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收音机的句子70句
那台收音机的优美散文
一九七九年年底,父亲从湖北农场打工回家过年,我们姊妹三个都还小,我上初中,弟弟妹妹上小学。我们姊妹三个天天扳着指头数日子,盼望着父亲回来过年,给我们能买件新衣裳。
离过年还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我们缠着母亲给父亲写信,甭忘了他过年回来给们姊妹几个带身湖北的新衣裳穿。调皮的妹妹说,她就要一个花棉袄,红色的,上边还有一个扎小辫的小闺女。弟弟说,他要一个红绒裤,我则对母亲说,我想要一个新涤卡褂子,套在棉袄外面好上学。母亲掰着指头算了算,说这三样至少也要二十多块钱,差不多是父亲一个月的打工钱了,母亲疼钱,不答应吧,可又怕妹妹闹人,违心得连声说好,这就找人写信给去。但说过之后,我们三个就忘了,谁也没把买衣裳的事放在心上。我们姊妹三个到底也不知道母亲给父亲去信是怎么说的,后来我推测,母亲不会叫爹从外面买来这些东西,她过惯了紧巴日子,一个钱都能掰成三个用,最会精打细算,能省就省,能不花钱就不花钱,这是肯定的,母亲不会忘记叮嘱他:好好干,甭想家,别想孩子,家里啥都好好的,学会节省,别乱花钱,家里锅台上放着几个碗,都等着钱。我想,母亲的心里,一定是这样想的。
我们一天一天数,终于盼到了阴历的腊月,一转眼进入小年,家家户户基本上买齐了年货,我们家还没有一点过年的影子,母亲愁的嘴上挂满了一溜水泡,又没有电话手机给父亲联系,只能干着急,母亲借邻居家五块钱,到集上割了几斤猪肉,其它的年货还没办,母亲正在“火”头上,父亲背着个装着破被子的.塑料袋子回来了,胡子拉碴,两只鞋都露着脚指头,就像刚从大前方回来打败的兵。母亲问他挣了多少钱,父亲说今年一共弄了三百多块钱,去了买车票的钱,钱全部都放在口袋里,到商丘下了火车,又买了张到家的汽车票,想再买把糖果到家哄小孩,一摸钱口袋,大眼瞪小眼,傻眼了。口袋空空的,还被小偷用刀片割了一个大口子。母亲还不相信,说会不会卷在袋子里边盛着的被子里,母亲一边从袋子里向外掏着被子,又是抖又是捏,还是不见钱的影子,到最后,母亲从袋子底下掏出个硬纸盒子,母亲问里边装的是啥,父亲说是收音机,在家听着玩。母亲问多少钱,父亲说不多,十六块整。母亲越听越气:都几十岁的熊人了,还玩心不退,过日子不知道大小头,挣钱都比吃粑粑都难,你还净买这洋玩意儿?父亲知道母亲的脾气,坐在板凳上吸闷烟,任凭母亲咋说咋烦烦,装聋装哑巴,就卖你个耳朵听。
收音机买来后,成了我的奢侈品,在家里走着坐着都拿着收音机,晚上睡觉还搂着个收音机。当时觉得这玩意儿很好玩,外壳深红红的,像红石榴,很鲜艳,一扣开关,“咔嚓”一声,里边又是说又是唱,声音“哇哇”叫,想听天气预报有天气预报,想听戏能听戏。记得我在那冬天的早上,最喜欢听安徽安庆的戏,调子抑扬顿挫,旋律很好听,听了真过瘾,后来才知道那是黄梅戏天仙配。每到放学回到家就找收音机,听十二点钟的安徽台单田芳讲的《杨家将》。晚上睡在被窝里,搂着个收音机,一集又一集听广播连续剧,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多少回到天明一觉醒来,收音机还在被窝里“哇哇”响着唱歌,我不喜欢听歌曲,赶紧把收音机关上。
从那时起,我竟迷上了收音机,听新闻、听音乐。工作之余,茶余饭后,或散步或在下班的路上,了解国内外新闻大事,感受天籁音乐经典,那滋味妙不可言,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少年与收音机优美散文
昔日的少年当时就趴在阁楼上,制作了一台矿石收音机。少年兴奋莫名,他幻想着,首先听到的许是女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天气预报,抑或是一段振聋发聩的音乐?可任凭他如何拨弄,耳机就是默默无声。少年沮丧极了!那时的他,根本就不懂得电波如何传导,更不知道广播电台和偏远小镇的距离。
