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描写穿着的句子集锦100条
《弟子规》仪表的规矩之穿戴
关于仪表的规矩,第一个谈“穿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这个穿戴十分的要紧,为什么?一个人“诚于中,形于外”,穿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还是什么?尊重对方,所以一定要穿戴得非常得体。古人童蒙养正就教到了这里,在古人的童蒙养正当中,强调一个孩子他要做到三紧,松紧的紧,三紧。哪三紧?第一个头紧,第二个腰紧,第三个脚紧,叫三紧。头紧是什么意思?头发要绑好,古人留长头发,要把它绑好,头要紧。再来,腰要紧,因为古人的衣服都是宽松的,从哪里束住?从腰部束住,那个大带把它绑紧。第三个脚要紧,靴子穿起来要用鞋带或者是绑腿把靴子绑紧,做什么用?看起来有精神。如果我们这三个地方都松松垮垮的,这个人穿得再名牌、再贵重,他都没有精神。就我刚刚跟大家说到,现在孩子因为头发留得很长,他又不修剪,然后又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很没精神。他没精神表现出来就是他的学习一定有问题,“诚于中,形于外”。所以这个三紧,穿戴这一条讲的'就是三紧,“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讲的就是这个。为什么?有精神。就像一个有春天的那种气息一样,他的生命力是怎么样的?很旺盛,非常的旺盛,这是穿戴。
弟子规悟语之爱与规矩读书笔记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句话字面的理解是,事情虽然小,作为子女没有经过父母允许,就不应该盲目的去做,盲目的不听劝告擅自去做,很可能有亏为人子女之道,有失本分。这句话主要是针对那些童蒙不知是非的孩子对其教化。当然也可以延展开来看,其实,文字本身有显意识,也有潜意识,显意识中,我们看到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做事的分寸,我们怎样与其互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简单的小事,孕育着深刻的道理。
早上起来,妻子还和我探讨教育孩子的事情,妻子不满于我对孩子的批评,我和妻子的教育理路有点区别,想来也真的需要中西合参。妻子喜欢西方早教革命之类的书籍,我喜欢传统文化中,比如《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之类的教育方式。我教育以“严”为主,我妻子教育以“慈”为主。其实,折中看,我的理路方法,没有融合生活,有一些认识中的误区,妻子的特点是用爱来感化一切,不主张批评教育,主张引导教育。反省中,我发现,我们俩应该从中找到最合适的中庸方法,妻子不在身边,我的教育奏效,孩子非常知趣,而妻子在身边,我的'方法会受到很大干扰。因为意见不能相合,也徒生不少烦恼。其实,西方教育理路上有成功的借鉴,但是归根究底,还是老祖宗能够包容这种教育模式,比如说到教育孩子,有一本书叫《规矩和爱》,单从书名看,就很全面提到教育孩子的两大核心,规矩,爱。这本书是现代教育家用现代教育的模式来谈教育孩子。但在现实生活中,立一个规矩,不能因爱的无限放大而被挤压,这样规矩就不能立起来。爱的不得法,也是溺爱的变身,那时候,分不出这种爱在现实中的作用,其实,建立规矩,就需要把道理摆清楚,让孩子自己懂得怎么分辨,不是盲目的依偎甚至依赖,看似爱的初衷,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让自己难以自拔。
今天早晨起来,我听到妻子的陈述,发觉自己的一些理论也需要调整,虽然,建立规矩和爱不冲突,也让我感受到这种方圆之道,这种阴阳反演,是能够培养好孩子性格的,但是,怎样把这种渗透力,从夫妻之道中迈过去,回归到怎样单纯教育孩子中,我还在这一条参证的路上摸索。话题转远,回答这句话来看,我们都是因为在教育的失真中,渐渐变得任性,没有正确的引导,放任会变得最终不可收场。孩子任性而为的行为,其实是大人教育不够深入造成的,单纯批评孩子是不行的,要其明白这些道理,关键还在大人怎样教育上,这个遗留的问题,决定父母的情商和智商的层次,怎样智慧的告诫孩子是门学问,也是需要艺术方法的。
有一次,我给孩子买了很多吃的,然后,还给孩子买了两个玩具,但是,孩子看到了更好的玩具,拽着我执意又要买,我知道玩物丧志的道理,也明白,她的需求建立在占有和欲望上,盲目的满足孩子,势必把孩子惯坏。我就任由她哭,离开玩具店,在车上看她情绪渐渐平稳,我就给孩子讲了一些道理,比如,我谈到自然界的一个现象。我说,爸爸看到你有毛病,会很直接地指出来,不会和你打哑谜。因为你还小,未必在是非中看得明白,就像一棵小树,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环境的因素,变得不够直,不够精神,有些腐枝败叶,在不经意间,会占据树的主干,吸收过多的营养,爸爸就要做那把让你痛苦的砍刀,把它们砍掉,虽然暂时是痛苦的,但是,长大你会觉得我的做法是对的。长痛不如短痛,小树长歪了,在稚嫩的时候,容易扭正,一旦长大再去砍你的毛病,不仅费时,更费事。这个道理告诉她,她似乎懂了,默默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以后,我的话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弟子规》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虽然是不起眼的小事,也不能肆意妄为,不知收敛,如果我们放任这样的行为,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怎样平衡这些关系,需要智慧善巧。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规矩的作用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6�1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作者首先声明:“弟子规,圣人训。”意思是说:《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传下来。那么圣人是谁呢?孔圣人,孔夫子。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毁灭人类,摧毁地球。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哪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结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请大家听下一讲。
《弟子规》之话说多 不如少
引导语:小编给大家介绍《弟子规》之话说多 不如少,欢迎大家阅读!
