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凤凰山发朋友圈说说锦集10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去凤凰山发朋友圈说说锦集100条

书杂文随笔

书杂文随笔1

我思考道,我是为了什么而活呢。

我合上书本,思考道。

我了解不到痛楚。

但总有一股奇异的感伤,从空气中紧紧碾压向我。

它们从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挤进来,叽叽喳喳地问我。

什么是活着呢?

我反反复复,思考道。

那么我又为什么会思考呢?

我又问自己。

却始终得不到一个答案。

风送来一阵轻微的声响。

它说,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便只有这些了。

它推着声响离去了。

影子从我的脚边探出头来。

它说,我也不知道。又嘲笑似地问道,明天的我还是我吗?

它在灯光的驱逐下枯萎了。

呼吸从我的鼻息里钻出来。

它说道,这就是活着啊。

它从思考之间溜走了。

我没有什么好问的了。

于是便只能把书合上。

书杂文随笔2

那天,看望年迈双亲,返回时,打发候车时光,走进图书大厦,《柏杨家书》封底话语映入眼帘:

我想叮咛至爱的大陆读者朋友,当你想抱孩子的时候,就抱他一下吧,当你想告诉孩子你爱他的时候,就说出来吧。无论什么时侯去做,都不嫌迟,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一颗心。你不做,你会后悔。

印象中,柏杨先生是一位冷峻反思社会问题的作家,阅读时,先生的慈父形象,清晰可见。

1968——1977年,柏杨先生度过了九年牢狱生活,1972年女儿佳佳十二岁,开始和他通信。在这漫长岁月里,佳佳由一个每星期等着通过书信读爸爸趴在囚房地板上,为她写“小棉花历险记”故事的小女孩,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因父亲受诬入狱,家庭变故,自尊心受创,她比同龄少女,多了难言的隐痛和敏感。

妻子弃己而去,独自在狱中忍受苦难的柏杨,渴盼得到惟一亲人的安慰,可他只读到小女儿的外在世界,譬如:学校同学、考试成绩、甚至压岁钱或家中的小狗等一类生活细琐。至此,柏杨先生已别无所求,只求女儿能顺利、平安,少一点痛苦地长大。

这几年的通信里,柏杨先生隐忍着孤独苦痛,仍给女儿心田,播下许多美好的种子,仍希望透过自己遥远而间接的指引,使女儿这棵佳木发芽、茁壮、开花、结果。

这些信,是心灵被剖成两半的孩子,和被隔绝狱中的父亲间的通信。这些信,让我们既看到了现实的鞭痕,也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爱在不能直接表达时,方显珍贵。这些信,承载着一位父亲,在艰难岁月里,给予女儿的大爱;这些信,倾诉着一个孤苦无依的少女无助的心语。现在,柏杨先生已永远离他的女儿而去了,可这些凝聚着爱的书信,却在岁月的长河里留痕,不只滋养着他女儿的心灵,还滋养着在这匆匆尘世辛苦打拼的做着父母的我们:当你想抱孩子的时候,就抱他一下吧;当你想告诉孩子你爱他的时候,就说出来吧。我们并不缺少对孩子的爱,只是我们往往被这爱模糊了双眼。我们常常因为爱,而给孩子施加超出了他们身心负荷的重压,而在不被孩子理解时,生出抱怨和痛恨。

当我们面对孩子考试成绩忧心忡忡时,我们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爱呀!那是希望他将来更好呀!是啊!为了爱!可是此时,我们怒不可遏地对孩子吼:怎么才考了这么一点?不好好读书,看你将来能干什么?再这样下去,你就彻底没救了!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吗?

或许,这也是我们表达爱的一种方式,这样的表达,又在传递着怎样的信息呢?你学习能力太差了!你将来会一事无成!不但如此,你的前途一片黑暗!

这种“爱”的信息,来自于父母之口,孩子本来就不自信的心灵更加脆弱了!这种爱的表达,不如直接拥抱一下孩子,对孩子说:我爱你!待自己和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再面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

当孩子的行为不尽如人意时,当我们想对孩子发火,或讽刺挖苦,以此来表达我们因爱而生出的愤怒时,我们若能想到爬在牢狱地上,因为当时狱中规定每封信不能超过200字,不都不浓缩着父爱的真情为孤独无助的女儿编写着童话,解除心爱女儿痛苦的柏杨先生的忠告,简单直接地对孩子说出:“我爱你!”再加上一个亲切的拥抱,试着去融化这不被理解,甚至已变成了抱怨和仇恨的爱的冰川,那么我们的爱,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再顽劣的孩子,也渴望被爱,被认可,被重视;再优秀的孩子,也希望得到亲情的滋润。生活在童年的孩子,正在为自己的心灵世界涂染底色。这些底色,奠定了他们人生图画的基调,将影响着他们一生的幸福和快乐。我们都爱孩子,愿我们的爱,给予孩子的是阳光,是温暖,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功利的真情。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让这爱尽情地挥洒在相伴的每一天里。

当我们施爱于孩子时,不要因为孩子成长中的点滴过失,而使这一份爱减弱或扭曲。爱就是爱,父母对我们的爱,没有因为我们不完美而减弱;何况我们也从孩子走来,我们也是在不断改正着一个个错误,跨越着一道道沟坎中,渐渐长大的。

我们可以忘掉成长中的许多艰险,但我们却无法忘记父母给予我们的点滴真情关爱。那么,现在,我们若总是以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要求的方式,表达爱,不知道,孩子到了我们这样的年龄,还会在脑海里留下些怎样的回忆?难道真的就像小学生日记里写的:父母像动物园的训兽师,总是训斥、抱怨,甚至打人。若是那样,童年的底色上,也会被我们带有功利的爱,涂上冷色调。

即使孩子已经长大,已经远离身边,但他们还是孩子,你仍然爱心依旧。那么,把你的爱告诉孩子,依旧会温暖他们的心,依旧会在他们独自打拼,遇到困难挫折时,随时为他们撑起一把抵挡雨雪的爱心大伞。

《柏杨家书》,浸润浓浓父爱。离开父母身边,我也携带了满怀阳光。我也把这情不自禁的爱,给予你——我的宝贝女儿:孩子,我爱你!唯愿你成长快乐!拥抱你!