小镇很古老,街道两旁是清一色的店铺,粉墙黛瓦,斑驳陆离。黑黝黝的门洞里,每隔三五家就有一台罗马式自鸣钟,报时了,那种“铛———铛———”的声音,浑厚,绵长,此起彼伏。然而,小镇没有一台收音机。
少年第一次知道收音机,那大匣子,用红绸布盖着,陪同一位县里的官员衣锦还乡。一帮好奇的孩子远远的围着匣子,就像围着外星来的飞碟,乐!它与小镇医院里的留声机不同,不用唱片,无需手摇,能讲话,能唱歌。可惜,未等少年一睹芳容,匣子已经远离了小镇。后来,还见过一种巴掌大的匣子,通体艳红,是省城工作的一位工人叔叔捎回。叔叔不厌其烦,把耳塞逐一插进每个儿童的耳孔,让孩子们从小小的匣子里感受电波的神奇。整整一个上午,少年又蹦又跳,嘴里哼着匣子里听来的小曲。
从此,少年就有了某种渴望,朦朦胧胧。
城市里好好的,忽然闹起什么派性,还武斗,邻家念大学的二哥回来了。二哥傻乎乎的连行李都来不及拿,却抱回了一兜无线电元件和一把小提琴。少年对小提琴兴味索然,就爱趴在桌旁看二哥将那些零件,一个一个固定到一块方方的三合板上,在煤油台灯上烧烙铁,“咝咝”的焊接触点,摆弄了足足一个星期,那台“敞篷式”收音机,居然嗤嗤喇喇地唱出了革命歌曲。
收音机,原来可以这样!
少年从二哥那里借回一本厚厚的书,那是《晶体管收音机工作原理》。那个夏天,少年彻底丢弃了诱人的连环画,丢弃了《小兵张嘎》、《宝葫芦的秘密》,再也不钻进湖水里玩狗刨,不到池塘里摸鱼钓虾,不去篱笆上捉蜻蜓,大人一样似懂非懂的在书本里游弋,憧憬着有朝一日,也整出一台属于自己的`收音机。为了留下那些玄妙的知识,少年翻出一本厚厚的硬壳笔记本,在油灯下一页一页地抄写,绘图,从常用元件、工作原理,一直抄到再生来复式收音机的整装与调试。那时候,少年常常对着笔记本发呆,睡梦里,常常拥有一堆新崭崭的零件:磁棒、电位器、可变电容、三极管、变压器、扬声器……少年不相信,自己的收音机,永远地停留在纸上。
二姐出门打工了,就在长江对岸的一座城市的轧花厂。二姐是镇上有名的美女,面容姣好,顾盼生姿。刚刚进入青春期,正是读书的季节,却要从事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体力劳动。那个暑假少年去看她,二姐一下子憔悴了许多,灰头土脸,浑身沾满了棉花,不过,繁重的劳动并没有改变二姐袅袅婷婷的身姿。二姐美丽依然。可不知怎的,少年原本张口要钱的勇气,顿时烟消云散。少年的到来,令二姐特别激动,她专门请了假,带少年去城里逛街。少年站在百货公司的玻璃柜台前,像被强力胶粘了一样,二姐迟疑了一会,掏出了三元钱。少年知道,那三张薄薄的纸币,意味着二姐要以三天的汗水才能换得。本想推让一番,可心底里驱逐不去的那个魔幻迫使他伸手接了。就在那个无线电用品柜台,少年买了分线器、二极管和其它一些零件。当时,若要组装一台单管收音机,光元件,差不多就二姐一个月的工资。那是少年不可想象的梦。
虽然这一次,完全是按图制作,为了增强信号,少年还拉了室外天线,接了地线,可白天,依然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是夜深人静,耳机里才隐隐约约传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蚊子似的。看着自己的“收音机”,少年痛苦万状。他对着苍天立下誓言:等到自己将来有钱了,什么都可以不买,一定要买上许许多多的收音机,桌上、床上、柜子上都摆一台,把声音调得大大的,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听见。尤其要买一台,他在百货公司见到的那种电子管交流收音机,上海产的红灯牌,打开以后,红灯一闪一闪,气派!
