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兰亭序的句子100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关于描写兰亭序的句子100句

兰亭集序总结

【第1句】:基本常识

【第1句】: 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第2句】: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第3句】: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第2句】:字词语言

【第1句】: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通 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 通 犹

【第2句】: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 古:长 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 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 古:兼词,“之于”合音 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古:读zeng ,竟 今:读zeng 多作姓

向之所欣 古:过去、原来 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 古:至、及 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第3句】: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 贤士

少长咸集 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环绕

一觞一咏 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第4句】: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第5句】:虚词运用

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砍一常阋约犹?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第3句】:理解分析

【第1句】:结构脉络

(一)叙宴集盛况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写景——山、林、竹、水、气候;

(3)盛况 ——流觞曲水,一觞一泳

(4)感受——信可乐也

(二)发人生感慨

(1) 为人处世的方式

静态——晤言一室

动态 ——放浪形骸

(2) 感慨抒怀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三)明作序要旨

(1) 否定虚无主义人生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 写作动机 ——“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第2句】:重点语句理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兴之于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为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

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

这句话一是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的生死的看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长寿和短命,没有绝对的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他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与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显然是荒谬的。作者在第三段引出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观点,以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无常而作生死之事之叹,来说明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之荒诞。

【第3句】:写作特色

(1)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

第一段叙事、描写,【第2句】:三段议论、抒情。先叙兰亭之会盛况,描写山水景致,而后由乐入悲,转入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抒发感慨之情。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2)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兰亭集》为游宴诗集,作者借为其写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崇尚玄学的当时,存在着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使本篇立意高远,不同凡响。

【第4句】:补充拓展

【第1句】:补充注释

(1)“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大意是道是主宰万物的,它不会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化。

(2)“一死生”“齐彭觞”不是庄子的原话。庄子原话是:“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自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均见《庄子。齐物论》)

(3)滥觞——本文有“引以为流觞曲水”句。我国古代有流觞而饮,吟诗歌赋之雅俗。江河发源处水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崏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后以此来比喻事物的开始。如:楚辞中的谣歌可以看作是我国五言诗的滥觞。

【第2句】:知识拓展

(1)东床——东晋名相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即指王导的家族。《晋书。王羲之传》载:“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郗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因称女婿为“东床”,也称“坦腹”。

(2)《兰亭序》帖——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兰亭序》帖后,爱不释手,常常“朝夕观览”。贞观十年,让冯承素、虞世南、禇遂良等人摹拓十本,以赏近臣。死后将其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次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以冯承素临摹最为逼真,较有影响。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个半印,故又称为“神龙本”。

(3)课外阅读王勃《滕王阁序》,比较两序的风格异同。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

摘要:《兰亭集序》知识点综合归纳,全面总结了兰亭集序的知识点,包括文学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内容,希望同学们可以全方位地进行复习和巩固。

【文学常识】

《兰亭集序》选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称,世称“_______”。

【通假字】

【第1句】: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第2句】:趣舍万殊  “趣”通“取”

【古今异义】

【第1句】: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第2句】: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第3句】: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第4句】: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第5句】: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砍一?/p>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第6句】: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第7句】: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第1句】: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第2句】: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第3句】: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第4句】: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第5句】: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  兴,即:使感叹产生,

【第6句】: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第1句】: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第2句】: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第3句】: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第4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第1句】:列坐其次旁边 水边

【第2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第3句】: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第4句】: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第5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第6句】: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第1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第2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第3句】: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第4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

【第1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第2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第3句】: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第4句】: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第5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第6句】:修守战之具整治

(六)期

【第1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 、及 ,注定

【第2句】: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第3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第4句】:期(jī )年之后周、满

【第5句】:、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虚词运用】

【第1句】: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第2句】: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 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 的

以之兴怀代词 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音节助词 衬足四个音节

【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省略句:

【第1句】:省略句:

⑴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省介词“于”:

①映带(于)左右    ②悟言(于)一室之内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重点句翻译】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

【用课文中的话填空】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氛围: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____________。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____________,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其语句是 _______。然后指出,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_______。

第三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

【兰亭集序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兰亭集序虚词总结

【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欣于所遇(宾语前置)

c)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量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少长咸集。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人。

【一词多义】

(一)之

(1) 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 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 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 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 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一)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趣舍万殊 “趣”通“取”,取向。或通“趋”,趋向。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

【第1句】:虚词

【第1句】: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第2句】: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第3句】: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第4句】: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第2句】:实词

【第1句】: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第2句】: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第1句】: 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第2句】: 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第3句】: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1 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第1句】: 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动词,唱)

b歌曰 (名词 歌词)

c倚歌而和之 (名词 曲调)

(6)长 a抱明月而长终 ( 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

【第4句】: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第4句】:文言句式

【第1句】: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第2句】: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第5句】: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第6句】: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第7句】: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第8句】: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第5句】:重点语句翻译

【第1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第2句】: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第3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第4句】: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第5句】: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第5句】:重点语句默写

【第1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第2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第3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第4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第5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第6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第1句】: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第1句】: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第2句】: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第3句】: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第4句】: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第5句】: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第6句】: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第7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第8句】: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第9句】: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第10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第11句】: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第1句】: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第2句】: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第3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第1句】: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第2句】: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第3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第4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

【第1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第1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第2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

【第1句】: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第2句】: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第3句】: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第4句】: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第5句】: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第6句】:其

(1)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3)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5)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7)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8)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第1句】:二分句,也译作“那”)

(1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12)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13)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14)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15)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1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1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18)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1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十)异义词

【第1句】: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第2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第3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第4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第5句】: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十一)《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第1句】:名

“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

【第2句】:盖

“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原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

【第3句】: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以”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的意思。

【第4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

【第5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

兰亭集序教案总结

《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抒发人生感慨,写景妙趣天成,说理深沉悠远。

教学目标:

【第1句】:熟读背诵课文

【第2句】: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第3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

【第1句】:理解背诵

【第2句】: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第1句】:直接进入新课。

【第1句】: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

【第2句】:由美文到美书

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第3句】: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第4句】: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第2句】: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第3句】: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第4句】: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第5句】: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

【第1句】: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第2句】: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第3句】: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第1句】: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

【第2句】: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第4句】: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

【第1句】: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第2句】: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第3句】: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由学生找出相关文句,强调此乃“序”类文体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5句】:学生列举“古今文人论生死”。

例举摘要:

【第1句】: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人生意义来讲)

【第2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生意义来讲)

【第3句】: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从人生意义来讲)

【第4句】: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命规律来讲)

【第5句】: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6句】: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第7句】: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

【第6句】:学生谈:怎样看待生与死?

【第7句】: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三

《兰亭集序》反思总结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文章一二两段,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缘由,了解书序的相关知识;一是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是体会作者的感受及写作的特点。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大家的学习情绪没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学生预习不够,也有老师备课上的问题,比如在解决字词这一块学生就很被动,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时候也不够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

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

第一遍听读: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

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不尽。”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实践探究更实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