《弟子规》之话说多 不如少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是讲我们说话不可以多话,讲得太多,话说多了大部分都是废话,不如少讲几句,避免过失。讲话注重的是实实在在,不要有那种“佞巧”,佞巧就是花言巧语,一句话的意思有很多的装饰,甚至是掩饰,甚至会欺瞒,这是待人没有真诚心,用虚伪的语言来掩饰自己,这叫自欺欺人。古人常说口是祸福之门,所以在人世间说话要非常注意,往往讲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可能我们讲了一句话,自己不觉得什么,这句话就刺痛了对方的心,引起他的怨恨,他怀恨在心我们都不知道,将来他要报复的时候我们自己遭了殃。所以处事要少言、要慎行。
我们讲话首先要想到我们讲这一句自己能不能够做到,能不能够对这个话负责,如果我们说的话能够做到,能够负责任,这才能够说,如果是说了话之后不能负责任,这个信用也就慢慢的减少。古人对于诚用的功夫非常踏实,像过去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赵阅道,他是个非常正直的人,他每天晚上下了朝到家里来都会烧上一炷香向天禀告,把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向天禀告。如果说有一件事情向上天报告的时候不好意思,就知道这件事情是违背天理的、是违背良心的,以后他就不能做。这个话说出口,不仅是对自己要负责任,也要对得起天,绝没有自欺欺人,这位赵阅道就用这种功夫修养自己正直的品行。他做官的时候非常清廉,曾经在一个地方,很多人都死于一种传染病,很多人都因为这种瘟疫无家可归。当时他造了一百艘船,并且发文书给各地的州府说,家里如果死了人,一家老小没办法回家的,都可以到赵阅道所管辖的地方来避灾。当时在宋朝赵阅道不畏权贵,往往对一些贪赃枉法的人进行弹劾,所以赵阅道也称为“铁面御史”,他曾经做过大官,这也是他善有善报。要知道正直的人能够有天的加佑,所作所言都能够不自欺、不欺骗天,完全把那些佞巧的心里清除干净。赵阅道最后也得到善终,他走的时候头脑都很清醒,说话很安定,就这么走了,这是我们真正看到作善天降之百祥。存养的功夫都是从不自欺、不欺人来做起。
恭摘自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
[知识拓展]
《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是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
《弟子规》基本为三字一句,每句押韵,十二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内容浅显易懂,很快流传开来,且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这本不起眼的“儿童普及读物”,成就了李毓秀的文名。
《弟子规》共1080字,分别列出113件事情,其中“孝(入则孝)”24则,“弟(出则弟)”13则,“谨”24则,“信”15则,“泛爱众”21则,“亲仁”4则,“学文(余力学文)”12则。
“弟子”即学生、子弟之义,人人都为人子女,人人都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
“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弟子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
现代的研究学者指出,《弟子规》的核心内容是倡导通过坚持修己爱人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
大家都知道要导正社会人心、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从教育着手;而教育应该从哪里著手呢?从儿童扎根深化教育教学做起-所谓童蒙养正,首推《弟子规》,在儿童心性最清明的时候,让他们接受最佳的启蒙教育,教材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易于背诵、理解、实行;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堪称是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
目前,也有很多企业近年来多数企业从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当中觉醒,开始重视企业与员工的TEM(Total Ethical Management全面品德管理),其中对品德有关的要求,已经是知名企业普遍的共识。而《弟子规》 就是企业管理的良方,是领导主管、员工生活处事的行为指导,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完全力行落实《弟子规》,确实可以让企业兴旺,家族不衰 ,企业家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从自身学习、力行《弟子规》做起,涌现出大量力行标兵榜样,有学习后人生幸福、家庭和睦美满的,也有在企业中落实,并实现良性发展的,在学校中推行大力而提升师生道德水平的,还有在税务局、监狱等单位、执法机关学习落实的......
《礼记·学记》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是可以教育得好的,而《弟子规》就是做人最好的教材,并且整本《弟子规》都是实学指导,只要我们一条一条来落实,真干必定能受益!
《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指导,是当今净化社会人心的良药,是启迪我们心灵的钥匙,也与当前我国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十分应机。因此,学习、力行《弟子规》,是做好人的根本、是家庭和睦的根本、是企业社团兴旺的根本、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是世界和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