。也不像《倾城之恋》那样,为了成全他们这对一直以来都真真假假的恋人整座城市都倾倒了。

三:追求纯真而炽热的爱情

和张爱玲的其他作品相比,很多都是些上海的故事,写得都是女性人物,她们的感情性质差不多。但是,在《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和沈世均的爱情是纯真的。不像张爱玲其他的作品那样,爱情充满金钱的驱使,充满铜臭的味道,人性的扭曲与变态,剖析人性的丑恶面目。《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了金钱嫁了一个有钱的患有痨病姜家二少爷,为了得到金钱从此给自己戴上了金钱的镣铐,后期发现身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了她人性的变态和扭曲,赔了自己的幸福,还把自己的儿女迫害致死;还有《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也和《金锁记》中的故事相似;《心经》中的许小寒更是上演了父女之恋,乱一套;《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更是和范柳原做起了真真假假的爱情游戏,看了都让人想到一个“假”字,觉得他们虚伪,都是金钱再作怪,人心向着金钱一起在乱世中之中作怪,表现出了人性的丑恶百态,充满金钱的的残害现象,充满了铜臭的爱情,甚至那不是爱,那是对于生活的一种妥协,出卖自己换的金钱的现象,一个“钱”字的现实世界,将旧中国封建社会的上海的人性描写的淋漓尽致,思想被禁锢,灵魂和性灵被金钱扭曲,太多的不和谐,病态百出的时代背景下的一幅幅的都是充满铜臭的味道的画面,画面里满满的人事都是杂乱参差,错综复杂,一张张丑恶的面孔,令人感慨和生惧!

而《半生缘》中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则是这写画面中的一幅凄美的苍凉的画面,与其他作品的品味决然不同,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是把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建立在金钱之外的。他们的爱情观较为先进,纯洁,真是这样的纯洁在这样污浊的环境里便会显得新鲜奇异,美好的心灵和肮脏的世道拼命地发生着碰撞,美好被撞得遍体鳞伤,美好的爱情被摧毁,不和谐的人事终有悲剧发生,从温馨的年轻热恋的恋人走到十年的沧桑。

热恋的时候,顾曼桢在给沈世均写信中就有“世均,我要你知道这世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那么一个人。”这是多么纯洁而炽热的爱情,十个年头顾曼桢一个女孩吃了多少的苦头,十年过去了,当她和沈世均又在大街上遇见的时候,便是忍不住的洒下一把一把的辛酸的泪水,这不是一般的女孩子受得了的苦难,因为她善良,她不愿和沈世均从新走到一起,她知道沈世均已经和石翠芝已经有了一个家庭,如果她那样做的话,将会以牺牲石翠芝的幸福来满足自己,她不会这么做,只换来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简简单单的一句“我们回不去了。”这里面充满多少的辛酸可想而知,她不想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她独自忍受着这一切,可多令人感到同情,敬佩!

四:新型女性

【第1句】:孤独者

在《半生缘》中有描写到了很多女人,顾曼璐,顾太太,石翠芝,沈太太,等等,顾太太是一个软弱的老女人,失去了丈夫后,之后整个家庭的重担有顾曼璐来承担,顾曼璐出卖自己的身体为家庭坐了伟大的奉献,她舍弃了和豫瑾的爱情和自己的终生幸福,填补了顾家缺少男人支撑的位置,石翠芝则是个大家小姐的形象,娇生得很……

