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有从开时人无再少年说说汇聚90条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匆匆一年随白雪,明日不再复明日。
此去花有重开时,经年人无再少年。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那好多熟悉的人,你不去呵护,慢慢就淡了,许多熟悉的事,你不去回味,渐渐就忘了。所有岁月的风,不仅能吹淡你我心中的情,也能冷却你我的心;时光的手,不仅能模糊你眼中的我,也能淡忘我心中的你。” ——题记
窗外绵绵冬雨下的凄厉,站在记忆深处的终点,徘徊了好久,双脚的温度降到了历史从未有过的冰点,无论怎么努力挪动,却还是迈不出往前的一步。临冬,燕子总会飞离北方去寻找希望,都说离开是为了彼此更好的飞翔,就像恋人走过的七年之痒,我们不是每天唱着昨天的歌就能回到过去。
经过一夜的缠绵,雨停了,花开花落却从未停歇,就像命运的反复颠簸。枯干的枝头,几片嫩绿的新芽冒着刺骨风霜探出头来,张望这无限辽阔的自然。昨夜湿透的屋檐,滴滴答答依稀风雨三两声,凌乱不成曲,却在反复询问着是谁家玉笛暗飞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岁月从南走到北,来回穿梭;山外之山林花谢了,一个冬天,一个脚印,一个轮回,我们的样子还是没有改变,只是我们初见时的笑容,成了回忆。
霎那间何年何月,只有伤痛躲在我的回忆里冬眠,寂寞把心里的苦慢慢熬成甜。日历就这么一页页地翻过去,那些流过泪的昨天,带着微笑的今天,那些放任过的动心,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一年又到头了。这一年扮演了各种不称职的角色,成长的时好时坏,友情的或喜或悲,爱情的分分合合。阴差阳错也是生活,看过的都是风景,走过的都成故事,十全十美并不是我要的生活,又一年的开始,我们都要学会坚强
一个经历过秋凉冬冷春寒,所谓人生何处不相逢,一见倾心不过是擦肩,匆匆爱过又慌忙离开,人的一生大概就是这样吧。阴差阳错又一年过去了,这一年,遇见新欢,就乐开了花;遇人不淑,便跌落谷底。人来人往,走的路多了,沿途看过的都成了风景。时间长了,曾饱满的记忆便开始衰竭,生活可以教会一个人遗忘,遗忘你心中曾引以为傲的英雄,遗忘那些你习以为常的曾经,我们都要试着对过去说再见,过回我们该过的生活。
回顾这一年我们的生活,总有些时候,需要矫情一下子,不是为了刻意让谁想起,而是不想将渺小的自己掩埋在这纷扰的世界里,忘了在路上奔走的灵魂。一个人为什么要来这世上走一遭,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望一眼世间的繁华,不想为之付出辛劳,然后就想坐享其成,一生匆匆忙忙碌碌无为;还是为了去经历、享受生活的喜悲,把没做过的事情做一做,用各种各样的颜色填充空白的人生。
我知道,有些感情总是来的猝不及防,可在岁月不断的梳理与磨合过程中,从陌生到熟悉,从错过到再见,从彼此对立到相互依赖,我们之间的过渡,几经波折,几路辗转,经过了时光的摧残,走过了人情的冷淡,艰难重重却又显得那么顺其自然。时间荒废了感情多年的自由,阳光拖走了你修长的身影,却总会在某些绝望境地里给我几分宽慰,时刻提醒着不要忘记那些深爱我的'人,为我作了一个最长情的告白:从遇见你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止过爱你,匆匆一眼,我便一辈子活进了你的骄傲里,不管明天风雨再不再来。
若你决定从此刻起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你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如何在绝望时坚强。人生何其漫长,人心何其险恶;脚下的钢筋水泥路走了一半,没了温度,不知冷暖;时间的钟走了一半,忽然停摆,不知原因;山外山上云外云,车到山前必有路,一条路走不通,你可以试着转弯,也许下一个拐角处就是柳暗花明。在这荒凉的世间里行走,我拥有一个简单的梦,我用行动与汗水筑起一道道铜墙铁壁,就是为了不被残酷的生活所淘汰。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时光太暗,故事太久。今天太短,明天太长。我们的故事在夕阳里散去,时差不增不减天天依旧,四季不慌不忙年年依旧,而那些逝去的青春,破碎的记忆,老去的人与事,都在我们拥抱之前永远离开了。刚刚烟花绽放的那一刻,2024走了,但它却真实的来过我的生命,留下密密麻麻的印记,记录我们一路走过的平凡与泥泞。2024,对我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成功与完美,而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认真的生活。
