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简要说说名字的由来汇编10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竹枝词简要说说名字的由来汇编100条

《陋室铭》教案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第1句】:体会本文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第2句】: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第3句】: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设想

【第1句】:疏通文意与对内容、写作的分析结合进行。

【第2句】:可由《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入,在课上尽量多给学生朗读时间,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重点

【第1句】:疏通文意,分析内容,点拨写法。

【第2句】: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1句】:引入、解题

【第1句】:引入 提问:我们曾经读过莫泊桑写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的宿舍和刘禹锡的陋室,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 归纳:都很简陋:福楼拜的“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刘禹锡住的“斯是陋室”。他们都有很多高尚博学的客人:那一篇写了几位大文学家;这一篇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者表达了相近的情趣,但写法不尽相同。前一篇描写细腻,是写人的散文,后一篇是记物的铭文。

【第2句】:体裁:铭。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请找出本文的韵脚。 归纳: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第3句】: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第2句】:分析课文。

【第1句】:范读全文,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第2句】:提问:比较下列文案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 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第3句】:讨论、讲析。

全文八十一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1)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指名背诵第一层。全体背诵第一层。

(2)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指名背诵第二层。全体背诵第二层。

(3)请学生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的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指名背诵全文,全体反复背诵全文。

【第3句】:布置作业:

【第1句】:反复朗读,背诵。

【第2句】: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陋室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第1句】:掌握作者。

【第2句】:掌握本课实词重点语句。

【第3句】:能顺畅的翻译课文。

【第4句】:能用原文回答问题。

【第5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目标【第2句】:【第3句】:4。

教 具:网络教室。

课 时:1

教 法:小组讨论,自学

教学过程:

【第1句】:以《酬乐天扬州席上出逢见赠》导入,学生介绍作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第2句】:出示学习目标

【第3句】:检查预习

【第1句】: 读准字音

【第2句】: 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

【第3句】:

【第4句】:学生分小组进入网络完成学习任务。

【第1句】: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管弦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第2句】: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第3句】: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第4句】: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第5句】: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第6句】: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第7句】: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第8句】: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4句】:完成课堂反馈

《陋室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第1句】: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第2句】: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第3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第4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1句】:新课链接:

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第2句】: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第3句】: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第4句】:释“铭”解题:

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第5句】:明确目标:

【第1句】: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第2句】: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第3句】: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第6句】:指导朗读: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习成果。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 xīn 苔痕 hén 鸿儒 rú 案牍 dú 西蜀shǔ

(二)、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四)、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第7句】:翻译古文:

(一)、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

【第1句】: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德馨: 品德高尚。

鸿儒: 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 没有学问的人。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 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 使动用法,使……扰乱

(二)、翻译全文:(力求严密、准确)

如: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第8句】:小试牛刀:

【第1句】: 解释下列词语:

名:著名。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劳形:使身体劳累

【第2句】:翻译下面文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第3句】:练一练

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B.惟吾德馨 如兰之馨

C.拍案而起 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劳形 我们在劳动

【第9句】: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刘禹锡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色。

《陋室铭》教案 篇4

【第1句】:教学目标

【第1句】: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第2句】: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传情达意

【第3句】: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第2句】: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3句】:教学设计

(一)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师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

(三)生朗读课文

(四)介绍作者及铭(见课文)

(五)同桌间借助工具书以及课后注释翻译课文,请同学文案课文意思,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在乎) 名(著名) 灵(灵气,神气)

斯(这) 惟(只) 德(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大) 儒(有学问的人)

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调(调弄)

之(取消文案独立性,无意义) 劳(使。。。。。。劳累)

行(形体,身体) 云(说) 何(什么)

倒装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六)再次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七)背诵课文(可以以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

(八)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是否矛盾?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第1句】:请找出表现不陋的语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作者从交往,愉悦,学习几方面描写出主人追求之不陋,鸿,素,金三字又可以突出主人精神生活的内涵丰富,与陋无缘)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突出作者不被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所累,这不是他所追求的,可见他的志趣高雅)

【第2句】:除了这些语句表现了陋室的不陋,其他语句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周围景色虽然不是很美丽,但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意在自勉,希望自己也像他们那样虽然居住的屋子简陋,但品德受人景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以孔子的话作结,再次表明自己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全文奠定不陋基调。仙,龙是为山,水增色,他们才是最重要的,这里暗指居室的主人。)

【第3句】: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安贫乐道)

【第4句】: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

(九)归纳艺术手法,课内外相结合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第1句】: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第2句】: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3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第4句】: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

【第1句】: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第2句】: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难点:

【第1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2句】: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句】:新课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一觉醒来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的诗人,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陋室铭》。

【第2句】:初步感知全文:

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第1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读音、停顿等。

【第2句】:学生自由读。

【第3句】: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第4句】:齐读。

【第3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第1句】: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第2句】: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第3句】: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第4句】: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第4句】:思考问题,理解中心、写法:

【第1句】: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明确: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房子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第2句】: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第3句】: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文案,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

【第4句】: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5句】:探究:

【第1句】: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第2句】: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第3句】: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居室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的感受?