书杂文随笔3

从20xx年9月16号到20xx年3月16号,在整整半年的时间里,我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外国文学经典)上推荐了100本书,感觉有必要简单记录一下。

去年工作稳定之后,总感觉自己的生活缺少点儿什么,就想着既然自己最爱的事情是看书,那就把自己看过的好书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借此与有同样爱好的书友们进行交流。

鉴于自己看的外国书籍比较多,同时为了和公众号的名字一致,我就放弃了中文书籍的推荐,其实私下里还是一直有看中文书籍,尤其是短篇小说集。我推荐的书籍以小说和读书相关的书籍为主,这和自己的理想直接相关。目前自己最大的希望还是将来可以写出优秀的小说,所以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半年,100本书,既不算多,也不算少。因为我认识很多一年看不完一本书的人,但是我也认识不少一年能看300本书以上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书节奏。看书,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和深度的思考,我除了工作、踢球、吃饭、睡觉和少量的娱乐,基本上天天都窝在家里看书。

其实,我虽然只推荐了100本书,但是实际上读了140多本书,没有推荐的包括中文书籍和一些不值得推荐的外文书籍。读了不少书,还是会时不时碰到烂书,因为有些时候榜单或者别人推荐的书籍质量并不好,但是这个事情是没办法完全避免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多读那些经典好书,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对于新书谨慎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公众号中推荐书籍,一般都是简单总结一下,并且写下自己对这本书的一个大致评价,不会去深入分析书中的每一部分,因为我并不想成为一个书评家,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

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现在基本上是两天推荐一本好书。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5到7年内仍以阅读为主,争取至少做到推荐1000本外国经典文学再说,然后每推荐100本书写个小结,最后可以写个总结《从0到1000本书》。当然,说不定什么时候,我就开始写小说了。阅读和写作总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我只看纸质书,并且喜欢在书籍上涂画和做笔记,所以基本上都是自己买书看。我既不去书店,也不去图书馆,更不会去借别人的书看,但是,我不介意别人看我的书。对于我来说,书籍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被阅读。

以前,每当遇到想看的书,我就打开当当网把它收藏起来,同时在收藏里根据打折的力度进行排序,遇到便宜的书,就下单购买,这样可以保证基本上每本书都是5折左右买来的。可是,后来当当网的收藏页面里取消了其他的排序方式,只能按收藏的时间排序,这样我就只能点开每一本书的才知道打折的力度,因此我差不多每天都要登录一下当当网,查看是否有活动。这两年的活动力度减小了,最划算的时候也就是满100减50了。

今天当当网就有这个活动,所以我下单买了42本书,总共1400多元,减了700元,最后花了700多元(前天白色情人节,女友赏我的520元买书钱,一下子就被我败光了)。现在当当网上,我的收藏里还有400本多书。

其实,我想说的一个问题是:因为经常有同学和朋友问我有什么好书推荐吗,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对我来讲,好书实在太多,可惜他们却不一定能欣赏。无论哪个领域,如何你不懂,只管先去做,慢慢地,你总会发现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小孩子不会问如何走路,他们爬着爬着就学会了走路。读书也是如此,看的书越多,越容易找到好书。

挣钱——买书——看书——推荐书……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

最后再给自己打个广告:外国文学经典,一个只推荐外国经典文学的公众号。欢迎朋友们的关注和交流。

书杂文随笔4

人都说孩子童年世界是七彩梦幻般美丽,而我却是一个很不称职的母亲,只用阅读一本书的时间陪伴了儿子二十年里不断成长。在我儿子的记忆里,也许最多的是在春夏与秋冬,清晨与黄昏里和母亲一起阅读的情景。

人亦云:读懂一本好书,需要把心和思想揉进书里;陪伴孩子成长,需要用爱和思想来浇灌!

说实在的,对于阅读与教育孩子,我并没有高深的学术论谈。阅读书籍仅仅是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孩子成长我也是很简单地任其自然生长,最多不过于在他跨越每个人生阶梯的时候提醒一句该怎么迈步!

阅读与教育孩子虽然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但是皆因喜欢与爱,总能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想起孩子学习,在陪伴孩子学习的时候,喜欢拿一本好书静静的看着文字。

少女时代,我本身有个很懒的坏毛病,在深夜睡前和清晨梦醒时分,总喜欢慵懒的躺在床上,拿一本书,或多或少看几页。感受上下五千年的世事风云,阅天南海北的自然风光,品唐诗宋词的风雅叠韵……

有了儿子,一下子我的生活被打乱,喂奶哄睡,洗衣做饭。那么一段时间,我只能把书都高高摞在某个地方,让灰尘悄悄地落在书的扉页之上。

时间很快,转眼间儿子开始学语,和所有年轻妈妈一样,总喜欢拿些图画书给孩子教说话,每一次为还在襁褓里的孩子大声诵读,发现小小的儿子听了就很安静,不知不觉就养成一个习惯,每一天都找时间,我轻轻诵读,儿子安静的听。就在一种读与听的完美状态配合下,孩子步入了学堂之门。

那时那刻,我们彼此陪伴也换成了另一种方式,每天放学归来的儿子,总有写不完的课外作业,我就从给孩子诵读变成陪伴阅读。孩子写完语文写数学,我看完《红楼梦》读《平凡的世界》……

