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动静相衬的句子聚集80条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考点汇总」
《记承天寺夜游》与《记游松风亭》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9题(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第7句】: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4)思欲就亭止息 ▲
【第8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第9句】: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参考答案:
【第7句】:(4分)(1)睡觉 (2)只,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
【第8句】:(4分)
(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由是”1分,整旬的意思大体正确1分。)
【第9句】:(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记承天寺夜游》《王者何贵》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第9句】: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第10句】: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⑴相与步于中庭 庭:
⑵背之则亡 亡:
【第11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译文:
【第12句】: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如霜月色,引发李益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如钩弯月,触动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痛;【甲】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答:
【第13句】:古今中外按照【乙】文中管仲“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治理天下的大有人在,请你列举一位并说出他的观点。(3分)
答:
参考答案:
【第9句】: 2分。B
【第10句】:2分,每题1分。
(1)庭院(院子)(2)灭亡
【第11句】:4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齐桓公问管仲说:“君王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
【第12句】:3分,答出“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 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2分。
作者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或:作者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1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月夜赏月的欣喜,与朋友散步的悠闲,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任意写其中一方面1分,最多得2分)。
【第13句】:3分,列举人名正确1分,说出正确观点2分。
示例一:唐太宗(1分),他的观点:“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分)
示例二:鲁庄公,观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示例三:毛泽东,观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兵民是胜利之本。”)
示例四:林肯,观点:“一个人在前面走得太快而使全国跟不上,是没有好处的。”
《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7——11题。(15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此文难度超过课内文言文。)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注释是从网上直接拿来的,该注的没注。文中的“忭”需要加注释。注释标号的位置不当,如注释③上标序号应加在“弥月不雨”的“雨”字上面,注释⑤上标序号应加在“属客”上面,注释⑥上标序号应加在“荐饥”上面,注释⑦应加在“虽欲优游”上。)
【第7句】: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______
③志喜也 志:_________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______________
【第8句】: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句】:【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句】:(4分)(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么短小的文章考线索干嘛?)
(2) 【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第11句】: 【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两文表达的不同感情有必要吗?不合考纲要求。)
参考答案:
【第7句】: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1分) ②寝:睡觉(1分) ③志:记(1分) 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1分)(只要答出句中的“阳”指山的南面即可。)
【第8句】: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2分)
【第9句】: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分)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1分)
【第10句】:(1)赏月(月光)(1分) (2)喜(1分)
【第11句】: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2分)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1分,意思接近即可)
苏轼《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甲]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19句】: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把酒问青天 ④但愿人长久:
【第20句】: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句】: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乙]文中写中庭月色美景的句子是:
[甲]文中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第22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第23句】: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两篇文章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5分)
参考答案:
【第19句】:①想到;②一起;③端起酒杯;④只。(每小题1分,共4分)
【第20句】:(2分)只不过少有像我俩这样闲人罢了。(意思对即可)
【第21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每空2分,共4分)
【第22句】:(2分)C
【第23句】:乙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甲文中苏轼面对中秋圆月,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第6句】: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2分)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第7句】: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顾影颓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8句】: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浴于汤池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 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 ②其如土石何
【第9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第10句】: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第6句】: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第7句】: 顾:回头看 但;只
【第8句】:A
【第9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第10句】: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苏轼《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3句】: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第4句】: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第5句】: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第6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第7句】: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答案:
【第3句】:(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第4句】:B
【第5句】:(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第6句】:(C)
【第7句】: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7句】: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陶后鲜有闻 鲜: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亭亭净植 植: ④相与步于庭中 步:
【第8句】: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第9句】: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4分)
[答案]【第7句】: ①少 ⑿洗涤 ③竖立 ④走 【第8句】:①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②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第9句】: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记承天寺夜游》《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第6句】: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第7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第8句】:【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第9句】:【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参考答案:
【第6句】: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第7句】: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第8句】: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第9句】: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游虎丘小记》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第7句】: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第8句】: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第9句】: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第10句】: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第11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第12句】: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
【第7句】:D 【第8句】:A 【第9句】: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第10句】: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第11句】: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第12句】: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9句】: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第10句】: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第11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第12句】: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答案】
(一)(18分)
【第9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第10句】:(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第11句】:(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第12句】:(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比较阅读练习题答案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第6句】: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2分)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第7句】: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顾影颓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8句】: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浴于汤池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 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 ②其如土石何
【第9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第10句】: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第6句】: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第7句】: 顾:回头看 但;只
【第8句】:A
【第9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第10句】: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第6句】: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2分)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第7句】: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顾影颓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8句】: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浴于汤池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 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 ②其如土石何
【第9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第10句】: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第6句】: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第7句】: 顾:回头看 但;只
【第8句】:A
【第9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第10句】: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马说》比较阅读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第5句】:解释下面加点词。(4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⑵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第6句】: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第7句】: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月光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被怀才不遇的`人用来抒发感慨。(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第8句】: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虽篇幅短小,只有三段,但从交代的、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再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
B.甲文“怀民亦未寝”的“亦”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心境相通。
C.乙文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千里马没有真实才能。
D.乙文使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第9句】:甲乙两文作者都有怀才不遇的经历,但两文所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根据文意简要谈谈两文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