【第6句】: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了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到生活中。我们还有必要在课后熟读并背诵,使之成为影响我们修养的一部分。

《陋室铭》教案 篇6

复习目的

l、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第2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第3句】: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复习重点:

l、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第2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第3句】: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复习过程:

【第1句】: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2句】:整体回顾。

【第1句】:本文主旨句: 全文点睛句:

【第2句】:描写陋室环境的文案是:

【第3句】: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文案是:

【第4句】:作者在文中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第5句】:《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文案是:

【第6句】: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第7句】: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 ,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____的情趣。

【第3句】:课堂练习。

【第1句】:文章的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 ,____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第2句】:解释加横线的字。

鸿儒( )无案牍这劳形( )( )( )惟吾德馨( ) 调素琴( )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白丁(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

《陋室铭》教案 篇7

【第1句】: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第1句】: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第2句】: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第3句】: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第2句】: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第1句】: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第2句】:一对一互译课文;

【第3句】: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第3句】: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第4句】:教学设计

【第1句】: 导入

【第1句】: 教师吟诗《竹枝词》让学生猜猜它的作者: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大家熟悉吗?它的作者是谁呢?(刘禹锡)关于他的诗我们还学过哪些?(《秋词》)那么大家一起试背这首诗。

刘禹锡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文写得也不赖,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它就是《陋室铭》。(板课题)

【第2句】:题解

“陋室”好理解吧?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

(看课文注解)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了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第2句】: 作者简介

【第1句】: 对于刘禹锡,同学们除了以上的了解以外,还了解他什么呢?

【第2句】: 学生介绍。

【第3句】: 师点拨重点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唐朝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第3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1句】: 个别朗读—学生评读(重在读准)

【第2句】: 我们在读古文时,不仅要把它读准来,而且更重要的要将它的节奏读出来。师展示范读录音,并请学生把课文朗读的节奏标注出来。

【第3句】: 集体朗读,读出节奏。

【第4句】: 整体感知

【第1句】: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参考书、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并合作理清每个字词句的意思,整体理解课文。如果疑难之处小组无法解决,就请大家作好记号待我们一起解决。(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第2句】:学生质疑,师引导学生解决。

名:著名、闻名天下 灵:灵性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鸿儒:知识渊博的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素琴: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琴,指那种自娱自乐的弹琴。 丝竹:指宫廷中那种音乐,是歌舞生平的靡靡之音。何陋之有:有何之陋指没有什么简陋的。(这些作好准备)

【第3句】:让一名学生翻译课文。

【第5句】:理解分析

【第1句】: 对课文内容,我们已大致有了了解,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陋室”真的“陋”吗?从课文哪句可以看出来?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第2句】: (如何理解这句话?)在这句话中“陋室不陋”关键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所以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

(德馨,就是品德高尚,那有怎样的高尚品质呢?下面若学生以归纳出了就顺水推舟说:有这样的高尚品质陋室就不陋了,但接下面3;若学生未说出来,可以说:虽然我们一下子没有归纳出来,没事,课文中应该有我们可以找答案的地方吧?在哪里?(后几句)那留着我们待会再归纳,现在先来看看,接下面)——(板书)

【第3句】: 课文一开始就没写“德馨”而是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以山和水做比兴引出了德馨,如果把山和水看成是陋室的话,那么仙和龙就是德馨了)——板书(山(仙)水(龙)——比兴)

【第4句】:齐读这两句,试背这两句

【第5句】:既然陋室不陋是因为德馨,那么课文哪些文案具体描述了“德馨”呢?它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呢?试分析一下(板:具体描述)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青的角度写,写出了环境之雅。这里这种相接的文案,字数相同,意思相对,这种句式称为骈句,修辞上又称为对偶句。(板书:环境优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交友的角度写,他交的朋友多不多?(不多)从哪里看出来?(上句)交哪些朋友?只限于学识渊博之士。这里写出了交往文雅(板书“交往之雅”)

师补充:在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弱下去,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情趣角度写,写出了情趣之雅(板书:情趣高雅)

“我”的品德高尚,刘禹锡从环境、交往、情趣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描述。其实这篇文章在写作时有他的写作背景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而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当时朝廷宦官当道,其中牛、李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象刘禹锡的被扁就是深受其害(展示被贬时做的诗)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忧虑不已,但却回天乏术,只得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写出了他对于这些庸俗的官僚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视,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一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交友的限制更加深了那一点味道,而“无案牍之劳形”则明显的表现了与唐朝士大夫中入世的思想相背的出世的消极情绪。

好,讲了这么多,下面我们读这几句,再看板书的关键词试背这几句吧。

【第6句】: 后几句“南阳——何陋之有?”是不是具体写陋室的?那有什么用呢?它是不是画蛇添足之笔呢?