之前,我说过自己是个慵懒的女人,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是很少给予帮助,特别是写作业,孩子遇到每个生字、每个生疏的词,都要靠自己亲自查字典来完成。我最多也是静悄悄坐在他身边看一行行生僻而熟悉的文字,或者偶尔鼓励儿子说声加油!其实那个时候是我不敢做任何与孩子学习无关的事情,害怕每个动作会引起孩子分心,要求我自己养成不追剧,不拿手机的习惯,只是悄悄为孩子写完作业后准备好夜宵,或洗一些水果。

工作生活总有累的时候,陪伴孩子阅读,曾经好多次弄出笑话,因为经常熬夜,困得不行,在似睡非睡的情况下,我手上的书都拿倒了。儿子见状,开始取笑我:“妈妈,你不要装作看书了,字能倒着看嘛?”

再后来,儿子慢慢懂事了。我困倦的时候,他什么都不说,将床边的毛巾被轻轻披在我的身上,自己一个人继续写作业。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一种无法描摹的心情和幸福使我忘记生活所有烦恼与疲惫。

孩子大了,一步一步要离开家,先是中学住灶,再是远走省城求学。家里越来越显得空荡荡,一个人的留守,读书成了我打发时间最好的事情。儿子非常喜欢购买书籍,高中三年,儿子用零花钱买的文学书籍有四麻袋之多。说实在的真没想到几年来每一次给孩子的零花钱,如今变成替儿子陪伴我的文字,每读一本书,都会想起儿子坐在书桌前写字的样子。读来读去,读的自己泪流满面。我不知道是书的情节太过于感人,还是我思念远方孩子的心太过于柔软。

读书,教会我如何和孩子相处与沟通。陪伴孩子,让我有了理由和时间认真去阅读。我知道人会慢慢变老,老的害怕岁月的孤寂,且孤独会变成分分钟钟的思念。到了那个时候,也许书架上那一本本读过几遍的书才是最懂我心的知己。

今夜无眠,我捧起儿子喜欢的《百年孤独》,守候远在省城的一个电话,就像期待儿子为我一次次披上滑落地上的毛巾被!

书杂文随笔5

最近,游记散文集《旅行漫记》即将出版,这是我出版的第四本书,也是依心而动,依情而书的又一心血结晶。在全书100余篇的作品里,记载了我旅行的一行行足迹,凝结了我对真、善、美的事物及各地民风民俗的艺术探索,抒发了我对大自然风光的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其实,人心本无染,心静自然清。在旅途里看一帘陌上烟雨,等一场午后飘雪,抿一口茶的余香,闻着雪花纷飞的芳香,都是十分地惬意的事情,仿佛置身大自然的怀抱。沿着时光的长廊,漫步于心灵牧场,风轻云淡,心暖茶香。

在旅行中,我最喜爱的还是汪国真的诗,尤其那首“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呼唤我,我就走向大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的诗是我撰写本书的精神源泉和动力。每当想到这,我的信心满满,意志坚定,毅力弥坚。

有时我在想,每一次的旅行,就是一次“赶考”的过程,身临其境,切身体会每一处名胜古迹、山河大川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人文景观,以自已的角度,站在客观临界点,洞察久违历史的独特细微处,挖掘自然界中至善至真至美的元素,然后书写出心底的感受。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字的盛宴,也是一次精神世界的享受。同时,完成了“赶考”后,我驿动的心灵也得到了几许安慰。

十几年的旅行生涯,这句“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已经成为我人生遵循的信条。据此,规划自己的每一次旅行生活,漫步于心灵牧场。为此,我写出了《落雪听琴,静静的夜读》、《走过新疆》、《梦,在凤凰山大峡谷飞舞》等散文。

通过欣赏外面的世界,使我更加懂得旅行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在旅行中,每一次我的视野开阔,激情澎湃。

记得在山西的壶口瀑布,我深深感受黄河之水天际来、波澜壮阔不复还的震撼气慨。且赋诗传递心声:黄河之水天际流/如龙腾飞惊九州/气势壮美亦壶口/翻江倒海永不休。

记得在黑龙江,我站在高高小兴安岭,体味大自然神秘、神奇的伟大魅力。写了一首《吟兴安岭》高高兴安岭上秀/自然风光天地悠/林海白桦冲九霄/壮志凌云览千秋。同时,也完成了游记散文《走上高高兴安岭》。

记得在新疆的天山山脉,我感受天地之悠悠,独叹天池之美妙的意境。书写了《天山咏》诗篇:巍峨天山壮河山/天池清澈绽雪莲/边疆处处风光美/云烟深处美名传。为此完成了散文《走过新疆》的创作。

记得在海南岛,黄昏坐在大东海的沙滩上,看夕阳余晖,听波澜涌动、涛声依旧。留有诗篇《海岛风情》湛蓝海水波连波/醉卧沙滩听涛说/天涯海角多椰树/鹿回头里传讴歌。写出了《天涯等待,给爱情一抹凄美绝唱》的作品。

记得在吉林的松岭雪村,感受独立寒冬,松江北去之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激情涌来,写下了《雪村抒怀》寒冬独立雪村落,层层山岭尽蹉跎,风吹卷起千堆雪,天地之间画水墨。

以此完成了作品《走近松岭雪村》的写作。

在旅行中,我深深感到,依心而动,就是让我们迈开腿走出去,云游山水,陶冶情操,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心动并不是随意看看,走马观花而已,而是“心动”之处,必是灵魂震撼之时。