顾曼桢外表斯文温柔,内心性格刚强,受过教育,对做人处事看世有见地,有知识,想独立,独立意识也很强,和小说中的女性差别很大,是描写刻画得最为丰满的人物形象。

顾曼桢是《半生缘》中的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她在公司上班做打字员,晚上还做家教,极力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撑起整个顾家,想像男人一样独立,不想依赖依靠别人生活的一个新型女性,你那儿舍得买什么东西吃,结果还不是在家用上贴掉了!妈,我给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拿姐姐的钱了,给那姓祝的知道了,只说姐姐贴娘家,还不知贴了多少了呢!”顾太太也是充满辛酸,明知道顾曼桢护给她一顿唠叨,一股眼泪的洒,她以为就拿人家那么一点钱不济于事的,顾曼桢“妈,我就是这么说:不犯着呀,你用他这一点钱,待会儿他还以为我们一家都是他养着的呢,姓祝的他呢人的脾气!”顾太太:“人家现在阔了,不见得还那么小气。”顾曼桢则是看人读心:“你不知道吗,越是阔人越是啬刻,就像是他们的钱特别值钱似的。”顾曼桢也知道,男的一旦结了婚就是要照顾两个家的人,连个家庭的重担都要他一个人挑,她会为他着想,认为他应该出来做事,会从大体全面的想问题,这样一来又怕这样会误了他的前程,另外沈世均他可以先出来做事,她也可以再照顾顾家几年,姐姐顾曼桢已经嫁为人妇,“祝笑起来像猫,不笑像个老鼠”姓祝的人品坏就不说,可是他有钱,能不能带给顾曼璐幸福这一点顾家的人也怀疑,但是也没办法,顾曼璐是个舞女,没有更好的挑选,又和姓祝的有瓜葛,无奈之下也将就的跟了祝鸿才,顾曼桢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挑起顾家的重任,在张爱玲笔下的女人中《半生缘》的顾曼桢是一个和其他女性有许多的不同,比如:葛薇龙,许小寒,七巧,白流苏等等,顾曼桢是她们中一个新的特殊的想独立的女性,给人新鲜的感觉和印象,她在公司上班认识叔惠和世均,和他们做了朋友,小说中没有提过她有其他的同性的朋友,她独处于这两个男性朋友间,显得她特别的孤独,这也是女性群体中作为母系中的一个孤独者,

【第2句】:探索出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意义)

即便后来和沈世均谈恋爱,又不愿先和他那么早就结婚,“老是两个人腻在一起,热度就会一天天往上涨,总有一天,他们会不顾一切,提前结婚,而她不愿这样。”也不想他回去继承他父亲的家业,世均父亲突然病发,母亲和父亲离异,他有个哥哥去了媳妇,也生了小孩,可惜他哥哥不幸早年死了,这样沈家一家大小的重任便落在了他的身上,迫于无奈,他回家去接管了父亲的家业,这也是故事发生悲剧的一个转折点。

正是这样拖着拖着,最后就拖出了事,所谓夜长梦多就是这样,顾曼桢的姐姐嫁了祝鸿才,因不能生子而遭人嫌弃,整天回家和顾太太哭诉,后来顾曼桢遭到了亲生姐姐和姐夫的设计陷害,顾曼桢被祝鸿才奸了,被关在屋子里养着,遭了非人性的折磨,她面对着自己的亲姐姐这样的陷害反应的是一副烈女的表现,拿着摔破的碗就想和拦住她的人拼了!最后还是没有向《苔丝》那样把奸她的男人给杀了,狠狠的报复,这都是因为顾曼桢的善良。顾曼璐看了倒是冷笑:“哼,倒想不到,我们家出了这么一个烈女,啊?我那时候要是个烈女,我们一家子子饿死了!我做舞女做妓,不也受人家欺负,我上哪去撒娇?我也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的姐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到这样你给的地步?”这声声的控诉不是针对顾曼桢的,而是这个该死的社会。她发现了自己怀了姓祝的孩子,最后顾曼璐快要死的时候抱病求她原谅,她因为善良原谅了她,接着妥协了嫁给祝鸿才,财大气粗而又卑鄙的祝鸿才再有能耐也收不了顾曼桢的心,最后顾曼桢带着孩子也不愿在祝鸿才的强钱下生活,不惜欠债借钱的打赢了官司,得到了孩子的抚养权,就算她遭受了天大的不幸,失去了一切,她也不低头,为了孩子,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起来,努力去奋斗。实现她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当时难得的百折不挠的新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