(不是,它以古代圣贤例子类比自己,表现了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最后,又引用孔子的一个典故,这里的“何陋之有”语言发生了倒装应该是“有何之陋”,实际上这句话的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君子居住在里面,房子有什么简陋呢?作者这里就将君子类比自己了,那种高洁傲岸的情操朝露无疑。君子甘愿住在这个简陋的房间中且不感觉简陋,可看出他有什么样的高尚品质呢?(安贫乐道)这么说来,它不是画蛇添足反而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板书: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何陋之有、自比言志)

试背这两句

小结:课文中作者以正面描述和侧面反正“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5句】: 评价

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情操和情趣的?谈谈你的看法。

【第6句】: 总结

本文作者借助陋室为文,寄托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既有它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之处,希望我们能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让精华为我所用。下面请再让我们好好的读读课文吧。

【第7句】: 齐读课文,试背课文。

【第8句】: 板书

陋室铭

引出主题 山(仙)、水(龙) 比兴 德 馨

具体描述 环境优雅 托

交往文雅 陋室不陋 物

情趣高雅 言

总结全文 诸葛庐 类比 君子居之 志

子云亭 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学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陋室铭》。请大家打开书。

二.解题。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

1.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人。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3.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第4句】: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第5句】: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第6句】: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1.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2.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3.3.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4.4.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5.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3句】:教学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4句】: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第5句】:作业

(一)解释下列文案加点的词语。

A斯是陋室(这)B.惟吾德馨(高尚)

C.谈笑有鸿儒(大)D.可以调素琴(素朴)

(二)指出下列文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对偶)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互文)

3.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

(三)把下列文言文案译成现代文。

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背诵重点解词。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

课时安排 :

1课时

【第1句】: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第2句】: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第1句】: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鸿儒( ) 调素琴 ( )

案牍( ) 西蜀子云亭 ( ) 苔痕( )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第2句】:解词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 斯是陋室( ) (4)何陋之有( )

(5)苔痕上阶绿( ) (6)草色入帘青( )

(7)谈笑有鸿儒( )(8)往来无白丁( )

(9)可以调素琴( )(10)无案牍之劳形( )

(11)惟吾德馨( )( )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3句】: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第3句】:走近作者,解题。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第1句】: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第2句】: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第3句】: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文案,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第4句】: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第4句】:疏通文意,三读课文。(ppt展示)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文案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文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5句】:赏析美文,四读课文。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文案,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第1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第2句】: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 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文案,“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文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3句】: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第4句】: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第5句】: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 “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第5句】: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六 、整理课文条理,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

《陋室铭》教案 篇10

【第1句】: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第2句】: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第3句】: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

回答:草色。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来自网!

提问:阶绿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陋室铭》教案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陋室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第1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2句】: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第3句】: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1句】: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第2句】: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第3句】: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陋室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贯穿“以读会意”的方法。在读的方法上要灵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推荐朗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由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1句】: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及文体。(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要求:记住作者及文体。

【第2句】: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第3句】: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4句】: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灵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文案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文案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第5句】: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第6句】: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第7句】: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点题德馨

室写景状物

室内人高雅情调

言志君子

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名、灵——————德馨—————环境交往情趣————陋室不陋

《陋室铭》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1

课前预习:查工具书,试译全文。

【第1句】: 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抽签完成) 3'

【第2句】: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

【第3句】: 介绍作者、体裁(教师抽查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3'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第4句】: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6'(完成目标2)

陋:不华美、狭小 馨:香气散布很远

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

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

(教师出示胶片)

【第5句】: 朗读、翻译、理解分析。28'

【第1句】: 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完成目标2)

【第2句】: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

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B、《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第3句】: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标3)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第4句】: 请学生自渎领会。

【第5句】: 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

(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第6句】: 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第6句】:小结。2'

【第7句】:布置作业。1'

A、 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

B、 背诵全文。

C、 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

【第8句】:说课精要:安排学生先自己预习、多读、自主试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

《陋室铭》教案 篇4

课 标 要 求

【第1句】: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第2句】: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3句】: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第4句】: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5.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学 法 点 悟]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这篇文章的“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自己的心志和情趣。

[整 体 感 知]

“陋室”,简陋的房子。“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疑 难 解 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解惑: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质疑:文中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解惑:用山、水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和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耐人寻味。既然山之

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室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质疑:《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请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质疑: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

解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然而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样的陋室,试想主人还会觉得“陋“吗?

