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小时的小人书的说说汇总60句
小人书的记忆美文
在上世纪【第6句】:七十年代,连环画(我们都叫小人书或小书)很多、很多,新华书店里卖的多、图书馆里往外借的多,小伙伴们买的多、看的多,家里收藏的多。我记得很熟悉的就有《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鸡毛信》、《地雷战》、《桥隆飙》……想起这些小人书,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不由得把我带到了观看小人书的年代。
那个年代,小人书成了我和小伙伴的挚爱,饭前饭后,课前课后,街上坡里,似乎都成了看小人书的天地,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书里却学到了不少知识,懂得了不少道理。记得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课间休息的时候,有个小同学常常讲起欧阳海、刘英俊来,而且讲得头头是道,上课造句的时候,他也会用上“刘英俊”、“欧阳海”的名字,我那时对欧阳海的事迹并不陌生,因为在课本上学过,但对刘英俊的故事就感到很陌生,我就感到奇怪,同在一起上学,为什么这个小同学了解刘英俊的事迹那么多。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就问他从哪里看到的刘英俊事迹?他如实回答说,是从家里的小书上看的。我便让他带过来看看,他爽快地答应了。到了第二天上课前,这个小同学把我叫住了,从书包里拿出了我想看的《刘英俊》,递给了我,我一看封面上那幅令人震撼的拦惊马的画面,就把我吸引住了,正在迫不及待地打开看时,这个要好的小同学又说:“我这里还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你看不看?”我说:“看”,就把这三本小人书也接过来了。
其他同学见我手里拿着这么多小人书,都围过来看,我就留下了一本《刘英俊》,把其它三本都分到了同学手中,在同学中轮流传看开了。那段时间在上课前、课间休息的时候,大都在讨论着这样的话题:“刘英俊舍身拦惊马”、“高尔基的童年生活,艰苦的经历,高尔基说,为什么好人的结局都是那样悲惨?”、“《在人间》里,写了高尔基的生活很艰难。”“高尔基在《我的大学》里,明白穷人上大学是不可能的,就在艰苦环境读马克思的书,在和工人群众共同奋斗的‘大学’中成长起来。”那时,有了一本好的小人书,同学们都围在一起观看,不停地指指点点的,感到很有意思。记得看过小人书《杨家将》的时候,课间热烈地讨论着“七郎(狼)八虎的事,大郎、二郎、三郎……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从小人书中跳了出来,走进了我和同学们的心里,留在我心中最深刻的人物形象就是杨七郎。《杨七郎打擂》使我至今记忆犹新。看小人书的年代,就连女同学也来了兴趣,她们看着小人书,就议论着《大破天门阵》、《穆桂英挂帅》等话题。现在想来,看小人书的时代真是热闹,至今还能回忆起在简陋的校舍里讨论这些小人书的热闹情景。
还有一本小人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就是《桥隆飙》,这是一本根据曲波的长篇小说《桥隆飙》改编的连环画。这本小人书的主人公原型叫乔明志,排行老八,有人还叫他“乔八爷”,因为他也姓乔,和我老家的人很快就熟络了,也称兄道弟,我老家的人都习惯叫他“乔八”。抗战时期他曾在我老家乔家村当过便衣队长,护送着平度抗战负责人乔天华、罗竹风等人接头。那时,把他传得神乎其神,说“乔八”带着双匣子枪,走在路上,往右一转身,伸出右手往上一举,不用眼睛瞄准,只听“叭”的一声,高空的电线就断了,再伸出左手,“叭”的一声,另一根电线也断了。