时光的脚步总是在人们无意识的状态下匆匆地走过。少年很快就成了青年。少年成为青年之后,走进了一家石油化工厂。他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兴冲冲地跑到交电商场,抱了台收音机送回小镇,他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后来,他还给父亲与岳父买了市面上流行的匣子,让老人随时随地地收听刘兰芳说的评书和唱的黄梅戏。
再后来,昔日的少年手里不仅有钱,还有卡,可以买很多很多收音机,把家里的桌上、床上、柜子上摆得满满当当,可是,仿佛一阵风刮过,商场柜台上的收音机没有了,那种红灯闪烁的交流收音机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连自己家里的一台带双卡录放功能的收录机,搬家时,也当废品送给了破烂王,还一再地向人家说谢谢。他曾经陷入深深的困惑,可转瞬间又走向了认同。因为他看到马路上,靓女帅哥耳朵里塞的都是薄如纸片一样的MP【第4句】:MP5,或者,拿着彩屏手机一路听网络上的摇滚,那,才是时代前进的跫音啊!
收音机,悄悄远离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今有幸与收音机邂逅,多半是在早晨,去公园或市民广场,那些晨练的老者,或许还有一部袖珍型,多波段,一边听着早间新闻,一边徐徐舞动利剑。
情感散文收音机岁月
科技产品发展迅速,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手机、数码相机等等科技产品。天知道再过几年,人们随身携带什么高科技产品出门了,也许挥着轻便电子翅膀出行了。
曾经的岁月,收音机常常伴随我们的生活,现在都被电视电脑代替了。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许多安装大喇叭的电线杆,平时村书记喊社员开会就用到,在中午或过节什么的喜庆日子里还会放收音广播,那时的人们都一样穷,没有什么攀比心理,相互之间格外友好,男人们劳动后聚在一起边吸烟边听音乐广播边聊天,小孩子则在大喇叭下玩得不亦乐乎,根本不听什么广播,是凑热闹,怎么疯怎么玩,那种生活感觉也很惬意。要是路上张大叔遇到李大爷了,总是笑着说:“大爷,做啥去?您听听这音乐多好听。”笑呵呵地走了。
现在中国的民众都很忙,逛街地时候路过广场,看到大屏幕上放的不是曲艺什么的,而是时尚广告,为商业服务的,人们都是匆匆忙忙地走过去,甚至不抬头,平时人们看电视见了广告已够烦得了,这就是文化广场的大屏幕。
虽然,改革开放生活没那么艰苦了,其实我们这代人并没有多少幸福感,因为我们总是忙得很少有时间探亲访友,好不容易遇到春节,在人群中将积攒的好心情都挤没了。我们忙,我们必须忙,没有办法。我们已上了一台快速运转的机器,跟不上就会被机器甩下去。
我记得我小时候,外祖母家有一台很大的收音机,那台收音机当时是我母亲结婚时买的`,后来坏了。我三舅修好就拿到我外祖母家听去了,我小时候到外祖母家里住,三舅还没成家,他一到吃中午饭就拧开收音机听评书,他总是吃得最迟,也吃完得最迟,心思早钻进收音机里的英雄救美女了,我也跟着听闻了不少大侠故事。