依情而书,是对所看到的事物所思所感所悟,为此撰写出游记文字,以此来祭奠旅途往昔的回忆。通过每次旅行,我的业余生活不断丰富多彩,生活也非常充实。我的人生融入新的元素。同时,看待事物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思想上每次都有新的飞跃。由此,我更加热爱火热的生活、更加热爱我的祖国山山水水。

值此,借《旅行漫记》散文集出版之际,再次感谢我的同学朋友一如既往的鼓励鞭策,感谢出版社的老师为本书设计、装祯,审核、校对。尤其感谢吴德宏老师呕心沥血的精心策划。

最后,还要谢谢我的妻子对我写作的无私奉献,且提供了大量的写作时间和陪伴旅行。

“自怜诗酒廋,难应接、许多春色”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将继续努力,不辜负大家的希望,写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读者的作品。

书杂文随笔6

(1)

分享一点人生小经验。

我工作以来,有一个最大的感悟,那就是“应该80%”定律,算是二八定律的一个特别衍生版本吧。

这个定律可以用这样的一个说法来解释。

如果你觉得一个事情按照常理来推断应该怎么样?那么这个事情80%的可能就不会怎么样,所以需要你自行再确认一次。

比如,你觉得在协作过程中的某个工作,应该是小李的职责(是我觉得应该,而不是已经确认过),那么80%的小李会觉得这不是他的职责,而没有去完成这样的工作,所以需要你确认一次,让他知道完成工作。

比如,你觉得疫苗的安全,政府应该是管控到位了的,那么有80%的可能还存在没到位的情况(发生了疫苗事件),需要我们再确认一次(公共质疑),才能进一步到位。

比如,你觉得你男朋友应该在恋爱之后做到一些事情,比如主动疏远其他认识的女孩子,但这个事情你不去明确的告诉他,80%的可能他就不会去做。

(2)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是不同的。

一个工作,哪怕全世界都觉得是小李的责任,但如果没有明确的确认,没有告知,那么依靠的就是小李内心的自律来推动这个事情。

可是全世界都觉得小李应该做这个事是没有成本的,但是对小李而言,做这个事是要花自己的时间精力的。

哪怕他自己也认为这个事是应该自己做的,在没有足够好处的推动下,小李会觉得这个事情既然别人没说,那么我就先不做。

其他的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

政府加大对疫苗的监管需要付出成本,比如更多的人手,更多的资金,所以在公众都觉得没有什么问题的前提下,那么就先照旧。

男朋友要主动疏远身边的其他女孩也需要成本,比如要花时间解释,那么与其主动疏远,不如保持原样,反正也只是朋友关系,等自己女盆友闻起来的时候再解释。

(3)

为什么是80%?

因为我们大家大部分是普通人。

其中大概60%的人是懒得去想,觉得可以照旧。

40%的人大概想到了一些事情。

比如如果这个工作不做,那么到时候会带来更大的损失,而大家虽然没有明确的说,但还是会觉得这个事情是我的责任。

比如不加大疫苗的管控,到时候出了事情政府就会失信。

比如不主动和周边的女生保持距离,那么女朋友虽然不说,可能到时候察觉了心里也会不舒服,为这段关系埋下裂痕的种子。

但是,大概也就一半的人有这样的远见,能看得到更长远的利益。

去做了那些可能现在看来虽然应该要做,但其实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4)

但其实这20%的人很冤。

因为,哪怕小李做好了工作,最后没有发生损失,大家只会觉得这是小李应该做的,也没什么奖励。除非这个时候有个小刘没有做好这个事情,来对比一下,大家才会觉得小李有先见之明提前工作到位。

如果政府加大了人手力度,监管疫苗到位,那么疫苗风波就不会发生,大家并不会觉得政府就有功劳而会觉得是你政府应该做的事,除非这个时候有个邻国政府出了事,大家才会觉得我们政府这样加大管控是正确的。

你的男朋友主动和身边的其他人保持了足够的距离,你们情感关系和谐,但你并不会觉得这件事里面你的男朋友付出了到多大的努力,除非有个用来对比的别人家的男友因为这个事情和女朋友吵架了,你可能才意识到自己家男朋友提前做好了这些。

在衍生到最近的滴滴事件,如果滴滴做的特别安全,没有出过事,除非这个时候有个哒哒打车出了事承托,不然大家也不会意识到这个事情的重要性。而一般来说,更安全需更多的成本,而成本更高的优步是什么下场,大家已经看到了,这个时候再怀念,是不是晚了些?

因为人是不同的,人的位置也不不同的。

80%的会放大别人的过错和责任,而降低自己的成本,夸大自己的付出。

有句我特别喜欢的话就是说这个事情的':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总不相通,若能相通,便是圣贤。

(5)

那么,你应该做那80%的人还是20%的人?

当然是分情况啦。

一般来说80%的事情,是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那为了省力,就做那80%的大多数吧。

20%的事情可能会比较重要,这个时候自然要做20%的精明人。

所以你会发现,二八定律是普遍存在的。

八月,愿你居庙堂之高书破万卷,处江湖之远路行万里。

书杂文随笔7

父亲在听书,是郦波老师讲的曾国藩。里面有一个细节,说曾国潘小时候背书很笨,有一个晚上,他在家里背岳阳楼记。一个小偷想偷他家的东西,在梁上苦等,想等他睡着以后行动。

谁想曾国潘犟劲上来,没背住坚决不睡。一直背啊,背啊。眼看天都要亮了,小偷急了,跳下梁说你怎么这么笨,我听都听会了你居然还没背住。曾国潘不信,小偷便一五一十地背了出来。果真一字不差。