当时,就因为这个不寻常的缘故,“乔八”的`故事在小伙伴们中间十分好奇地传着,听着似信非信,不过感到很有意思,在心里也就暗暗佩服起他来,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乔八爷的事儿在同学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有的同学说:桥隆飙就是咱们说的“乔八”。有的同学就反驳:不可能,桥隆飙怎么会是“乔八”?并摆出了证据:一是桥隆飙的姓是大桥的桥,而不是乔木的乔;二是桥隆飙是书中虚构的人物,而“乔八”就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并且还在咱们村子里住过。站在对方立场上的则说:一是《桥隆飙》小说里的故事跟“乔八”的故事一模一样,“乔八”肯定是《桥隆飙》里的原型;二是咱村的乔洪珍就是《桥隆飙》作者曲波的战友,是他亲口说的,把“乔八”的故事提供给了曲波,曲波根据“乔八”的故事梗概,写出了小说《桥隆飙》。结果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直争论了很长时间,也没分出个子午卯酉来。后来,真相大白于天下,在确凿的事实面前,有人服输输了,“乔八”确确实实就是小说、电视剧里《桥隆飙》的原型,桥隆飙在我的心目中也变得更亲近了。
有一次,父亲上城赶集的时候,顺便去了趟新华书店,给我和弟弟每人带回一本小人书,一本是《智取威虎山》,一本是《奇袭白虎团》。使我感到意外惊喜。因为这两本小人书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我就和弟弟每人一本轮流着看,记得我先看的是《智取威虎山》,封面上登载着主人公侦察排长杨子荣身穿绿军装,怒目圆睁,左手握拳,右手握枪,威武雄壮的图片,表现出了英雄杨子荣的凛然正气。小人书中的内容精彩不断,我最爱看的就是第五场《打虎上山》和第十场《会师百鸡宴》,把杨子荣的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表现出了打虎上山的勇猛场面,尤其看了杨子荣化装打入匪穴,在“百鸡宴”上机智勇敢,把八大金刚嘲弄,最后把众匪灌醉,与群众里应外合,占捣匪巢,活捉匪首座山雕的场面,感到大快人心。我在家中读了小人书,常常到学校里讲给同学们听,印象就更深刻了。小人书中杨子荣、少建波、李勇奇、常宝、常猎户的形象使我至今难忘,激励着我不断奋进。
小人书,大境界,记载着大人物、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小人书浓缩的是精华。一本本小人书闪烁着大量的思想光华,折射出一大批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黄继光、董存瑞、罗盛教、欧阳海、刘英俊、杨根思、邱少云……千万个英雄说不尽,他们的英雄事迹通过小人书的形式广泛传播,发扬光大,深深地刻印在广大人民的心里。
不觉观看小人书的时代已过去【第3句】:四十年了,大多小人书已不见了,被厚厚的大书所代替,但代替不了的是在我心中的小人书,它已驻留在我心间,这是留在我心底的眷恋。
《小人书》的原文
冠年初头,芳不靡,才不昭,貌不逸,皆是寻常。家薄学浅,无艺傍身。四处卖劬,荒淫度日。本性好逸恶劳,非但狷介刚愎,屡屡犯过。不听人善诱,不喜人教唆,不悛己之过。为事急蹴近功,往往疏以漏而不觉。待觉过已失。终不能自省,次不能治棼。常有来人谓之:腐于溃烂,荒于虚诞。
高堂四五旬,惭不详究竟。吾父患有痼疾,常见微恙。遍访无数,无奈药石无灵良方难觅。吾母家位显卑,生性孱羸不慠。慑于夫之暴躁,唯能诺诺。满腔苦楚无处述,卧枕游梦暗泪滴。忆孩提时,父亲出门在外。母亲独自摒挡家务,仔肩如负千斤石,甚重不堪。后来谙知涓滴世事,曾听闻母亲道述往昔倥偬。“腹中怀胎三四月,依然下爨操食。无奈灶旁柴枝燎尽,孑身赴山斫薪,迟暮而归。夜寐过瘁,病瘅。翌日托贫村郎中谒诊,惊骇之余险些命丧。”往事不堪回首,造化命途多舛。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然而好景难遂。子不上进,夫不勤笃,命不授怜。屈尊为奴以人家,薄薪难伺以物欲。劳心何其忉忉,银丝多添几条。