从身世找出路到她不愿和世均建立旧式的中国家庭遭受设计和陷害后不断地探索出路,一直到摆脱祝鸿才的强钱生活,顾曼璐设计是一条主要线索,而她的而性格也是一个因素,她不愿和世均那样,还有就是这个该死的社会了,现实中就是这样残酷,注定的苍凉故事是跑不掉的。看顾曼桢和沈世均的对话时,顾曼桢表示:“她没有错,我不觉得她是可耻的,要真的说可耻,和那些嫖客来比还真不知道谁更可耻呢!”而沈世均听了她的话也并无看不起顾曼璐的意思,而是同情的说道:“你姐姐是为家庭生计迫于无奈才才做舞女的”书中还有“对于这种人家出身的人,除非长得很丑,长大了总是吃这碗饭的。”和顾曼璐的想法“我那时候要是个烈女,我们一家子子饿死了!我做舞女做妓,不也受人家欺负,我上哪去撒娇?我也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的姐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到这样你给的地步?”归根结底的话语,这不是他们的错,是那个社会,所谓落后就要挨打!地区沦陷,人性丑恶,人文落后,国民的劣态根深蒂固,国弱民自然苦!沈世均和顾曼桢没有完成一生在一起的爱情,只有擦肩而过的半生缘不了情。顾曼桢的新型想独立的刚毅女性形象在昏暗的社会中不断摸索探索出路,孤独无助饱受沧桑,如嘶哑的呐喊,卡在喉咙的话喊不出声音的痛苦,善良人的不幸遭遇,这造成这样的悲剧实在是令人深感同情,也是对于社会的一种的讽刺

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形象特征

引导语: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被誉为“旷世才女”,她的作品或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她对当时的女性生在一个危险而又无奈的时代的描写。而在半生缘中漫桢这个人物更形象。

《半生缘》的故事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温婉、凄迷的旧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一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顾曼璐做舞女养活。顾曼桢大学毕业后与来自南京的沈世均及其同学许叔惠同在一个工厂工作,顾曼桢个性温柔中不失坚强,在相处中,温和敦厚的沈世钧同情顾曼桢的处境,并深深爱上顾曼桢,决定与之结婚。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各自家庭的反对,加上两人的互相猜疑,后又有姐姐、姐夫的算计、陷害,他俩之间的感情曲曲折折,一点也不顺利。

在张爱玲的'众多作品中,《半生缘》对女性的剖析极为深刻,她对女人的诠释令人叹为观止。本文试图从女性的视角分析女主角顾曼桢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内外压力,从主人公自身寻找原因去分析造成其命运的根源,挖掘其命运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自身的心理误区与性格缺陷,从而警醒处于麻木状态中的女性,并促使她们突破自我,寻求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一个与时代相叛逆的女性在《半生缘》中,突出表现了一个与当时世情不大相适宜的人物---顾曼桢,她生活在繁华都市大上海,灯红酒绿应该是比较熟悉,更何况有一个在风月场卖笑的亲姐姐。如果要让生活来得更容易一些,自己也更随意一些,那么她的职业选择可以参照姐姐的。但是,顾曼桢的生活方向很坚定:依靠自己,绝不做男人的附属品,更不可能成为男人的玩偶。她信心坚定,虽然对姐姐的事情了如指掌,但她一如既往地尊重姐姐,理解姐姐对家庭的付出,懂得姐姐的良苦用心,明白世事的艰难。

顾曼桢在姐姐结婚以后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不得不兼职,又托人找到一份打字的工作,觉得还是不行,又再兼职教书。三份工作对一个女孩子是很难的,即使没有太多的付出,单就三处奔波也是很劳累。由于沈世钧很爱顾曼桢,体谅她的难处,想为她分担,于是向顾曼桢求过三次婚,顾曼桢都给拒绝了,两次都是在顾曼桢的家里。

第一次,沈世钧道:“顾曼桢,我们什么时候结婚呢?——我上次回去,我母亲也说她希望我早点结婚。”顾曼桢道:“不过我想,最好还是不要靠家里帮忙。”沈世钧道:“可是这样等下去,要等到什么时候呢?”顾曼桢道:“还是等等再说吧。现在我家里人也需要我。”沈

世钧听了很不高兴,认为结婚后两个人总比一个有办法。而顾曼桢不愿意把沈世钧“拖进去”,说道:“你的事业才正开始,负担一个家庭已经够麻烦的,再要是负担两个家庭,那简直就把你的前途毁了。”