质疑: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解惑: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语 言 揣 摩]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怎样理解丝竹乱耳?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在陋室中谈谈古琴,心无旁骛,作自娱自乐,享受自己创造的音乐氛围,不失为一种清净的世外生活。丝竹,借代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作者来说是很嘈杂的。

[研 究 课 题]

【第1句】:相关链接:刘禹锡(772~843),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和同时代的柳宗元交谊深厚,曾受柳宗元遗托,编就《河东先生集》,为《柳河东全集》的古本。同时,他和白居易都是造贬,有很多唱和的诗篇。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第2句】: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呢?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例如,如果你觉得你的家很温暖,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如果你喜欢做画,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碧丹”。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学习本文,首先应把握“铭”这种文体的特征;其次要反复朗读、背诵,读时要读准字音;最后还应掌握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

[基础巩固集练]

【第1句】: 文学常识填空

《陋室铭》的作者是 , 代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本文作者和 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 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第2句】: 字音字义

【第1句】: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 ) 鸿( ) 牍( )

蜀( ) 苔( ) 调( )

【第2句】: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案牍之劳形:

【第3句】:语言积累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第2句】: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第3句】:翻译文案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翻译:

【第4句】:朗读背诵

【第1句】: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答:

【第2句】: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什么?

答:

【第3句】: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文案是: 。

【第4句】:下列文案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5句】:问题探究

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作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德馨”的:

【第1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第2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第3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第4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第5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第6句】:欣赏评价

【第1句】: 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赏析。

[提示:(1)从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从陋室主人的情趣上:“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从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引用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和引证,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第2句】: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提示:文章以骈句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加之文章一韵到底,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可见“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第7句】:拓展阅读

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第1句】: 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第2句】: 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

【第3句】: 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甲: 乙:

4 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

5 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

《陋室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第1句】: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2句】: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第3句】:当堂背诵全文 。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课前准备】

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第1句】:导入

【第1句】: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第2句】: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第2句】: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第1句】:学生自由读。 【第2句】: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第3句】:教师范读。 【第4句】:齐读。

【第3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第1句】: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

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第2句】: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第3句】: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第4句】: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第5句】: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文案大声朗读,并文案为什么喜欢?

【第4句】: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第5句】: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第4句】: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6句】: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 师生竞赛 学生齐背

【第7句】:布置作业 :

A(学优生):默写

B:(中等生):朗读并背诵

C:(后三分之一学生):朗读并背诵

反思:

《陋室铭》教案 篇6

【教材简解】

《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陋室铭》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文案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

【第1句】: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第2句】: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第3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

【第1句】: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第2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

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1句】:初读陋室,感音美

【第1句】: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

【第2句】:了解“铭”

(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齐读)

【第3句】:感音美

请同学们速读这篇文章,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琴in, 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文章的节奏。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看看你们划分的对吗?请按照这个节奏,我们男生女生分别来读一遍,看哪队读得好。

【第2句】:再读陋室,解“德馨”

作者写的陋室,是他被贬和州做刺史时居住的狭窄简陋的屋子,但他丝毫没有感受到房子的简陋。文章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个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结合注释文案它的意思。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德馨。对于关键词,我们朗读的时候会重读,以示强调。请你为大家朗读下这句。文中是如何体现屋子主人德馨的?请画出相关语句。

展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体现了主人德馨,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

【第1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话的意思是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我仿佛看到作者在绿色铺就的地毯上漫步。

这里有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分别是绿、青,走在绿色的天地中,你有怎样的感觉?环境优美啊,秀丽啊,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抛却一切,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内心也变得宁静。这句该怎么读?一生试读这种喜爱之情。

【第2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陋室与作者说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强调:鸿儒与白丁两个词语的意思。

我仿佛看到作者正与博学多才的朋友畅谈大笑,好不愉快!这里作者写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是博学多才的,还有谁博学多才?作者自己。

那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你试试。

【第3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阅读佛经。

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陋室里愉快得抚琴调弦,翻阅佛经,沉醉其中,不知还漏出会心的笑容。

这里作者弹的是一种没有加装饰的琴,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可见他生活条件如何?——不富裕,很清贫,很贫穷。但他是否因此悲伤呢?“谈笑有鸿儒”, 作者依旧谈笑风生,与朋友说乐。除此,他还阅读佛经,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及悠闲。

