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在家吃面条说说汇聚100句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大年初二在家吃面条说说汇聚100句

留在记忆里的年味散文

  留在记忆里的年味散文

因为在深圳打工难得回家,我已有三年没在家过年了。每年在南方过年我都会想起小时侯的在家过年的那种喜庆而温暖的年味…

腊月初八的早晨,北方的村庄笼罩在一片白雪霭霭中,我们这些小馋猫们一边用嘴对着窗户上厚厚冰花哈气,一边比着谁碗里的冰块最甜,还催着妈妈要腊八粥。吃了腊八粥,家家户户就开始”盼年”了:屠猪宰羊,蒸镘头,做年糕,剪窗花,做新衣,大人开心地忙碌着,孩子们也欢天喜地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闲置的打麦场,这时又如七月一样热火朝天了,乡亲们兴高采烈地在为新年编排”社火”,以前村上的年轻人很少外出打工,再加上放寒假的老师和孩子,组成了一个特别的社火队:有踩高跷的,有打鼓的,有扭秧歌的,也有划旱船的,还有扮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乡亲的参与的热情不亚于真正的演员,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会聚在一起排练。那时八岁的'我站在大合唱队伍的最前排,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男孩子一身蓝,女孩一身红,既是表演服也是过年的新装,舞台就是打麦场上的土台子,因为我的眼睛小,爸爸妈妈还笑我唱歌的时侯睡着了呢;姐姐扭秧歌需要一条红纱巾,跑了几十户人家才从刚结婚的新媳妇那里借了顶红盖头代替,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快乐,纯朴的乡亲们用自己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除夕的晚上,鞭炮声声里,家家门外挂好了红红的灯笼,点着了火堆,贴上了红而喜庆的春联,团聚一桌文案笑笑地包饺子,吃饺子,而且还要在饺子里包上一枚表示好运的硬币。常常为了好运,我和姐姐都要比平时多吃一碗,吃的肚子是溜溜的圆,生怕那枚硬币被对方抢了去。记得有一年我没吃到硬币,哭个不停,妈妈还专门为我包了个有硬币的饺子,我才开心地笑了。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家家争先恐后比谁起的早,所以天麻麻亮时就听到鞭炮声一阵接一阵的响了起来,家家的烟囱里都飘起了缕缕青烟,并且早饭一定要吃面条。然后我们就随着表演队去各家拜年,每家的院子里都因我们的锣鼓声更加热闹。拜完了我们村,接着再去其它村庄表演,有时侯回来都晚上了,但是个个脸上都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心劲”!

大年初二就可以走亲访友了,出嫁的女儿是每一家最重要的客人,每个女儿都会携家带口的回娘家看望父母,就像《回娘家》那首歌唱的一样:”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个胖娃娃…”这时没有女儿的人家就会叹息到”哎,还是闺女好哇!”为了热闹,还会由各家搭份子出钱,请人来唱大戏。在我们西北,戏曲一般都是以秦腔为主,哪个村唱大戏,四邻八村都会来看戏访友,不论男女老少,在戏场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子:女人呢一边看戏一边拉家常,什么这个旦角是那家的闺女,那个小生又是谁家的孙子,甚至做起媒来呢;小孩子拿着压岁钱在戏台周围各个小吃摊上,玩具摊上自已做一回主;小伙子大姑娘们也乘此来约约会,文案情话;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才是真正听戏的,你看那老大爷嘴里咬着旱烟袋一边摇头晃脑的品戏,还不忘对戏子的扮相评论一番,来看戏的并不一定是真的”看戏”,看戏只是是农家人表达快乐的一种方式,一种娱乐,这样的娱乐一般都要持续到元宵节过完,新年才算过完了。

又要过年了,北方村庄依然一片银装素裹,空气中一定又弥漫着暖暖的年味,就连想想也是温暖的。

记忆里的年味儿散文

过年,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很乏味了,但对于我来说,却意味深长。因为只有在过年,姐妹们才能携夫契子,不远千里万里赶回老家团聚在一起。没有理由,没有借口,一个都不能少,使我品味着一种无与言喻的幸福感和使命感。春意渐暖,亲情的联络,情感的慰藉,真好!

我的家是个大家庭。父母亲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个,五个孩子又生了十个孩子,大姐家的大女儿又有了儿子,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到了过年,二十三口人聚到一起,热闹非凡。每到春节,是母亲最心满意足的时候,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满满的成就感。孩子们三五成群,同龄的孩子之间有着共同的话题和游戏,都不用大人管理。到今年春节,我们的下一代,孩子们最小的八岁,最大的二十七岁。

二姐家的女儿已经上了大学,显得格外淑女范儿。弟弟家的二女儿是个“小外交家”,高情商加上俏丽的模儿样,格外自信和热情,虽然只有十一岁,在姑姑们的身边寸步不离,特别招人喜爱。妹妹的小儿子“周二胖”,肉嘟嘟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甜甜的笑,我很喜欢上去抱一抱,陪他玩一会儿。母亲说,过年就是过孩子呢,真是!