他说给我听。我俩都忍不住笑。我不是笑曾国潘笨,这个故事太假,我不太明白郦波老师为啥要编这样一个一看就很假的故事。就算是要说明曾国潘的什么精神,也可以编一些听起来更靠谱一点的故事。首先,岳阳楼记是韵文,对从小背三字经这些有良好私塾底子的孩子来说,算是很好背的,一点不拗口。而且从曾国潘科考的成绩来看,他并不是那种在读书上愚钝的人。然后,感觉不会有这么傻的小偷。

但这个细节实在让我们觉得熟悉。

北美豹猫安凡背书真的是这么笨的。

从他读一年级起,我就一直在等他开窍,等到现在似乎也没等着。

他是很乖的孩子,老师布置了背的作业,就真的老老实实一遍一遍地读着背。虽然很想玩,很不耐烦了,但没背会,他真的就不会放下,苦着脸,一遍一遍的读。然后背上两句,卡壳了,又重新开始。周而复始,而是似乎是死循环。在边上干别的的我早已经听得会背了,他还是磕磕绊绊卡在前两句。每次总是我忍不住了,将他的书收了,一句句背给他,让他跟着背,才勉强能过关。

我严重怀疑他只是拿着书本按着字在读,但脑袋根本就转到别的地方去了。他大约根本就没去理解意思,只是一个字一个字毫无关联地硬背,我要给他讲解,他还不乐意。不过他不肯承认,所以至今仍是不解之谜。不知道没了我的帮忙,如今住学校的他,是如何背住那些拗口的政治什么的。

我总不愿意承认以我的智商会生出这么一个傻儿子。据生物老师袋鼠妈妈李颖所说,智商这东西,是在X染色体上的,所以儿子的智商百分百是母亲给的,和父亲没关系。这让蚯蚓程宇大大松了口气。不过我总觉得北美豹猫安凡的智商不至于这样,看他做别的也还正常,只不过他有口无心地读着罢了,大概背书于他,实在是一件苦差事罢。

给他回来,我一定要把这个故事告诉他,若知道这样出名的人也有与他同样的困扰,对于背书,他大约不会再那么恐惧了吧?

书杂文随笔8

“敬爱的爸爸:见字如面。”老规矩,写信该有的格式还是一定要遵守的。

突然间,握在手中的笔竟然不知该从何写起。对于您,我最熟悉又最陌生的父亲。我努力地在脑海中搜寻一点点与您有关的记忆,尽量真实地还原搜寻出来的张张记忆碎片,将它们重新组织在一起,呈现在这封信中。

上次给您写信,我还记得大约是二十年前吧,距今天已经差不多八千天啦。那个时候您的头发还是满头黑森林,在您头上找不到现在这样障眼的白丝。脾气也比现在差多了,动不动就对我和哥哥一声怒吼,接着开骂道:“你们两个龟儿子,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们……”今天再次提笔,却发现您的头发一夜之间全白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间,我们从懵懂孩子已经长成中年男人,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而您,守着故乡那一亩三分薄田,挥汗耕作,虽收成有限,但是您却年复一年,乐此不疲。您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当我们带着媳妇孩子回去看您和母亲时,能吃上一口纯绿色无污染的健康饭菜。

现在通信越来越方便,拨一串号码就能瞬间通达世界各地。可是我们父子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少,每次双方都是惜字如金,简单的问候,重复的嘱咐,然后便是十秒钟的相互沉默,最后互道一声再见。

相比于您,母亲的话可就比您多多了。每次打电话回去,她都会反复跟我们念叨您昨天腰又疼了,今天流鼻涕打喷嚏,有些感冒的症状了。然后跟我们讲村里的大小人事,谁家娶了媳妇,谁家死了娘,谁家杀猪又给他们送来二斤新鲜肉,谁家母鸡不下蛋等等,再配上一些老故事,老段子,讲得滔滔不绝,津津有味,总也说不完,很多时候不得不在我们的多次打断和提醒下,才犹豫着挂了电话。

九十年代初,您为了养活我们一大家子,供我们兄弟上学,供母亲看病,孤身一人前往长三角,跟着老乡到处拆房建房,将岁月的汗水洒在那片土地上,洒在废墟中,洒在烈日下,洒在寒风里。您只想多赚一分钱,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春耕完毕后,您就背起重重的行囊,跟着打工大军,忍受着火车上几天几夜的颠簸,去了长三角做工。到秋收时节,您再背着满满的收获挤着火车回来收粮入仓,收完粮食再秋种,等忙完的时候差不多就到了冬月,您又强忍着对家人的思念,一个人急急赶往远方,也好在春节前给我们寄回来一笔钱过年和年后开学的学费。年年复年年,我数不清您离离回回了多少次,只记得我整个小学、初中阶段,您在家的时间都非常少。

除了母亲,可能烟叶就是您这一辈子最长情的伴侣了。从我记事起,不知道您已弄丢和抽废了多少支烟杆了。长的、短的、直的、带弯的、铜的、竹的,各式各样的烟杆您都拥有过。腰别一包烟叶,兜里揣着一支烟杆,走到哪里瘾来了,想抽一口的时候,便坐下来打开袋子,取出烟叶,掐上一段,放到嘴边吹上几口气润润,以便好卷一些,然后再找一匹较好的烟叶当裹皮,慢慢地卷着,卷好后拿出烟杆装好,拨拉着打火石煤油打火机,将烟点燃,开始享受吞云吐雾的惬意。

烟叶熏黄了您的十指,熏黄了您的牙齿,熏黄了您的肺。每次抽完烟后,您总会忍不住轻咳几声,可是烟是您的伴侣,无论我们如何劝说也不肯戒掉。

转眼又快到20xx年春节了,昨天和您通电话,您告诉我您正忙着帮邻居家宰年猪,一天下来已经跑了五六家了,而且还高兴地说家里的年猪长得挺肥,过个几天应该也要杀了,打趣着和我说,让我们早点回去吃肉。