这句又该怎么读,你试试。

【第4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仿佛看到作者,如居仙境一般,没有世俗纷扰,没有名利羁绊。

扰乱作者的是世俗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我们称之为俗乐呢?(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的)作者向往的是雅的东西,高尚的,不粗俗的。使作者形体劳累的是官府的公文,代表着权利与名利,作者不喜欢这些东西,可见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

愉悦开心之情来读。

我们连起来,将体现屋子不陋,主人德高的语句齐读一下,感受作者那种愉悦淡然自适的心情。

(学生理解文案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中感受作者的德馨,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虽居陋室,但内心依然淡然自得的情怀来。)

【第3句】:插读背景,陋室陋

(展示背景)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以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照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力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书碑勒(lè)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第4句】: 三读陋室,悟其道

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居住在这样狭窄简陋的屋子里,作者竟不以为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品德?(二三学生交流)

我们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论语十二章》里孔子赞美颜回的文案。

(展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粗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安国称这种品德为:安于贫乐于道。作者居陋室,不以为陋,这是安贫。能够保持高雅情操,坚守自己,这是乐道。

文中作者还写到谁具有这种情怀?——诸葛亮、扬雄,读出相关语句。

谁能文案诸葛亮和杨雄,结合注释

诸葛亮,蜀国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

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两人都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我们看看他们曾经的住房。

我们来了解庐和亭(PPT展示)都是比较简陋的。但是他们却能甘于淡泊,坚守自己的志趣。

作者写他们实际上是为了写谁?——写自己,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具有高雅的志趣与伟大的抱负。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

文中还有没有使用类比这种手法的?借他物来写自己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把自己有品德比作山中有神仙,水中有蛟龙,突出自己的不俗,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

如神仙一般,似蛟龙一样,居住在陋室中,陋室就变得不陋啦?孔子怎么说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件展示)《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论证“陋室”因“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达到“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作者这里省略了“君子居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之情,我也会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君子,不跟你和州知县这种小人为伍。

【第5句】:总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作者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具体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托的“物”和所言的“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志: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写出了陋室不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质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来表达心志和情怀。

【第6句】:品读陋室,学淡泊

我们再来以舒缓的语调,以闲适的心情,体会作者淡泊的心境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陋室铭》教案 篇7

【第1句】: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第2句】: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第3句】: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4句】: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第1句】:文言词语的积累。

【第2句】: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3句】: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第1句】: 积累文言词语。

【第2句】: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第1句】: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2句】: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1句】: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第2句】: 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第3句】: 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第4句】: 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第5句】: 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第6句】: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第1句】: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第2句】: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文案)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3句】: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第4句】: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第7句】: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第8句】: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第10句】:当堂背诵。

【第11句】: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第12句】: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陋室铭》教案 篇9

【第1句】: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第2句】: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第3句】: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第4句】: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第5句】:.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

《陋室铭》教案 篇10

【第1句】:教学目标:

【第1句】: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 “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第2句】: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第3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2句】: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第1句】: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第2句】: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第1句】: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第2句】: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 调素琴阅金经)

【第4句】: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第5句】: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第6句】: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板书:写“豪”

【第1句】: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第2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文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第3句】: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第4句】: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 加横批:陋室不陋

【第5句】: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第1句】:背诵全文。

【第2句】: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教学反思

【第1句】: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第2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第3句】: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第4句】: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乃至背诵,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陋室铭教案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陋室铭

教学目标:

【第1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2句】: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第3句】: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1句】: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第2句】: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 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第3句】:教学小结(略)

【第4句】: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铭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本次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部分。

【第1句】: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为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第1句】: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第2句】: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第3句】: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教学重点的确立及依据

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多次诵读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四)教学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2句】: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设计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3句】:教学方法的确立及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诵读法: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

(二)提问法: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

(三)练习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的运用:主要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第4句】:教学程序的确立及依据

(一)导入新课采取情境导入法,出示陋室图,让学生将图中的居室与自己的家进行比较文案对居室的看法,那么身居陋室的主人怎样认为呢?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二)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基本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背诵,随后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背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学生翻译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适时指导。

(六)思考阅读

【第1句】: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第2句】: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文案,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第3句】:师生互动设计板书,围绕中心设置三个问题,带着学生深入课文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

(七)反馈练习

【第1句】: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文案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文案

本组练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八)小结全文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九)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和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这样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也获得了及时反馈。

【第5句】:板书设计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高洁傲岸的节操

陋室不陋托物言志

诸葛亮

自比何陋之有?安贫乐道的情趣

子云亭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陋室铭教案 篇3

【第1句】: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表明作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欣赏到最好的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了。当然这有些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的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展示课题、作者)

【第2句】:学习新课

【第1句】: 指名学生回答“铭”的特点。师补充: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有勉励或警戒的意思,表示永记不忘。

【第2句】: 师: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回答:写写他的陋室

师:陋室有何可写之处呢?我们来读课文。

【第3句】:一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1句】: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齐读。(师提示:注意挺胸抬头,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第2句】: 师: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你们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得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古人是怎样读书得呢?