牡丹花有敛光时-优秀散文
对美丽的事物,人都有喜爱之情,自古皆然。就连在田里干活时的男子,脸朝黄土背朝天带着一身的泥土和汗水,只要艳丽一闪而过,也会将其惊呆,古代就有这样的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可见人对艳丽的渴爱。
牡丹的艳丽,更为世人所知,在诗人们的世界里,对它的描写之词,代代相传。“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娇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白居易 《牡丹芳》 )你看,求人已经无济于事了,要祈求上天的力量,让牡丹不要开得那么艳丽,可怜一下大地上的人们,白居易是一个天真的诗人。“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皮日休《牡丹》)李白也说:“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祈求上天有用吗?天上也有了,她不仅白天开放,夜晚照开不误。“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 牡丹花发酒增价,夜半游人犹未归。 ”(邵雍《洛阳春吟》)牡丹花有它挡不住的光芒的时候,人们还在夜晚喝着酒去赏牡丹。
但,敏锐的诗人不仅看到它的艳丽的层面,更也能看到它敛光的层面。“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 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 元稹《牡丹》 )牡丹花有敛光之时。
作为“花魁”的牡丹,要么不开,一开就艳动京城,“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要么不敛,一敛就可以光芒全隐。
作为这种代表花的主人薛宝钗,在她的身上有儒家的“温柔敦厚”,更有刚柔相济的特点,她兼有探春的“刚”和黛玉的“柔”。探春的屋里主要展现的是刚的特点,整个屋里面所用的“大”字有八个:“大理石、大案、斗大、一大幅、大鼎、大观窑、大盘、大佛手”。黛玉处用的是如“夹路、小茶盘、窄”等词,在说到想给黛玉换窗纱时,“凤姐忙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大红绵纱袄子襟儿拉了出来,向贾母薛姨妈道:‘看我的这袄儿。’”哪有在说别人窗纱的时候,拉自己的.小袄出来的?不是这个女人有问题就是作家别有用意,当然是后者,是突出一个“小”字。宝钗的屋里,有探春的大气而没有那么多的摆设,有黛玉的柔和简朴而避免寒酸逼仄。你看,“异香扑鼻”、“奇草仙藤愈冷逾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茶奁茶杯而已”、“ 他自己不要的”、“(贾母)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宝钗与黛玉不同,家里财力雄厚,作家写她的屋子“雪洞一般”,其实就是突出她的“富贵不能淫”的特性。在这里我用了这些文字来说宝钗,我想说明的是她敛光的思想基础,就是有高尚的做人品德。作为一个“圣之时者”,不是一味地耀闪着光芒,如果单纯地闪光,那她就是一个扁平人物,而不是立体人物,所以她一定是动静有时。关于她“刚”的层面,我们在第五十六回欣赏她如何在后面帮助探春管理大观园以及其它回目中的情节,本文只关注她敛光的也就是“温柔”的一面。如果说宝钗同情刘姥姥是她的敦厚,那么她适时敛光就是她的温柔。在她身上我们能看到“温柔敦厚”四个字, 它是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宝钗的“温柔”,在她的隐忍。
第八回:“(对着宝玉)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面对黛玉的讽刺挖苦,宝钗用一种含光的艺术处理,不跟她斗嘴:“(黛玉)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你这算了什么。’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这个 “笑,拧”“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免去了多少是非。大家来看看一个钗黛的对比:“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林黛玉不觉的红了脸,啐了一口道:‘你们这起人不是好人,不知怎么死!再不跟着好人学,只跟着凤姐贫嘴烂舌的学。’一面说,一面摔帘子出去了。”在整部《红楼梦》中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宝钗有过黛玉如此激烈而极端的语言和动作?