我想您和母亲在家一定开始着手准备您们认为必须的年货了吧?比如留到过年时我们回家吃的豌豆苗、香菜、蒜苗、生菜等,给它们浇水施肥。

其实我知道,今天在网上为您写的这封信您肯定看不到,因为您不上网,当然也没有那闲功夫看我的文字。您不懂文学,更不懂浪漫情怀,只记得谁家的猪更肥、谁家的菜长势更好、谁家的孩子更有出息。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很久之前就决定为您写一封信,和您文案心里话,毕竟每次在电话里,很多话开不了口,很多事情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还是给您写信吧,写信把我想说的话,想告诉您的事慢慢告诉您。

写这封信我绝对不是要标榜自己是一个新时期的网络孝子,更不会在网上大声呼喊着如何爱您,如何想您,因为现在的网络朋友圈里,不缺孝子孝女。我只是实事求是,尽可能用最朴实和真诚的语言,我们爷俩好好聊聊心里话、聊聊茶余饭后、聊聊村里的变化与荒凉。

当然这封信也会如昨天我写给妻子的《与妻书》一样,不会收到回信,甚至比昨天还惨些。至少妻子昨天看了我的信,还给了我一些点评,虽然更多的是批评我写得不够浪漫,不够风花雪月,太实诚。但是我打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至少收到了我写的信,还认真读完了。可您不同,您不上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看到这封信,除非我哪一天将他摘抄下来打印好,亲自递到您眼前。鉴于这么多因素,我并不期望您的回应和点评。

话有些多,一写起来就如涓涓流水,没完没了。写下这么长一段,概括起来也不过就是问问近况,忆忆以前,看看明天几句话而已。爸,请原谅我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将本来几句话可以写完的洋洋洒洒弄成了这么一大篇,着实让您读起来费力伤脑。

好啦,又是日已西斜,和昨天一样的时间,一样的冬日暖阳,不同的是,今天是冬至,在我所居住的这个地方还算是一个特别浓重的节日,偶尔能听到外面响起了鞭炮声,妻子说冬至大过年。晚上准备和几个朋友一起小聚一番,喝点小酒,乐乐呵呵地过个冬至节。在此,顺祝您和妈妈冬至节快乐,对儿勿念,保重好自己身体。

此致也要敬礼!

书杂文随笔9

“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地作琵琶路当弦哪个敢弹。”曾经作为一副杰出的对联流传至今。在义乌的绣湖,还真有人以大地作为纸张,书写秀美的毛笔字的一大群人。

义乌绣湖,到过义乌的人都知道。在那里,几乎每天都歌舞升平,一些上了岁数的歌曲爱好者、地方戏爱好者每天都在这里亮嗓子,一来让过往的游客一睹为快,二来也可以过把瘾。然而,最让我看好的还是这里的地书爱好者。

所谓地书,就是用海绵做的硕大的毛笔,在平展展的水泥地上写字。义乌地书爱好者,一般都用一个小塑料桶从绣湖提起一小桶水,然后把海绵毛笔饱蘸了湖水,再在一大块水泥地上写字。来绣湖写字的人每天都有十几个,在这里写字,环境优美,有古老的大安寺塔相伴,有曲折迂回的亭台楼阁相伴,有婀娜多姿的垂柳相伴,有动人的婺剧相伴,所以,来这里表现自己书法爱好的地书者们是幸福的。他们或者笔走龙蛇地写着草书,或者书写工工整整的楷书,或者到端庄的隶书里和古人进行思维的对接。

地书爱好者,除了带给旁观者以美的享受,他们还都是环保主义者,因为他们的墨汁——————湖水无任何污染,而且经济实惠,取之不尽。

在义乌绣湖,从来都有绣湖三景的说法。所谓绣湖三景,第一景是绣湖的园林建筑古色古香,第二景是绣湖庞大的健身队伍,他们有的绕湖长跑,有的打太极拳、打羽毛球,有的舞动身体,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第三景是歌曲戏剧氛围。这包括现代歌曲,婺剧和越剧爱好者,天天在这里亮嗓子。如今,义乌地书,成了绣湖的第四景了。

美哉,绣湖风光;壮哉,义乌地书。

书杂文随笔10

走进市里最大的图书城,我就有点失望了。

图书城大多是教辅、教科书,除了图书,还有更多的是不少的文化用品,齐刷刷的摆在架上,买书的人也冷冷清清的,很想找几本自己喜欢的书,转来转去,半天没有挑选出一本来,想想几年没有进书城了,况且总比几十年前的图书城好多了,便极不情愿的匆匆挑选了两本。女服务员胖乎乎的,收了钱,冷冰冰地说:“喂,找你两元。”也许我永远都无法再进什么图书城了。

想想那些年,我们家在农村,特穷,姊妹四人,父母就只让我一人上学,书包里除了仅有的语文、数学课本,其他就几乎没有别的书了。父母说,我们几代人都没有读过书,全是文盲,家里不知从那来的几本线装的古书,可扁担大的字都不认识一个,应该努力读书,识几个字,当个生产队会计,有威风,有出息,有好日子过,考出去还吃国家粮呢。

那时候,城里几乎没有书店,学校更没有图书室,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终于第一次走进了书店,一头扎进书店,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书,哭着喊着要卖小人书,看到一本就拣一本,一边拣,一边递给母亲,大概拣了十多本,回到家里,立马叫母亲把书拿来,可整个背篓翻了个底朝天,仅仅就找到《雪山飞狐》《沙家浜》《小兵张嘎》3本书。原来,母亲根本就没有钱,全身上下仅仅3元钱,还是准备给我卖双鞋的,在我弯腰拣书的时候,母亲悄悄地把拣给她的书又放回了原处。这几本小人书就这样孤独地陪伴我度过了剩余的那几年小学生活,凡是友好一点的同学都一遍又一遍地看了这几本小人书,总是感激涕零,最后,几本书都破烂不堪,残缺不全,只剩下大约三分之二的内容。