生回答:跟唱歌一样,摇头晃脑等

师:古人读书师很有韵味的,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说语气都比较舒缓,老师试着读一下。(师配乐读)

师:我们要读出韵味来,还是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结合注释,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解决。(展示词语、文案的意思,学生有疑问自己上来查。)

【第4句】:二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作者感情。

师: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再读就要带感情读,谁来读?

指名学生读,互相点评。

师: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咱们读了文章,能不能文案你的收获。学生边说边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1句】: 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饿节操。

【第2句】: 结合文案赏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文案环境是怎样的幽雅,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慢慢地爬上那班驳的台阶?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环境幽雅、恬静-------陋室不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大家想象一下,室内谈笑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引导学生答:韩愈、柳宗元、王叔文等,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王叔文煮酒论当今时代英雄;韩愈扼腕长叹,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柳宗元在吟诗作画,感叹梦得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无穷魅力。 交往之雅-----陋室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怡然自得,安贫乐道-----陋室不 陋。

【第3句】:类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文案)

【第3句】: 托物言志:“托何物”“言何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师: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荔枝蜜》、《白杨礼赞》,并背诵其中作者赞美白杨树的文案。

师:积累的古诗词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一块背诵。

【第4句】: 引发学生思考: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第5句】:三读,品味语言。

【第1句】: 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学生找出文中的骈句,边读边体会)

【第2句】: 散句:最后一句,体会文章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要读出抑扬顿挫。

【第3句】: 押韵,找出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第4句】: 修辞,比兴等手法,很有艺术感染力。(依据学生上课的情况,灵活处理)

【第5句】: 学生可以自己提出觉得写得好的文案,师生一块品味。

【第6句】: 读:男女分读骈句的上句和下句,散句一块读。(配乐朗读)

【第7句】: 背:

师: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喜欢上了这篇文章,也感受到了它的 语言魅力,能被选入《古文观止》确实是文有所值。咱应该把它积累下来。 指名学生背。(在指导背诵上有些困惑,没想到好的方法。)

师:很多好的文案咱可以制成卡片积累下来。

【第6句】:拓展

师: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陋室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第1句】: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第2句】: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目标

【第3句】: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4句】: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短文的寓意,能与作者进行对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

【第1句】:故事导入营造美

【第1句】:讲述刘禹锡被欺写陋室铭的故事。

【第2句】: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第2句】: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大家先仔细看视频,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文案的语气语调。

【第1句】: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第2句】: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第3句】:译读课文通内容

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

(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

【第4句】:细读文案鉴赏美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也可由学生提问,老师补充问题,引导大家挖掘课文内涵。)

【第1句】:大家文案,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文章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第2句】:韵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第3句】: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用类比的方法从而突出陋室不陋)

【第4句】: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更好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根据大家发言整理成板书:

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环境清幽(景)

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第5句】:巧取雅称创造美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室陋德馨。起名时要文案根据。

启发学生把自己读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结合自己的观察,如电视里看到的、外出时观察的宅名,给刘禹锡的陋室拟个合适的雅称。

【第6句】:对话作者表现美

时间真快,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大家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学生思考后说话。

【第7句】:课后练习巩固美

【第1句】:将“刘公,我想对你说……”整理成一篇随笔。

【第2句】:背诵全文给你的父母听。

陋室铭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第1句】:教学目标:

【第1句】: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 “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第2句】: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第3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2句】: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第1句】: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第2句】: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第1句】: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第2句】: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调素琴阅金经)

【第4句】: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第5句】: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第6句】: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板书:写“豪”

【第1句】: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第2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文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第3句】: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第4句】: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加横批:陋室不陋

【第5句】: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 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第1句】:背诵全文

【第2句】: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陋室铭教案 篇6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第1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2句】: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第3句】:当堂背诵全文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1句】:导入

【第1句】: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第2句】: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第2句】: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第1句】:学生自由读。

【第2句】: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第3句】:教师范读。

【第4句】:齐读。

【第3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第1句】: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

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第2句】: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第3句】: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第4句】: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师:陋室陋吗?生:不陋。

【第5句】: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1)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文案大声朗读,并文案为什么喜欢?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3)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5句】:集体背诵。学生互相背诵师生竞赛学生齐背

【第6句】:总结(略)