恨泯三千烦恼丝,置身俗尘浊世外。身在繁华怎遁世,却将浮世作樊笼。鄙贱逐世繁华人,举觥清高饮成仙。祖父便是这繁华世外之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非但饱学经纶满腹,处事沉稳睿智。更是年高德劭,尤为吾所崇敬。家珍有四著典籍,此乃祖父之至爱。幼年时曾有觑过,但凡古体撰字,无添注释。祖父为人谦蔼,识之人皆以口碑佳而称赞,不曾听闻有余柄闲言。壁柜有文房四宝,常见桌台墨迹残香。闲来无事弄笔抒,此嗜之一。楼房竹编篮篓供应有馀,看似精工细作,实则出自祖父之巧手,又一著长。每逢亲友莅门做客,厅堂自是茶香四溢。杜耒有此诗篇: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肉足饭餍,沏茶兴谈,不觉时倏已过。家有菜畦方田几亩,赖此为生。祖母勤俭擅积,子女授予点滴物质孝心,都匿以夹柜,非是万不得已不取分文奢之。而今两位双亲年事已高,趋近耄耋之年。二载未归堂,不知迩来是否安好?不孝子孙忏上。颂祺矍铄之焕发,寿如松柏之固长。
现今身居莞城,辅舅以鱼市生意,估至中秋方可辞身。外婆有二子,其兄前年心脏暴毙,如今膝下独子。母怜爱兄弟,得知妗子腹体动刀,不宜操劳。受母亲哀求,暂替舅母,弼佐一段时日,迨身息调养完好,便可功成身退。
痴迷文学二余载,笔耕不辍,偶有怠宕。幼年时虚掷韶光,玩物丧志,不学无术。涉世历经坎壈,方知愚可耻,偲可贵。从始有此擘画,赁一狭室,埋首孤檠,从此不出门户,孜孜求索浩瀚丛书。家本没落,无积财,无遗业,独有债务累累,常年家徒四壁。
我本心向笃实之人,不趋繁华,不索名利,安得苟且余生,奉得高堂绽颜,便也生来足矣。奈何命运辗转变迁,本来不系一物,却是尘埃满身附。嗟叹之,身如飘萍志如鹄,沧溟难渡,功名难逐。何事渴我求?何时遂我愿?何人寄我心?何苦哉我志?
记忆中的小人书散文
凡是孩子,谁不喜欢小人书?
小时候,我就曾经不止一次买过小人书。
第一次买小人书,是在我的少年。那一年,我到底几岁,现在已经有些记不清楚了。总而言之,懵懂不谙世事。沉醉不知归路。有一回,我的二姐回娘家,从“娘家”回去的时候,母亲就让我跟着二姐去二姐家“拿钱。”钱,其实是母亲大人跟二姐借的。一户人家,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喜欢跟人,——哪怕是亲人借钱?
我跟着二姐去了。
二姐的夫家是在防军镇。从我的老家去往二姐家,有两条路,一条是从长畈村后山村过,然后涉水渡江(南江)。还有一条路,稍远。从故乡下游的南马大桥过去,然后经过高贩村,沙城头村……这样一来,就得多出六里路。回去的时候,二姐的手上还抱着一个小孩。我跟着二姐去她家的时候,走的是长畈村这一条路。然而,当我从二姐家回来的时候,走的却是途径南马大桥的那一条路。为什么,一个小男孩,有近路不走,却要舍近求远?这是因为我这个懵懂不谙世事的小男孩,压根不知道母亲大人,急需用钱的良苦用心。一点也不知道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回家的时候,我故意绕了一个弯,从下游的南马大桥过。然后,拐弯进了南马供销社的书店一角(几节柜台而已),然后,战战兢兢,在柜台前面挑选了一本小人书,彩色的《奇袭白虎团》。这本小人书大约三四角钱的样子,因为是彩色的,比黑白的连环画要贵。之所以战战兢兢,是因为那个时候,貌似三四角钱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一方面是在借钱,一方面则在铺张浪费购买小人书。真是懵懂不谙世事啊!