我从小就生长在望不到边的肥田草地(大野豌豆)中间,生长在无穷无尽的稻花飘香的稻田、麦浪翻滚的麦田中间。没书可看的时候,就和几个同样面黄肌瘦、羸弱不堪的伙伴们在月圆的晚上,坐在池塘边、河边上,或者开阔的草地上、肥田草地里,看月亮、数星星,听蟋蟀的吟唱,听青蛙的争鸣。或翻看地理书,大家一起找银河在什么地方,找牛郎星、织女星和北斗星。那时,总是有一种隐隐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总想穿过地平线,走向远方。

在城里上中学、大学,我真是疯了,只要见到书店就拼命往里钻,哪怕身上没有半文钱,也要在里面看个半天,自习课与课外活动时间,我都泡在书店里,没有钱就,像孔乙己那样,倚着书架站着读。每当书店下班的时候,我会把读过的页码折一个角,下次接着像孔乙己那样站着读。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除了与专业相关的书籍,美学、哲学、宗教,甚至于连英语、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都卖,有钱的时候,一次就几十元、几百元。可惜,孔乙己那美好的时光也没有多久。我们也毕业了,分配到了偏远的山区学校。漫长的无书可读的岁月又开始了……

非常庆幸的是我们的学校就在金沙江畔,奔腾的金沙江水川流不息,金沙江两岸自古就有“出门就是山,地无三尺平”的说法,在那里,渴了,喝一口金沙江畔的泉水;饿了,刨两根农户荒地里的红苕根充饥;热了,一个猛子就扎进金沙江洗个澡。沙,细细的,软绵绵的,阳光照在上面,远远看去,银光闪闪的,那就是金沙;石,红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偶尔有人成天在石滩上转悠,祈盼能有所收获,那就是奇石。树,一棵棵昂然挺立,姹紫嫣红,漫山遍野的,天上的彩霞与山上红叶燃烧在一起,铺天盖地的红,那就是枫林。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都融进了水里,融进了沙里,融进了石里,也融进了枫林里。

当地有种说法叫“涨水漂木,枯水行船,不涨不枯淘沙金”。在涨水季节里,江里经常漂满木头,据说这不是一般的木头,是金沙江上游两岸山上一种叫“马桑树”的优质木材。其实,这就是现在已经濒临灭绝的“楠木”。看着顺流而下的“楠木”,我的心自然就被带到了远方。

没有阅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书看的日子早已尘封在记忆之中,但在无书可读的岁月,却有一种超然尘世的达观与快乐,使我更多地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心灵和精神的慰藉,我确实意识到,朴素而简单的生活就是一种蕴含着且彰显着哲学意味的幸福。

书缘的杂文随笔

人与人之间,讲究缘分,人与书之间,也讲究缘分。

小时候,能读到的课外书,非常有限。记得,我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一本书页发黄,没有封皮、封面,连正文也少了几页的《邱少云》,里面的插图就是邱少云虎目圆睁,双手插进泥土,忍痛静卧在大火中的情景。那本书,是我从堂姐那儿借来的,反复读了很多遍,才恋恋不舍地还回去。

那时候,新课本一发下来,先迫不及待地把感兴趣的文章读一遍,看到注释上写着选自某某书,就特别想一口气把那本书读完。当时就想,等我长大了,有条件了,就把这些书都买下来,一下子读个够。等到多年之后,真的有了充分阅读的机会,却对很多书早已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大学时,学校里有图书馆,学校附近有图书城,加之,没有了升学压力,阅读条件空前优越。那个阶段,我如饥似渴地读了很多经典之作。

陆陆续续买下了《平凡的世界》《飘》《荆棘鸟》等书,那是我的第一批个人藏书,也是深刻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批书,成了我终身反复拜读的书籍朋友。

每到毕业季,宿舍的楼下就有很多人在卖书,有成捆成捆地卖给收废纸的,也有自己摆摊卖的,我因此淘到不少喜欢的`书。记得一本三毛的《雨季不再来》,就是这么淘来的。

我想,对于这些书而言,遇到喜欢它们的新主人,相比进入废纸堆,应该也是欢喜的吧!

还有一次,图书馆清理库存,按原有定价的半价处理一批书。那些书,有的原价才几毛钱,半价简直就等于白送,我为此淘到一大批老版本的书,而且还带着学校改名之前的图书馆的印章。那批书,除了带给我阅读上的愉悦,也成了我对母校永久的纪念。

入职伊始,晚饭后,常有同住单身楼的男生三五成群地来女生宿舍聊天,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人看我床头放着若干书,就说借几本回去看看。没过几天,又来还书。我这个书虫,以为遇到了同样喜欢读书,阅读能力又超强的读友,想趁机探讨一番。结果,几个回合下来,某人落荒而逃,自此再也不好意思来借书。

尽管如此,还是有几本特别喜欢的书,在同事、朋友间的辗转借阅中不知所踪,其中就包括上班后用第一个月的工资购买的《廊桥遗梦》《尘埃落定》等。

与老公初识,第一次去他的单身宿舍,他们单位的住宿条件不错,一人一个房间。房间内,最吸引我的就是那架满满当当的书橱,让我羡慕之余,不由替自己那些屈身于宿舍床下大纸箱子里的书,暗自感到委屈。

最关键的是,那书橱里的书,竟然有很多是我没有读过的。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套《黑镜头》,页页触目惊心,一旦翻开,简直让人欲罢不能。自此,以书与人结缘。