第二次:顾曼桢去南京看望沈世钧,几个年轻人去清凉山玩回来,在沈世钧家的起坐间里,两人一面烤火,一面吃着煨荸荠,顾曼桢穿着沈世钧的“狗套头”,沈世钧“在口袋里摸了一会,拿出一样东西来,很腼腆的递到她面前”,原来是送她一颗通过自己打工挣来的钱买的红宝石粉做的戒指,男女之间送戒指,在当时的用意相当明显,就是求婚。顾曼桢高兴而且幸福地接受了,这颗戒指也成了他们俩两情相悦的唯一信物。

第三次:沈世钧已经从工厂辞职,要回南京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他想方设法赶回上海,来把这些不得已告诉顾曼桢。沈世钧道:“还是早点结婚好,老这样下去,容易发生误会的。”顾曼桢道:“我们不是早已决定了吗,说再等两年。”沈世钧道:“其实结了婚也是一样的,你不是照样可以做事吗?”顾曼桢道:“那要是——要是有了小孩子呢?孩子一多,就不能出去做事了,就得你一个人负担这两份家里的开销。那还有什么前途?”(1)

即使是在被姐姐、姐夫暗算以后,顾曼桢一心也只想逃出去,再好的富贵繁华也留不住她。这里尽管有她对沈世钧的一片痴情,不依靠男人、追求自主的思想也很重要。顾曼璐在妹妹遭到自己和丈夫策划的“酒后失德”之后,带着说不清的感情来看受伤的妹妹,想劝说妹妹“依”了祝鸿才,顾曼桢劈手把桌上一只碗拿起来往地下一扔,碗也破了,她捡起一块锋利的瓷片,说道:“你去告诉祝鸿才,他再来可得小心点,我有把刀在这。”(2)当她从医院逃出去后,又找了教书的工作,母亲来劝她去做祝鸿才的姨太太,她照旧是态度坚定。即使在后面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姐姐的遗愿,违心地与祝鸿才结婚,她也仍然坚持出去做事。这样坚持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女子确实少见,用自己学来的本事养活自己,绝不依赖男人。

她是三十年代大上海的新女性,她坚强而自信,知性而素雅,她像夕阳的余辉一样,散发着一种沧桑美。其坚强或者对命运的忧郁都是来自骨子里的。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她都要求独立。在当时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女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的斗争,突破社会环境的影响、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积习和女性自身思想的禁锢,寻求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顾曼桢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美好的人格,让人惊叹。

张爱玲半生缘 人物

张爱玲的《半生缘》该小说通过年轻人的婚姻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因为《半生缘》最初是在上海的小报《亦报》上连载的,可能是从市场方面考虑,当然也可能是张爱玲还是想突破《普汉先生》原有的情节格局(张爱玲连载时用了梁京这个笔名,一方面可能是从政治方面考虑,另一方面她可能也对自己是借鉴别人的作品有所顾及),她在原来的故事上加了一段味道浓重的祝鸿才强暴曼桢的通俗桥段,翻手为云复手雨般地模糊了原本那个故事里西方味道,成功地拿为己用,缔造出一部清淡而有富有浓重中国味的小说,同时也成功地娱乐大众这么多年。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 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而同时翻天复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 九·一【第8句】:一二·【第8句】: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 底色。让读者 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 精妙绝伦, 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 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张爱玲《半生缘》人物形象分析