是我初中同学的弟媳儿,忙前忙后,张罗着一桌桌饭菜。大家举杯共盏,叙说着一年来的各自的发展状况,心中的烦恼与快乐,其他人给着建议,你一句我一句,最纯粹的真情流露。

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茶,说起小时候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说起小时候的事,总有一种长不大的感觉,温馨而快乐。二姐是我成长的玩伴和模仿的榜样。我上学住校时,给我送大饼,现在讲起来,还回味无穷。二姐说我俩像双胞胎,连我儿子说他二姨的某个侧面都很像我哩!

聊天聊累了,大家就玩扑克。四人一桌,五人一伙,我们陪着姐夫、妹夫们玩扑克,或打墩儿,或喝水,很有意思。今年,我们还去爬了山,照了风景照。站在山尖儿看家乡,心清气爽!

我家的兄弟姐妹们都过了不惑之年,大家更加关注母亲的健康,也关注彼此的健康,清淡饮食,注意三高,养生保健成了今年过年的热门话题。弟弟还像模像样的像医生似的给每个人量了血压。父亲去世后,弟弟撑起了这个家。过了不惑之年的弟弟突然间多了几分成熟和历练,有了几分父亲的影子。在我的孩子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兄弟姐妹们经常嘘寒问暖,四处求助。弟弟对母亲很孝顺,哪个姐妹有困难,都第一时间站出来。那样子,让我想起了过世的父亲。

父亲在世的时候曾在商业系统工作。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清闲几天。春节天气也暖和起了,父亲常常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去河边钓鱼,或陪我们爬山或喝着小酒讲故事。所以每到过年,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童年、少年。

父亲年轻的时候,就像大哥哥一样照顾他的六个兄弟姐妹,哪个有困难,就会无私的给予帮助,特别是资助当时上学的老叔,一直供到中专毕业。今年过年,老叔一家没有回老家,去了台湾,发回来很多照片。

母亲聊起家事,虽是些家常,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兄弟姐妹。听母亲说,七岁时,姥爷就去世了,母亲只读过小学三年级,却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滋养着我们五个。大家谁也不攀比,不等靠。每个孩子都靠着自己的双手勤劳勇敢和生活着,奋斗着。

有时,我在想,我家的这股凝聚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反哺,团结的力量。父亲的耳濡目染,母亲的言传身教。母亲的威望,弟弟的.懂事,父亲的亲子关系,兄弟姐妹的互相帮助,代代相承。

从二零一四年开始,每年春节我家的保留节目就是照全家福。在弟弟家“家和万事兴”的牌匾下,留下我们健康快乐的一家人的身影。暖暖春意,浓浓亲情。以母亲为中心,大家围坐在一起,连小孩子们也格外配合。那一瞬间,二十多口人或立或坐,记录了人生的美好时刻。“一个中心,五个基本点,十个基本点,二十个基本点……”子子孙孙,传承着一个中国的优良的传统——孝顺,团结的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和万事兴!

短暂的春节假期,悄然而逝。大家又满怀信心地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有时,我在想,父母亲养育了五个子女,是给我们人生路上的最大的财富。独生女子女的教育和思想,需要大家庭的感情联络。要不要编一个家谱。我家就像《易经》里的八卦图,点、面、线。成国、成家,家国天下!

2024年3月4日

童年记忆里的年味作文

我回忆童年记忆里的年味。

有人说,年味是挂灯笼,是燃鞭炮,是贴春联;有人说,年味是看春晚,是抢红包,是传微信;有人说,年味是故乡风情,是童年记忆,是血缘相连……我认为年味已在行走中消逝。从古老到现在,越变越淡。

我回想起童年那浓厚的年味。以前寒假,我们全家就会来到长沙与亲人团聚。过年时,所有人都起早贪黑,忙着干喜庆的事情。早上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得我和妹妹闭嘴捂耳。鞭炮声其一是为了庆祝节日的气氛;其二是为了赶跑传说中那恐怖的年兽;其三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写春联对我来说是件难事。所以我们都会早早地准备过年必备的材料。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贴好春联,我们把自己一年所寄托的希望也寄寓其中。象征着喜庆、祥和。更体现出春节的独特。

中午团圆饭,晚上年夜饭。逛街市,燃鞭炮,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守岁的夜晚看着精彩绝伦的春晚,观赏着五彩缤纷的烟花,美轮美奂。

然而回到家乡过年,真是不尽人意。满地的垃圾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虽然每家每户都挂满了灯笼,贴好了春联,但浓浓的年味并没有散发出来,好似应付。回到家,不能看春晚,因为没交电视费,真的好无聊。晚上放鞭炮不是很过瘾,总感觉少了一些人。

总之,家乡不如城市,城市更大,人群更广,年味更浓。家乡过年吃的是大鱼大肉,围成一桌,但不如以前。人也少,收到的压岁钱就少。家乡还没有好看的电影,好玩的地方,只有淡淡的年味。

我怀念童年记忆里的年味,更渴望年味在传统中衍生。我爱过年,更爱散发着独特气息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