婚后,我们的书合二为一,装了满满两架书橱,受蜗居面积所限,为此生生挤掉了梳妆台的购买计划。

后来,随着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目前,我们一家三口,一人拥有了一架书橱。根据各自的阅读喜好,家里的藏书也藉此做了较为清晰的分类。

我的书橱,以文学类为主。老公的书橱,以经济、社会类为主。儿子的阅读偏好,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历史。至于散放于各处的两三个小书架,主要用于存放大家近阶段经常阅读的书。

逢年过节,我们给亲戚家正在读书的孩子们的礼物,也以书为主,或者是购书卡。总觉得,让书与孩子们结缘,这比给压岁钱,或者买新衣服,更有意义。

我们的身边,也聚集了一些喜欢读书的朋友,经常互相推荐书目,换书阅读。周末时,也会聚在一起,一杯清茶,一把干果,就是一段畅聊的温暖时光。

人与书结缘,浩瀚书海之中,偏偏就读到了你。人与人结缘,茫茫大千世界,偏偏就与你相识。最妙的是,以书与人结缘,更是缘上加缘,关系更加绵长久远。

慎出书-杂文随笔

一个人能出书当然好,如果你才高斗,学富五车,写点美文出来愉乐观众自然是一件好事,假若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文章波澜不惊,别人看了味同嚼蜡,那还是别出书为好。怕就怕没有自知之明,明明是一根“米米蒿”,楞把自己当成“灵芝草”,那就糟了,即使你皓首穷经,弄出来的竟是“文化垃圾”。

我以前在部队政治部门干过,曾受命替人推销过几本书,第一次推销的是一位报社编辑的小说,另一次销售的是一位领导在报上发的几篇言论文章和几篇会议讲话稿合辑。推销第一本书时我分管党员发展工作,按照领导意图,只要入党的人员必需人购一本。推销第二本时,上级机关要求硬性摊派,每个干部必须购买一册。为了完成任务领导决定单位出钱购买。像这样靠硬性摊派销售的'书又有多少人认真读呢?不出这种书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来可以节约资源,二来不浪费他人钱财,三来自己不跌份。与己与人方便,何乐而不为。

依愚之见,书应该是文化中的精品,是串起来的珍珠,不是什么人想出就能出的。一本好书首先要有文化价值,要值得人们去珍藏,不能说像《史记》、《资治通鉴》千年之后读之如饴,起码几十年几百年嚼之有味。如果是受命或邀功赏好为某些强人歌功颂德的应景之物,不出几年,准成垃圾。书应该字字珠玑,篇篇有物,发人深思,决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和无病呻吟。

如果你自我感觉良好,总有出书的冲动,那就不妨好好读一读名家的作品,感受一下名家作品的韵味,看看自己的水平到底如何。人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摆上书架的应当是金子,而不是文化垃圾。你是一颗“米米蒿”,就别硬充“灵芝草”,那样别人会认为你“倒牌子”。如果你真想靠出书出名,不妨闻鸡起舞,博古通今,一鸣惊人。或者好好钻研业务,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写出一部有价值的专著也好。如果你只能写点通顺的文字,硬要充“大头葱”,靠买书号出版,靠给下属摊派销售,那还是不出为好,珍惜自己的羽毛。你要敝帚自珍,就放在自家的书架上,也不要送人雅正,因为别人就不可能看你的书。

慎出书不是不出书,而是要出好书,出精品书。记得一位作家从国外考察回来说,我国作家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外国的作家几十年出一本书,我国的作家一年出几十本书,虽说是著作等身,但没有一部能够流芳百世。

慎出书是很高的要求,要求作家十年磨一剑,不然就成了赵本山说的,倪萍出《日子》,他就出《月子》,宋丹丹出《伺候月子》,地摊文学泛滥时代永远出不了大师。

义乌地书-杂文随笔

“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地作琵琶路当弦哪个敢弹。”曾经作为一副杰出的对联流传至今。在义乌的绣湖,还真有人以大地作为纸张,书写秀美的毛笔字的一大群人。

义乌绣湖,到过义乌的人都知道。在那里,几乎每天都歌舞升平,一些上了岁数的歌曲爱好者、地方戏爱好者每天都在这里亮嗓子,一来让过往的游客一睹为快,二来也可以过把瘾。然而,最让我看好的还是这里的地书爱好者。

所谓地书,就是用海绵做的.硕大的毛笔,在平展展的水泥地上写字。义乌地书爱好者,一般都用一个小塑料桶从绣湖提起一小桶水,然后把海绵毛笔饱蘸了湖水,再在一大块水泥地上写字。来绣湖写字的人每天都有十几个,在这里写字,环境优美,有古老的大安寺塔相伴,有曲折迂回的亭台楼阁相伴,有婀娜多姿的垂柳相伴,有动人的婺剧相伴,所以,来这里表现自己书法爱好的地书者们是幸福的。他们或者笔走龙蛇地写着草书,或者书写工工整整的楷书,或者到端庄的隶书里和古人进行思维的对接。

地书爱好者,除了带给旁观者以美的享受,他们还都是环保主义者,因为他们的墨汁——————湖水无任何污染,而且经济实惠,取之不尽。

在义乌绣湖,从来都有绣湖三景的说法。所谓绣湖三景,第一景是绣湖的园林建筑古色古香,第二景是绣湖庞大的健身队伍,他们有的绕湖长跑,有的打太极拳、打羽毛球,有的舞动身体,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第三景是歌曲戏剧氛围。这包括现代歌曲,婺剧和越剧爱好者,天天在这里亮嗓子。如今,义乌地书,成了绣湖的第四景了。

美哉,绣湖风光;壮哉,义乌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