【第1句】:沈世钧人物形象

沈世钧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好男人形象之一,他踏实肯干,并不因为家庭的关系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孝顺自己的母亲,对朋友热心,没有过着骄奢淫逸的富二代生活,用自己的薪水给曼桢买戒指,甚至他没有中意富家小姐石翠芝,而是爱上了一个平民女子顾曼桢,这些都是他身上所具有的只得我们肯定的地方。但我不得不说,他的性格成分中是有懦弱的成分在里面的。在他的父亲见到曼桢,并说曼桢像曼璐的时候,他退缩了,他没有向自己的父亲承认这个事实,他对他的父亲说了谎,反过来说,即使他口口声声说不在乎曼桢的家庭,现在看来,他毕竟还是在乎的。可以说他欣赏曼桢,欣赏她能吃苦以及她的'坚强,可是,在世俗面前的他还是退缩的。毕竟当舞女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他表面上是在维护曼桢在他父亲心中的形象,本质上他是对曼璐心存芥蒂的,他的平等思想是不彻底的。沈世钧与顾曼桢之间的爱情之花最后还是以枯萎为结局,沈世钧遵从长辈的意愿娶了富家小姐石翠芝,石翠芝也是一个很勇敢的女性,新婚之夜便问沈世钧:世钧,怎么办,你还是不喜欢我。因为误会而分手,沈顾二人又在偶然中遇见,最后只有一句话,既苍白又无奈的: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时隔多年,他们的确回不去了,沈世钧的爱情之花彻底枯萎了。

【第2句】:顾曼桢人物分析

顾曼桢是曼璐的妹妹,是顾家的第二个女儿,是一个坚信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的上进的女子。她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这些都是她的优点。曼桢从小家境贫寒,是靠姐姐曼璐做舞女赚来的钱来读书的。她生活简朴,追求专一的爱情,可以说她对姐姐曼璐的感情是不一般的,是一种依赖的关系,曼桢从来都是信任曼璐的,是依靠曼璐的,在世钧流露出那些世俗的对曼璐的偏见的时候,她愤怒了,发出了ji女与嫖客谁更无耻的呼声。这无疑是代表了女性的进步,对于爱情,她也是很勇敢的,她没有因为世钧的家庭而产生退缩的意志,所以说她的身上也有着中国女性所要求的那种打破门第的观念。当提起她的姐姐,她的内心也是有骄傲的成分的,没有任何的对姐姐的出身的鄙夷。她是坚强的,她恨曼璐与祝鸿才,即使曼璐也有她自己的苦衷——要留祝鸿才在身边。曼桢的骨子里透露着一种倔强,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她是善良的、单纯的,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主人公中,她是特别的,她特别的坚强,特别的勇敢,特别的可爱。她身上有着传统的中国女孩的味道,是温柔的,安静的,可是这种安静总是会被外界的纷扰所打乱。曼桢的故事也是一个悲剧,而与世钧在一起的那几年,只能成为终身的追忆。在曼桢身上是没有获得过多少母爱的,事实上,张爱玲的小说中塑造的母亲的形象总不是那么慈祥可亲的,可以说,曼桢唯一的支柱就是世钧,就像小说中她说的那样,世钧就是她活着的理由,那些回忆就是她支撑的动力。曼桢是可怜的、可悲的,最后为了她的孩子,她回到了祝鸿才身边,也只是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不善于交际,最终也失去了祝鸿才的欢心。几番纠结,终于与祝鸿才离婚,也获得了孩子的抚养权,她的噩梦结束了。可是她的感情生活却始终是空白的了。最后遇到了世钧,她是激动的,却也只能抱着世钧说那句“再也回不去了”,所有的悲凉与沧桑之感便跃然纸上。的确,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没有供爱情滋生的土壤的。

【第3句】:曼璐的人物形象分析

顾曼璐是顾家的长姐,为了家庭的生计不得不抛头露面,放弃自己与张预瑾的爱情开始从事舞女这一职业。其实曼璐的人生是很悲剧的,在人老色衰之后,已经不再被人们所喜欢,于是便打起了嫁人的主意。她选择了祝鸿才,祝鸿才却不是真心爱她,婚后不久就勾搭别的女人,还对曼璐动辄打骂,最后还打起了曼桢的主意。曼璐为了留他在身边,只好贡献出了自己的妹妹。曼璐这样做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张预瑾的缘故,她发现张预瑾爱上了曼桢,而曼璐的内心深处,张预瑾是她唯一的爱情之花,与张预瑾的过去是她存在下去的支柱,在发现心爱的男人已经移情别恋的时候,曼璐愤怒了,她想报复曼桢,她恨曼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认为曼桢不仅抢走了她的青春——她的青春都挥霍了为了家人,而且还抢走了她唯一的爱人。曼璐的精神世界瞬间空虚了,她变得残忍,在母亲和她提过借生子之后,她找到了这个借生子的工具,那就是她的妹妹——曼桢。张爱玲的笔下的女性总是有着畸形的心理,比如曹七巧,比如曼璐。曼璐的心理都有些变态了,但她还是没有灭绝人性的,她还是善待了曼桢的孩子的。曼璐是很可怜的,祝鸿才只是一味地利用他,而张预瑾却也不能始终爱她,她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可以说她是伟大的,作为一个战争时代的女人,曼璐是伟大的。曼璐就像一朵玫瑰,却终将凋零。