【第7句】:赠言和练习

陋室铭教案 篇7

课件简介: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须大

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座右铭

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xīn

鸿儒hóng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解释下列字词

名:有名望。

惟吾德馨: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文书。

关于《陋室铭》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陋室铭》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第1句】: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第2句】:理解课文内容。

【第3句】: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4句】: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过程

【第1句】:预习 自学

【第1句】: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第2句】: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

【第2句】:研讨 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第5句】: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第6句】: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第1句】:解释下列文案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第2句】:文中提挈全篇的文案是( )。

【第3句】: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4句】: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第5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第6句】: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文案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1句】: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第2句】:下列文案,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第3句】: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4句】: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第5句】: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第6句】: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22《陋室铭》答案(四)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3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4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巩固练习【第1句】: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第2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第3句】:D

【第4句】: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第5句】:诸葛亮;杨雄

【第6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第12句】:B

【第1句】: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第2句】:D 【第3句】:略 【第4句】:A 【第5句】: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第6句】:A

《陋室铭》教案 篇2

【第1句】: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第1句】: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第2句】: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第3句】: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第2句】: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第1句】: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第2句】:一对一互译课文;

【第3句】: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第3句】: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第4句】:教学设计

【第1句】: 导入

【第1句】: 教师吟诗《竹枝词》让学生猜猜它的作者: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大家熟悉吗?它的作者是谁呢?(刘禹锡)关于他的诗我们还学过哪些?(《秋词》)那么大家一起试背这首诗。

刘禹锡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文写得也不赖,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它就是《陋室铭》。(板课题)

【第2句】:题解

“陋室”好理解吧?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

(看课文注解)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了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第2句】: 作者简介

【第1句】: 对于刘禹锡,同学们除了以上的了解以外,还了解他什么呢?

【第2句】: 学生介绍。

【第3句】: 师点拨重点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唐朝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第3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1句】: 个别朗读—学生评读(重在读准)

【第2句】: 我们在读古文时,不仅要把它读准来,而且更重要的要将它的节奏读出来。师展示范读录音,并请学生把课文朗读的节奏标注出来。

【第3句】: 集体朗读,读出节奏。

【第4句】: 整体感知

【第1句】: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参考书、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并合作理清每个字词句的意思,整体理解课文。如果疑难之处小组无法解决,就请大家作好记号待我们一起解决。(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第2句】:学生质疑,师引导学生解决。

名:著名、闻名天下 灵:灵性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鸿儒:知识渊博的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素琴: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琴,指那种自娱自乐的弹琴。 丝竹:指宫廷中那种音乐,是歌舞生平的靡靡之音。何陋之有:有何之陋指没有什么简陋的。(这些作好准备)

【第3句】:让一名学生翻译课文。

【第5句】:理解分析

【第1句】: 对课文内容,我们已大致有了了解,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陋室”真的“陋”吗?从课文哪句可以看出来?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第2句】: (如何理解这句话?)在这句话中“陋室不陋”关键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所以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

(德馨,就是品德高尚,那有怎样的高尚品质呢?下面若学生以归纳出了就顺水推舟说:有这样的高尚品质陋室就不陋了,但接下面3;若学生未说出来,可以说:虽然我们一下子没有归纳出来,没事,课文中应该有我们可以找答案的地方吧?在哪里?(后几句)那留着我们待会再归纳,现在先来看看,接下面)——(板书)

【第3句】: 课文一开始就没写“德馨”而是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以山和水做比兴引出了德馨,如果把山和水看成是陋室的话,那么仙和龙就是德馨了)——板书(山(仙)水(龙)——比兴)

【第4句】:齐读这两句,试背这两句

【第5句】:既然陋室不陋是因为德馨,那么课文哪些文案具体描述了“德馨”呢?它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呢?试分析一下(板:具体描述)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青的角度写,写出了环境之雅。这里这种相接的文案,字数相同,意思相对,这种句式称为骈句,修辞上又称为对偶句。(板书:环境优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交友的角度写,他交的朋友多不多?(不多)从哪里看出来?(上句)交哪些朋友?只限于学识渊博之士。这里写出了交往文雅(板书“交往之雅”)

师补充:在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弱下去,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情趣角度写,写出了情趣之雅(板书:情趣高雅)

“我”的品德高尚,刘禹锡从环境、交往、情趣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描述。其实这篇文章在写作时有他的写作背景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而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当时朝廷宦官当道,其中牛、李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象刘禹锡的被扁就是深受其害(展示被贬时做的诗)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忧虑不已,但却回天乏术,只得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写出了他对于这些庸俗的官僚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视,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一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交友的限制更加深了那一点味道,而“无案牍之劳形”则明显的表现了与唐朝士大夫中入世的思想相背的出世的消极情绪。

好,讲了这么多,下面我们读这几句,再看板书的关键词试背这几句吧。

【第6句】: 后几句“南阳——何陋之有?”是不是具体写陋室的?那有什么用呢?它是不是画蛇添足之笔呢?