不管什么时代,我仍然很喜欢听收音广播,收音机里的声音很纯很正,里边有精选的音乐、精选的评书、及时的新闻,而且经济环保,对眼睛好。收音机和电脑比起来,收音机想开就开想关就关,而电脑让许多人痴迷不已,如果驾驭不好,它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伤害。稍微一浏览时间就没了。收音机年代有很多惬意,电脑年代有知识也有病毒,有娱乐也有诱惑。如今的年代需要我们更多的认识和选择。
其实至今仍有许多人听收音广播,时不时会在公园里遇到晨练的老者边小跑边听着手里拿的收音机广播。现在仍有两大群的人听广播,出租车司机和大学生。当然,我上大学时也不例外,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那是必修课,比上课也总时。有一次,我晚上戴耳机听广播,第二天早上醒来,你猜咋地,耳机线绕脖子上了,估计是来回翻身滚的。每天早上,跑操时学校的大喇叭会广播新闻;中午,到食堂吃完饭,回到宿舍,聊上没几句,都躺在床上,有大收音机的就拧大声音,一曲一曲生日祝福歌、爱情表达歌,直到一点才关美。晚上熄灯后,先是宿舍的舍友一起东南西北地乱侃,侃得一个个都睡着了,有一个人正说得起劲,热得掀开被子坐起来说,好半天才发觉没人应声了,哎,这些猪们。只好拿起收音机,听那午夜悄悄话,学点生理学,很晚才睡。谁知道,第二天一大早又被猪们掀开被子叫醒了,“双休日!起来运动去!”。
时隔很久,没有听广播里的声音了。今天我看一本电脑杂志,推荐安装一个小软件“酷狗收音机”软件,收听得那首歌好听,你可以点“识别”就会显是谁唱得什么歌了,也可以即时下载。很不错的,试试吧。
那段过去的收音机岁月像飞洒的细雨又像风中的柳丝,迷迷蒙蒙。谁想到现在又以另一种形式相见了,也算旧梦重圆了。
情系收音机散文随笔
与收音机结缘已有几十年了。这些年来它与我如影相随,已然成了我生活中的“伴侣”,对我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若有几天不听,心里会空空落落的提不起精神,好像缺失了什么似的。
不知从何时起,我就喜爱上了这个小盒子。最初的爱好大概缘于听广播吧,上小学时村里每家每户都安装了广播小喇叭,虽然只能播放一个武进台,但对我来说已是莫大的享受了。一得空闲就痴痴地守在光光的喇叭之下,专注地竖起耳,傻傻地咧开嘴……
讲究的人家会将喇叭安置在精致的小木盒子里,那样声音听起来会饱满柔和些,那大概就是音箱的前身吧。那时最喜欢听的是点歌栏目,那简直是晚餐后的水果甜点,边听还边哼哼。“武记者巡游记”也是喜欢的栏目,现在想来,那也是带着耳朵去旅行的最初形式吧。
随后小喇叭渐渐的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半导体收音机。到初中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录音机也开始走家入户。与半导体相比,它具显著优势:既可以听磁带,又能够听收音机。一般放磁带的卡槽有两个,可轮流使用,一个坏了还可以用另一个(估计也没人会傻得两个同时使用)。
也就自那时起开始攒钱买磁带。于是顺理成章的变成了狂热的追星一族。那时对“小虎队”的迷恋简直到了着魔的地步:房间里、书本上贴满了他们的大大小小的写真画、大头贴,明信片买了一批又一批,至今家中还有几沓保存完好的。那时还天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吴奇隆”的化身呢!