第二十八回,黛玉和宝钗同时在宝玉处,宝玉当着黛玉的面对宝钗下逐客令:“林黛玉道:‘理他呢,过会子就好了。’宝玉向宝钗道:‘老太太要抹骨牌,正没人呢,你抹骨牌去罢。’宝钗听说,便笑道:‘我是为抹骨牌才来了?’说着便走了。”摔帘子吗?也许宝玉那里没有帘子吧?其实,她是来调解的,有人还拿这个情节作为宝钗争风吃醋的依据,实在是看小了宝钗。
第三十回:“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正因为宝钗的隐忍,才让本来可能出现的争执“付之流水”。这是“花魁”在收敛锋芒。
第三十四回:“可巧遇见林黛玉独立在花阴之下,问他那里去。薛宝钗因说‘家去’,口里说着,便只管走。黛玉见他无精打采的去了,又见眼上有哭泣之状,大非往日可比,便在后面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这个情节有人又拿来作为钗黛争风吃醋的依据,这种读者也是不知道宝钗哭的是什么,没有认真阅读前面她的家庭悲剧。所以在第三十五回一开头就作了交代:“话说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因记挂着母亲哥哥,并不回头,一径去了。”
在别人赞她时,她一点也没有得意之态:“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赞林黛玉的,不想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宝钗早扭过头去和袭人说话去了。”这不是含光是什么呢?
第三十七回,众人作诗比赛,“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一时探春便先有了,……因问宝钗:‘蘅芜君,你可有了?’宝钗道:‘有却有了,只是不好。’”“只是不好”几个字说得谦逊平和,其实她的诗写得非常“含蓄浑厚”,黛玉只能屈居第二:“潇湘妃子当居第二”。宝钗的葆光,正是“温柔敦厚”诗教的具体演绎。
第四十二回,宝钗针对惜春作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宝钗道:‘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其实这是她的做人标准在画画上的延伸,也是牡丹花的搖曳多姿。
“香菱学诗”的故事,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了,香菱是宝钗的嫂子,在家里受夠了氣,宝钗把她帶到大观园来住,香菱要学写诗,宝钗写诗有一流的水平,完全可以做香菱的老师,并且住在一起,但香菱却拜了黛玉为师。第四十八回,“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宝钗的这种涵养,就拿今天来说,又有几人能做到?文人相轻的风气在社会上還是流行的。宝钗收敛自己的光芒,让黛玉充分发挥她的才能,成人之美。她是牡丹,是众芳之冠,却隐退在黛玉的后面,但她有大眼光,不在写诗一项上占尽风光。
当黛玉用自己的智慧与宝钗争锋时,她收敛自己的光芒,第五十一回:“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竟无妨,只管留着。’宝钗听说,方罢了。”
在穷苦的女孩子面前,也会收敛光芒,第五十七回:“邢岫烟生得端雅稳重,且家道贫寒,是个钗荆裙布的女儿。……有时岫烟仍与宝钗闲话,宝钗仍以姊妹相呼。
宝钗的蘅芜苑,在大观园很有地位,从第四十回贾母带着大家游园的线路来看,最早写黛玉的,宝钗在最后写,但蘅芜苑是位于主殿的近旁,这些物、事的安排,体现着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王熙凤对王善保家的说:“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表面上是说她是亲戚,事实上并非如此,从古代朝廷搜查现象来分析,特别是有关皇室的颜面的时候,亲戚的关系应该放在其次。黛玉也是亲戚,无论贾府怎样有时口头上说是自家人,有时口头上说不是自家人,但骨子里就是亲戚,第九十回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贾母道:‘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况且林丫头年纪到底比宝玉小两岁。依你们这样说,倒是宝玉定亲的话不许叫他知道倒罢了。’”“外人”当然就是亲戚了。同样是亲戚,搜查黛玉而不搜查宝钗,并且好像有个正当的理由。这是因为宝钗的气质、品格、修养、薛姨妈等在起作用。但,虽然她的光彩照着自己,最后她还是主动地葆光了,远离了刀光剑影。“君子不站危墙之下”。谁也拿她没办法,第七十八回:“王夫人点头道:‘我也无可回答,只好随你便罢了。’”
一个人在别人面前为了作假,可能会演戏,也会流泪,但在自己的母亲面前流的眼泪,应该没有多少是假的,真正的眼泪只会向懂得自己的人而流。在得知要与宝玉成亲时,宝钗反而流出了珍贵的泪水,第九十七回:“次日,薛姨妈回家将这边的话细细的告诉了宝钗,还说:‘我已经应承了。’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母亲面前流出虚假的眼泪,我认为,这个人就没有资格在这里谈宝钗了。因为正如《红楼梦》里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也假”,你既然可以流假泪作真眼泪来骗人,那当然别人的真眼泪在你的眼里就是假的了。这就是作者在第一回道出的又一句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名言——“假作真时真也假”。宝钗诸如此类敛光的例子,不胜枚举,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尽生平之力将这个光辉的“圣之时者”刻画成功。