(不是,它以古代圣贤例子类比自己,表现了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最后,又引用孔子的一个典故,这里的“何陋之有”语言发生了倒装应该是“有何之陋”,实际上这句话的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君子居住在里面,房子有什么简陋呢?作者这里就将君子类比自己了,那种高洁傲岸的情操朝露无疑。君子甘愿住在这个简陋的房间中且不感觉简陋,可看出他有什么样的高尚品质呢?(安贫乐道)这么说来,它不是画蛇添足反而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板书: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何陋之有、自比言志)

试背这两句

小结:课文中作者以正面描述和侧面反正“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5句】: 评价

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情操和情趣的?谈谈你的看法。

【第6句】: 总结

本文作者借助陋室为文,寄托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既有它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之处,希望我们能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让精华为我所用。下面请再让我们好好的读读课文吧。

【第7句】: 齐读课文,试背课文。

【第8句】: 板书

陋室铭

引出主题 山(仙)、水(龙) 比兴 德 馨

具体描述 环境优雅 托

交往文雅 陋室不陋 物

情趣高雅 言

总结全文 诸葛庐 类比 君子居之 志

子云亭 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 篇3

【第1句】: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第2句】: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第3句】: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第4句】: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第5句】:.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

《陋室铭》教案 篇4

陋室铭

教学目标:

【第1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2句】: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第3句】: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1句】: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第2句】: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第3句】:教学小结(略)

【第4句】: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第1句】: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第2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1句】: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第2句】: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第3句】: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第4句】: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第1句】: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第2句】: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第3句】: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第5句】: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第1句】: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第2句】: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第3句】: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第4句】: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第1句】: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第2句】: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第1句】: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第2句】: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第3句】: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第4句】: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第6句】: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第7句】: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第8句】:总结课文

【第1句】: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第2句】: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第9句】: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10句】: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 篇5

【第1句】:文学常识

【第1句】: 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第2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第2句】:理解性默写

【第1句】: 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第1句】: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的文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第2句】: 统领全篇的文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第3句】: 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文案(室外环境之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第4句】: 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文案(室中人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第5句】: 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文案(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6句】: 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场的干扰,厌倦世俗生活的文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7句】: 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文案: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8句】: 从居室环境的角度描写陋室的文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第9句】: 从交往人物的角度描写陋室的文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第10句】: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描写陋室的文案: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11句】: 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仙人进行比较的文案: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文案: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3句】:简答题

【第1句】: 概括本文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2句】: 将本文分成三层(见原文),并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深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第二层——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第3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起了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类比、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第4句】: 作者写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

【第5句】: 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警策有力,引人深思,强调了“陋室不陋”。

【第6句】: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不陋。这个屋子从构造布局来讲是简陋的,但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这就不显得简陋了。

【第7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可取: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不可取: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第8句】: 本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到“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本文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我认为对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陋室铭》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学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陋室铭》。请大家打开书。

二.解题。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

1.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人。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3.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第4句】: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第5句】: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第6句】: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1.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2.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3.3.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4.4.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5.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3句】:教学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4句】: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第5句】:作业

(一)解释下列文案加点的词语。

A斯是陋室(这)B.惟吾德馨(高尚)

C.谈笑有鸿儒(大)D.可以调素琴(素朴)

(二)指出下列文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对偶)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互文)

3.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

(三)把下列文言文案译成现代文。

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第1句】:积累文言词句。

【第2句】: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第1句】: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第2句】: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3句】: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4.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5.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6.提问:苔痕 相对?

7.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8.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9.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0.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1.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12.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3.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14.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第4句】: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第5句】:总结全文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教后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陋室铭》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第1句】: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第2句】: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3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第4句】: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

【第1句】: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第2句】: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难点:

【第1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2句】: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句】:新课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一觉醒来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的诗人,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陋室铭》。

【第2句】:初步感知全文:

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第1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读音、停顿等。

【第2句】:学生自由读。

【第3句】: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第4句】:齐读。

【第3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第1句】: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第2句】: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第3句】: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第4句】: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第4句】:思考问题,理解中心、写法:

【第1句】: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明确: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房子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第2句】: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第3句】: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文案,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

【第4句】: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5句】:探究:

【第1句】: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第2句】: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第3句】: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居室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的感受?

【第6句】: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了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到生活中。我们还有必要在课后熟读并背诵,使之成为影响我们修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