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中描写画面的句子聚集三篇
柳宗元《江雪》描绘的是什么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永州。 ②蓑:蓑衣。以棕或莎草编成的雨具。独钓句:大雪纷飞中独自在江上垂钓。
【题解】
诗人被贬永州,精神上饱受打击,神情悒郁,于是便借描写山水景物,颂咏隐居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翻译】
千山鸟飞绝,千座高山哟飞鸟已经断绝,
万径人踪灭。万条小径哟人踪已经湮灭。
孤舟蓑笠翁,只见孤舟上披蓑戴笠渔翁,
独钓寒江雪。孤独地垂钓这寒江的风雪。
【赏析】
这是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司马时的诗作。
这是一个怎样凄清冷寂的意境啊!“独钓寒江雪”,不是“钓雪”,而是 “钓于寒江的雪中”。这样的意境,我们在其他的诗人笔下也经常见到,比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再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 来相照。”又如郑板桥《自遣》诗中写的“看花不妨人去尽,对月每恨酒来 迟”。他们营造出这样孤寂的意境,表达的只是自己愤嫉落寞、苏世独立的 品格与心情。说得悲观一些,是“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 《归去来辞》);说得乐观一些,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 原《渔父》)。
我曾经看见过有的老师的教案,他们向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柳 宗元究竟在钓什么?”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不幸。你说呢,柳宗元在 钓什么?是不是也该问问李白在“看”什么,王维在“啸”什么呢?
绝句和律诗是规定必须押平声韵的,但是这一首诗押的'是仄声韵。这 种诗,又被称为“古绝”。
【赏析】
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绝妙的图画:白雪茫茫,千山万岭悄然无声,江中孤舟上,老翁顶笠披蓑独自垂杆钓鱼。然而细读此诗,仍有深层意味:江山万里,大雪飘飘,一片纯白,这不正是诗人皎洁的品行么,孤舟垂钓不正是在写诗人特立独行吗?以“千”和“万”之广博,比衬于“孤”与“独”,更能显示诗人品行孤高。“千”引来的是“绝”,“万”引来的是“灭”,使得广阔的背景更加沉寂,渔翁在这里孤独垂钓,“钓”字使景物产生动感,通过静景与动景的对比,喻示诗人绝不与世俗同流的高贵品行。
用具体细致的笔调描写背景,远距离的虚略处理主要形象,使人觉得诗人身处景外,又似在画中;精雕细琢和极度夸张概括并用,使这首诗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白色象征死亡,雪象征虚伪,也正是这样的白雪,使这世界“灭”、“绝”,笼罩在一片死亡的白色里。面对这样的死亡世界,江上“钓”者犹如身处尸群而独自存活。处此境地能作什么呢?只能是“独钓寒江雪”。江雪有何可钓?也许是死亡的世界值得一“钓”吧。
这首诗运用夸张对比,突出主要形象,写景幽寂洁美而寄意深刻。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什么诗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江雪是一首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江雪》柳宗元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诗鉴赏:
这是柳宗元贬永州司马时写的一首吟咏江野雪景的五言绝句,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头二句写雪封山野的情景。千山万壑,树木茂密,可是山中却不见一只飞鸟;原野辽阔,路径万条多,却不见一个行人的足印。极目四望,唯见四野白茫茫,一片银色世界,这两句没有明点“雪”字,但“鸟飞绝”、“人踪灭”的幽寂境界,却生动地表现出了漫山遍野的雪封景象,使人感到寒意凛冽。
后两句别开生面,勾画了一个渔翁独钓寒江的奇异景象。风雪满江,在那严寒的江上看不见任何东西,只有一叶渔舟,渔舟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正迎风抗雪,在寒江上垂钓。最后一句点出“雪”字,包笼全篇。
四句诗,有山有水,有孤舟,有渔翁垂钓,人物与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极佳,是一幅绝妙的寒江独钓图。称得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难怪后世画家,多喜用该诗的`意境入画。
这首诗看似乎写景,其实是借江野雪景的描写来塑造诗人自己的形象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一形,实际上是诗人的自画像,它寄寓着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遭到残酷的打击迫害,远谪永州,与同党天各一方,处境孤独,但他并不自弃,始终坚贞不屈。他在《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中就曾表明:“虽万受摈弃”,也“不更乎其内”。在永州十年后,他改任柳州刺史,地虽更为僻远,但有了实权,他就又以积极的革新政治的姿态,兴利除弊,为柳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这都清楚地说明他在政治革新失败后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所以说诗中所刻画的老渔翁形象,正是诗人同恶劣环境对抗的内心世界的形象表现。但是诗中以辽阔空旷的背景映衬寒江独钓的孤舟,也透露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怀。
这首诗语言简约,意境高洁。“绝”、“灭”、“雪”都是以入声字作韵脚。入声字短促,很适合表达愤慨不平的心声和幽寂凄冷的情调。
柳宗元江雪课件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那么课件有哪些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柳宗元江雪课件
教学目标
【第1句】: 学习本文从“形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赏析诗歌。
【第2句】: 诗文赏析学会运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第3句】: 通过阅读与品味深入领会文本,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在语言学习和鉴赏能力获得同步发展。
说明:
诗歌通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对诗歌的鉴赏实际就是从文本出发去探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意的过程。本文赏析先从解读诗歌的常识开始,利用想象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的形象,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到的部分补充出来。再利用背景资料,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重点是学习第四节细致地赏析方法,这是作者赏析文字中最见功夫的部分。教材的示范,旨在通过阅读探讨、思考对话等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把握内容,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
针对本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运用电影术语进行细致入微的赏析,在阅读中需要用心体会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1句】: 重点:找文中关键句理清作者赏析诗歌的基本思路。
【第2句】: 难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词句的品读中,体会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通过对比、联想,点染、放大等方法作细致入微的赏析。
说明:
本文篇幅较长,针对九年级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抓关键句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还是不难的,教学中需要给学生阅读思考活动的时空、同时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体会作者评析的深刻之处。
本文难就难在作者细致的评析诗人艺术匠心上: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等方法作细致入微的'赏析,这种专业的评析距离学生较远。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文本读懂内容并进而学得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激趣读“题”思考【第1句】: ppt展示《江雪》这首诗,想想如何把文字转换成画面。组成了一组艺术dv?
【第2句】: 读题,猜猜本文会从哪些方面来赏析本诗歌。【第1句】: 交流:可以运用想象,可以“设身处地”,可以“触境生想”,也可以“意象加工”,同时将古今对接起来等。(教师可适当的引导)
【第2句】: 可以结合刚才的转换经历,谈谈可能的赏析角度?(学生可能只注重联想与想象,教师可作引导。)找准话题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课堂。而读这篇文章也是让学生了解赏析诗歌的一些方法。
抓关键句
理清思路【第1句】: 表达方式:叙述与议论相结合
【第2句】: 找关键句和总结段。
【第3句】: 解释一个文学理论术语——“仄韵”(什么是平仄、四声?)
【第4句】: 找出重点段落,并说出理由来。
【第5句】: 读中心句和总结段。从这些句子和段落来看作者从哪些角度来赏析的?
【第1句】: 想象部分为叙述。评析部分为议论。除第一段总起和最后一段总结外,其它每个段落的开始句都是中心句(作者的观点)。
【第2句】: 明白所谓“押仄韵”,就是指诗歌的【第2句】:四两句的最后一个字(韵脚)——“灭”和“雪”都是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