对我来讲,听卡带好比是吃甜点,味美又解谗但不可多吃;听收音机就是主食了,平淡又实惠多吃亦无妨;中波与短波我可不爱听(单田芳播讲的评书除外),里面的声音好似从瓶罐子里发出来的,闷闷的、粗粗的,与调频里发出的清脆悦耳的立体声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不消几年,蠢笨的录音机也被束之高阁了。电子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实在迅猛地惊人!具同样功能的“随身听”又大张其鼓地流行起来。那时不论好丑,几乎是人手一台。谁要是有一只“爱华”或“索尼”在手,那是相当可以得瑟一下的。
这种播放机可真棒:它音质上佳,优美的立体声通过耳麦直达心坎,总会震得我全身血脉贲张,甚至于手舞之足蹈之;它又小巧玲珑,便于携带,不论是走路、跑步、乘车均可揣在兜里或别在腰上,精彩丝毫不会错过。
在二十出头时,那时总喜欢趴在学生宿舍里的单人床上听“随身听”。最享受的莫过于躲在被窝里开夜工了,先是听磁带,待到干电池电力不够时再转而听广播,因为它耗电量较少,不用操心它会突然罢工。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耳机仍挂在耳上已不知了。
那时偶然听到一档情感类的节目——《星空絮语》,主持人“赵文”成熟、理性、爽朗;主持风格是不急不躁、不卑不亢;喜欢听她用那标志性的清越嗓音诉说着别人的悲欢离合,从那时起,就无原由地爱上了调频104。0……
在涉世之初的七八年,因忙于生计,整日四处奔波,生活颠沛流离,连听广播都没时间,或者说是没心情。偶而停下匆忙的脚步来听听收音机,还是会感到久违的亲切,当再次听到赵文那清亮的笑声时,就如同见到了老朋友一般。
之后又断断续续一直听到前年,算起来与赵文在电波相遇已近二十载,她的主持功力已变得炉火纯青、日臻完美。印象中,任何的疑难杂症她总能轻淡描写地应付;再刁蛮、再强势的听众她也能四两拨千斤地予以化解。
这么多年下来,听她为无数人排解了种种的情感困惑、家庭烦恼后,我也懂得了很多,觉得自己都快成为一名情感专家了。将她誉为我的人生导师一点都不为过。后来,若非因莫名的原因她被迫离开电台,我还会一直听下去,也因她不在,我与104。0已彻底绝缘……
接替104。0的是105。2——常州经济广播,确切地说,应该是“马倩”主持的《今夜不寂寞》。在深夜,听到她那温柔的嗓音从电波中轻缓地飘出,不仅可以缓解身上的疲劳,而且可以抚慰心上的创伤。
其实该频道也一直都听的,毕竟其清淅度独占鳌头,耳朵会少受很多折磨;可是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总不及无锡台,故而只能占据“妾”位。
近二年因正房空出,加之其表现又较稳定,获取了主人相当的好感,主人遂破格将其“转正”,以至于它每晚都得以正大光明地卧躺在主人身旁。
有时,我开着收音机并不全是为了收听,我只是追求一种轻松且自由的状态(尤其是在干家务活时),或是图谋一种虚假的热闹,亦或是心灵上追求一种虚无的飘渺,让神思在某种背景的衬托下无尽地游荡。
那时,收音机里播放了什么,我又听到了什么,已不再重要,至少精神已得到了释放,至少灵魂也实现了远足。就如同你请人喝茶,并不单单就为了那杯茶,而为的是相互之间进行一场愉悦的交谈一样。
相比而言,听广播实在算得上是最节能环保且最低消费的娱乐活动。通过它,既能听到流行音乐与新闻时事,又能打发几许冗长的寂寞时光,还能让人的心灵沉静下来,可谓一举多得。
再则,它收听起来还特方便,既可以随身携带,又能在厨房间与卫生间之间自由地切换;试想:偌大个电视机,你总不能背着它四处地走,随心地看吧!
而且,据专家分析:“听”与“看”相比而言,有着明显优势,既记得牢靠又锻炼了大脑,还能增强想象力。道理很简单啊,看电视基本都不用动脑,而听节目会比较多的用到“心”,脑子里会因看不见实物而自然而然地展开一幅幅联想的画面。
此刻,我正“葛优躺”在沙发上享受着聆听的快乐呢。周五与周六晚上的“暖文章分享”与“星光故事会”是我必听的栏目,若万一错过的话,我必定会从手机上收听回放,我觉得里面的故事比“十年读书”里的要好很多,总感觉它是无可替代的,也可能是习惯使然吧。
小小的广播已深入吾心,甚至于与我骨肉相连了。看来,我这位忠实的“伴侣”将陪伴我终身了。好在它从未嫌弃过我,而我呢,也乐得与它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