结论:

张爱玲的小说中,结局往往是悲惨的,透露着一种苍凉的意味,而张爱玲笔下的芸芸众生又往往有着相似的结局:悲剧。沈世钧也好,顾曼桢也好,顾曼璐也好,身份不同,经历不同,结局却是相似:都是悲剧。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时隔多年之后修改完成。个中意味,以及复杂的人物心境,都随着时光荏苒而绽放着异样的光彩。

张爱玲 半生缘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第8句】:一二·【第8句】:抗战胜利、反动派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从各个角度述说着别人无法看到的真实,她站在文字的背后

用看似平淡的心和清冷的眼光在看透这一切,这些简单的文字构成了最宏大的场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过去和现在,恍然一回头,感觉自己好像也走过了一遭似的,从心底渗出一丝悲哀,年轻的时候总是会把爱情,把人生规划得太过完美,以为遇见了就不会分开了,以为相爱了就会在一起了,以为缘份来了就已是注定的了。可我们总是单纯的忘记了现实,忘记了那些我们不曾看到和体会过人生的突变,没有什么是可以天长地久的,缘份也是有半份的,前半份用来回忆,后半份用来感叹。

曼桢和世钧就是这样的,他们深深相爱了,却又在现实中无奈地分开了,十八年后的再次重逢,早已物是人非,即使再相爱又能如何,又或许真的是相见不如怀念,因为看着岁月在对方身上刻下的印痕,思念的容颜早已苍老,看着一年又一年季节无情地走过,却再也无法回到十八年前的那一天,看着因为曾经的年少轻狂要面对的现状,内心的痛苦与后悔是最折磨人的,就连仅存的那一点希望和梦想也无情地被毁灭,我们不过是一颗无能为力的砝码,所有心碎和遗憾都不过如此,终究是敌不过现实的惨烈与人性的黑暗,宿命面前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而又无力,只能让心麻木,强颜欢笑,把眼泪和心碎留给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用所有爱的回忆去祭奠这一场爱的盛宴!

小说中的曼桢她是那么的坚强,贫困的家庭,失意的爱情,姐姐的陷害,母亲的不解,姐夫的残害,命运的安排,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情打击着她,我难以想象那么单纯柔弱的她是如何在面对,在小说的最后她应该是心凉了,为了生活她只能选择和祝鸿才这个毁了她所有幸福的恶人在一起,就是这样的选择才让人看了更心痛,事情的结局越出了人们的可以想象的范围,而张爱玲的目的也就在于此,用最冷静的文字告诉人们,这才是现实和生活的本质。

所有华美与热烈的场景到最后也不过都是这样,全是失望和失意者的身影,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包括翠芝,包括慕瑾,也包括叔惠,所有人离自己的幸福都差了那么一点,可能这个距离只是很短,可是却成了一生的无法改变的命运,一颗棋子又怎么能挣脱宿命应有的安排呢?

犹记得《红楼梦》里,宝玉曾说,女儿家是水做的,男儿是泥做的,所以他看了女儿便觉得清爽。未出嫁的女儿是颗珠子,一旦出阁,便沾染了男人的浊气。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黯淡无华,到最后——就变成了鱼眼睛了。

再回味一下曼桢那封未完的情书吧,“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每当看到这短短的几十个字,总认为有似曾相识之感。世界的纷乱复杂,不过只会改变了我们的容貌而已,内心的坚持和执着会永存。即便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但是,就如世钧在与曼桢决绝地永别时所说,“我只要你幸福。”

我想《半生缘》所要反映的,便是——人有时候在现实面前真的会很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