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描写四季的句子70条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非洲描写四季的句子70条

描写非洲的散文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陆。它形如一个巨大的不等边三角形,南窄北宽,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和大西洋环绕四周,沿海岛屿不多,最大的岛屿是马达加斯加岛。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描写非洲的散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描写非洲的散文一

从前教书的时候,我很喜欢和学生们讨论早餐都吃了些什么,问他们知不知道自己吃的东西来自什么地方。比如面包,它用的面粉当然来自麦子,但那些麦子又是哪里生产的呢?其实,即使鸡蛋、火腿、牛奶和黄油这些最不起眼的食物,也都各有身世。什么是全球化,答案实在无须外求,我们的饭桌就把我们和全世界不同的地方联系起来了。

想象一下,这些食物曾经漂洋过海,曾经是某头猪的大腿,曾经在某片土地上茁壮生长,如今就要进入我的身体,天地万物之因缘巧妙,莫过于此。但是这种关于食物来源的想象,也不宜过于浪漫,只要把人的因素放进去,整条食物链顿时就有血有泪了。

在香港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已经让“公平贸易”四个字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了。如今大家都知道,那些每天辛勤工作把我们喂饱的人,很可能他们自己就得饿着肚子工作。假如在冬天,你想喝一杯热巧克力,暖暖身子好出门抵御寒风。这时你可曾想过,非洲的科特迪瓦有这样一个家庭:孩子在晚上不能读书,因为没有电;妈妈病了,却看不起医生;父亲每天劳动超过10个小时,但是只吃两顿饭。这是一个在可可农场工作的典型家庭。隔在你这杯甜美暖香的饮品和这个贫苦家庭中间的,是赚取超过九成利润的跨国食品公司。

“公平贸易”运动针对的,就是我们食品链中不公平的贸易现象,它一方面向大型企业施压,要它们把更多的利润分给那些真正生产食物的农民;另一方面干脆自己下海,与第三世界的农民成立合作社,自行包销公平食品,保证农民有更好的收入。这场运动在十多年前开始的时候,只不过是个小众的良心事业,提倡大家去买稍贵一点的公平咖啡和公平香蕉,这对于第三世界的贫农而言,要比给他们捐钱来得更实际。但是当年公平食品的种类少,质量也不一定好,跑去找家专门卖公平食物的小商店,图的就是心安而已。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欧洲的消费者对印着“公平贸易”认证字样的产品越来越欢迎,公平食品走出小巷里的专卖店,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大型超市。在舆论的压力下,连星巴克和麦当劳的子公司也都开始售卖公平咖啡与公平巧克力。

斯里兰卡有个叫Sivapackian的茶场工人说:“一年以前,我们的房子里没有电,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在想从哪里可以找到钱来通电。然后‘公平贸易’来了,它借给我们一笔基金。现在有电了,我的孩子在晚上可以温习功课,早上我可以替他们熨衣服,更妙的是我们可以用电炉去煮食物。”食物永远要讲究质量,生活的质量。当你早上起来泡一壶红茶、翻开报纸的时候,想到为你采摘茶叶的.这家人不用啃干面饼,而是也能吃上一顿热饭,这个上午你会不会过得更美好呢?我们希望饭桌上的东西是有质量的,也应该希望那些把它们生产出来的人同样能过有质量的生活。

  描写非洲的散文二

“纳米比亚,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国度。”这是带领摄影师团队深入纳米比亚,连续数周进行深度创作的摄影家郑良发,接受本刊采访时的第一句话。他说:“任何词汇,都难以充分形容那段奇妙旅程上的美丽与风情,因此我只能这样简单地感叹……”

如果说,非洲大陆是披在地球上的一块绚丽头巾,那么,纳米比亚绝对是其中色调最丰富的图案:浩瀚的大西洋依偎在延绵的海岸,带来绸缎般的蓝色柔情;海浪的冲刷将海岸打造得千奇百怪,恍若妖怪幽灵,恐怖而鬼魅;千百年本格拉寒流和干燥的南风日夜交替,将海岸上的一切都风化为细沙和粉末,蔓延成一片动人心魄的红色沙海……

但是,苍凉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大自然只是在用某种特殊的方式,向我们揭示着伟大的造化秘密。这些秘密埋藏于纳米布沙漠中,雕刻在颓废方丹的岩石上,凝固在骷髅海岸的残骸与蜃景之间……

从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漠沙丘,到骷髅海岸从未磨灭的鬼魅,大自然在纳米比亚雕刻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旷世美景,为蛮荒与苍凉做出了最精彩的诠释。在占了纳米比亚国土面积四分之一的沙漠中,红色沙流妖艳似血。随着太阳的轨迹和光线的变化,沙流的颜色也不断变幻,配合着形态怪异的枯树和沙丘,带来一种宛如隔世的荒凉之感。它或许没有撒哈拉的浩瀚,但它有世界上最变幻莫测的多彩沙丘,有寿命超过千年的草本植物,还有巨大的星形山脉,以及干涸的盐田自然风化而形成的绝妙纹理……而在非洲大陆上,野生动物是永远的主角。纳米比亚虽然没有肯尼亚动物大迁徙那样的震撼场面,但野生动物的多样性毫不逊色:从犀牛、大象到猎豹、狮子,从猞猁、豺狼到各种羚羊,当然也不乏羽色各异的鸟类,大的有在平川上奔跑的驼鸟、在蓝天翱翔的秃鹰,小的有袖珍的伯劳、金丝雀……由于它们大部分生活在远离人类活动的区域,因此显得更为自由、野性。摄影团从首都温得和克出发,感受人与动物的共存和斗争;在埃托沙,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与这些自然的精灵亲密交流;当乘坐飞机飞越沙漠与海洋时,摄影团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领略到了生命的自由带来的震撼。

除了宛若蛮荒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珍稀野生动物之外,这片奇幻的土地也记述了无数子民的传奇故事。从15世纪开始,为了逃避殖民掠夺带来的灾祸和战乱,许多部族退守丛林,栖身于纳米比亚边远的、未被破坏的原始环境中,慢慢被遗忘在现代文明的视线之外。时至今日,有些部族依然保留着一部分原始而野性的生活习惯,成为非洲大陆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7世纪,辛巴族人为了躲避战乱,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如今,他们依然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红泥人”。

还有一些从更早时代走来的种族,同样远离现代文明。纳米比亚的沙漠地区大多因为缺水而不宜居住,但依然有一个族群生活在其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布须曼人,也叫“丛林人”。他们随着季节的变迁,追随动物的迁徙路线而扎营暂居,因此他们依然是纳米比亚各族中唯一没有传统领地的族群。

大西洋的洋流和从印度洋吹来的海风,一热一冷地拥抱着纳米比亚所在的西南非洲,无数岁月雕琢,创造了奇特的生态景观和原始民俗文化。在采访的最后,摄影家郑良发深有感触:“如果想见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态景观,最好的选择就是去纳米比亚;如果想要了解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状态,那么一定要到纳米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