《红楼梦》里的宝钗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今天我们的身边能看到这样的孩子吗?现实世界哪有这样的十五六岁的女孩?《红楼梦》里面的那些女孩,不是普通的人,宝钗是曹雪芹寄托理想的一个媒介。历史上一个注解《庄子》最有名的人叫郭象,他在注解庄子“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这几句话时,说:“鵬鯤之實,吾所未詳也。夫莊子之大意,在乎逍遙遊放,無為而自得,故極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適。達觀之士,宜要其會歸而遺其所寄,不足事事曲與生說。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知耳。”我们解读《红楼梦》,郭象的话能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也就是“宜要其會歸而遺其所寄”,从这个角度来说,宝钗这个形象有寓言式人物的色彩,是最高贵的“牡丹”多面性元素的敛光的一面,是“花魁”的一个侧身而已。
苟无民何以有君阅读答案
【原文】
苟无民,何以有君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③亦无恙④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赵威后:赵惠文王妻
②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
③岁:年成
④恙:忧患
【问题】
【第10句】:用“/”划分下面文案的朗读节奏。(1分)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1)使者不说。 说:
(2)臣奉使使威后。 使:
(3)苟无岁。 苟:
12.翻译画线文案: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2分)
译文:
【第13句】:短文中使者说的`“贱者”“尊贵者”分别指什么人?(2分)
答:
14.赵威后说的话体现了她的什么思想?简单文案这种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答:
【参考答案】
【第10句】: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第11句】:(1)通“悦”,高兴
(2)出使
(3)如果
【第12句】:哪里有舍弃主要的而问次要的问题呢?。
【第13句】:百姓
统治者
【第14句】:围绕“以民为本”思想谈。
有饭无局散文随笔
民以食为天。曾几何时,却成了人们的一种奢侈行为。为了教育我们从小节约粮食,父母经常拿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闹饥荒的情形说事。
现在,当然不会吃不饱饭了,但怎么吃却成了问题。华灯初上,街边的大排档、小饭馆、星级酒店人头攒动,形形色色的饮食男女们出入其间,在各种饭局中穿梭不息。他们有“做饭局”的,或为谋权,或为争利,不一而足。这做局请吃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直接出面请呢,还是另请高明迂回出面呢?是请张三作陪呢,还是李四?是去闹市高档酒店呢,还是乡野农家乐?个中奥妙,不足为外人道也。“吃人家的嘴软”,那些被请的人自然要从别的方面“买单”了,似乎吃的`不是饭而是局。
其实,这饭局并不在饭如何,关键还在主角——酒,名之为“酒局”似乎更为恰当些。无酒不成席,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自古亦然。古人曾云:“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陶渊明弃官隐居在家,逢人请客“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诗仙李白更是斗酒之后诗百篇,“酒入愁肠,七分化为剑气,余下三分化作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可如今,喝酒少了许多人文气,酒过三巡,不再是诗词歌赋,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黄段子红段子绿段子;不再是曲水流觞,更多的是划拳比拼。总之,饭局有了酒,才真正有了“局”的意思。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喝酒的本意也不在酒,在乎酒过三巡之后那些个形形色色也。
有人说,现如今,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要是经常没饭局应酬,似乎混得寒碜。我却不这样认为,若在闲暇之余,邀上三五好友,弄几碟小菜,沽几两老酒,相伴清风明月,或坐于山间溪旁,或围于旮旯小店,耳闻淙淙流水声,坐看云卷云舒,闲说花开花落。洞开心扉,品酒说人生,有饭有酒却无局,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