我心怀鬼胎回到家里,心里忐忑不安。十分害怕父母大人因此骂我。回到家里以后,我把从二姐家里借来的钱给了母亲。我购买小人书,花费了三四角,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母亲大人当时并没有因此骂我。但是,一种不安的气氛自始至终笼罩在整个家庭之中中。吃过晚饭以后,二哥悄悄地拿过我刚刚购买的《奇袭白虎团》,在油灯底下翻阅。我小小年纪,心里非常清楚,二哥尽管也酷爱小人书,要不然,也不会迫不及待的拿过这本我新买的《奇袭白虎团》翻阅。其实,二哥的内心里定然也在嗔怪我。家里用钱紧张到借钱的地步,你却还好意思拿刚刚从二姐家里借来的.钱购买小人书。真是欠揍!这一对我还是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的。
这个事情,最终不了了之。迄今为止,这个事情貌似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是,想当初,家中笼罩着的那种不安紧张的氛围,迄今为止,我记忆犹新。事情要不是如此铭心刻骨,过去这么多年我也不可能记得这么牢。
《奇袭白虎团》堪称我这一辈子购买的第一本小人书。然而,一个农村孩子,毕竟家中条件有限。尽管我后来也曾经屡次三番购买小人书,但是,数量总是有限。一塌刮子算起来,好像也还不到五十本。然而,我对于翻阅小人书的愿望是这么强烈,因此,有时候,不得不与其它的小伙伴,调换着看。
故里有一个小男孩,名叫张福林。年纪比我小一岁。这个人干什么事情都非常有干劲。这一点是我特别欣赏他的地方。他非常善于用脑子办事。夏天的时候,大人在田间地头劳动。稻谷收割以后,就会在田间地头遗留下一些剩落的稻谷。这个时候,我们这一群小伙伴就会纷纷前去捡谷穗。捡谷穗不光光是捡拾掉落的整个的谷穗,有些人还会随身带扫帚畚斗扫掉落在地里的稻谷。像我们,捡谷穗就捡谷穗,扫谷就扫谷,只有他,每次出门总是会先去查看一番那些放在田间地头的“打稻机。”为了防止在脱粒的时候稻谷溅出,一般人们在打谷之前,都会在“打稻机”的滚筒背后安装一只麻袋。秘密就在那一条麻袋里。一些人在给稻谷脱粒的时候,麻痹大意。工作完毕,也没有好好检查“打稻机”的上上下下,尤其是那只麻袋。结果导致麻袋里面遗落很多的稻谷,麻袋变成了“口袋,”也没有发觉。这个张福林,最多的一次,居然在一台“打稻机”的麻袋片里,“挖”出了五十多斤沉甸甸的稻谷。蜚声全村。
购买小人书也是同样,这个张福林购买的小人书,居然比我还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永远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曾经有那么一段时日,我与这个张福林的关系相当铁。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铁哥们。曾经有好一阵子,这个张福林几乎天天晚上都会来到我家里。他随身带着一沓小人书,而且每个夜晚都会变换花样,今天晚上带这几本,明天晚上带另外几本。然后,给我和我的小弟看。我为了看这些小人书,我故意趋奉他说:
“你的小人书还真多!真好看!”
云云雨雨。他就会不停地将那些小人书给我们看。遇到他不开心,或者心血来潮,他会在我们还没有看完的时候,突然拿起那些小人书,然后,一路跑回家。嘴里像唱歌一般,一路唱着:
“当!——当当!——当!”
真是小孩子脾气啊!第二天夜晚,他又会在我家里准时出现。然后,将自己随身带来的一沓小人书,往我面前一放。有时候,他购买了新的连环画,甚至不愿意让我们翻阅,而是一定要用他自己的手,然后一张一张,翻阅给我们看!真的是懵懂不谙世事,沉醉不知归路啊!我们在一起翻阅这些小人书的时候,大抵是在我家的一把椅子旁边。小人书就摊开在那一把椅子的上面。尽管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炒冷饭,这些小人书我们早已经看过不止一遍。但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倒不是为了温故知新。小孩子的事情,谁能说得清楚呢?因为看,所以看!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然后,突然之间,像一阵风似的,他又会突然拿起属于他自己的那一沓连环画,说走就走。
我在南马一中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回,一个同学在镇上的供销社书店一角购买了一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连环画。那时候,我对于《西游记》虽然是久仰大名,但是,并没有看过这本文学名著。更不知道孙悟空猪八戒到底长得是什么样子?然而,这个同学(南田村人),实在是个吝啬鬼。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有半程是同路。他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借给了他最要好的一个同学看。却拒绝让别人看。因为我想一睹孙悟空的风采于是,我像做贼似的,偷偷地在一旁瞄了一眼,谁知道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不过的动作,居然也招致那个人的强烈反对。
……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也早已经人到中年。对于自己曾经拥有的那一套小人书,还有关于一些小人书的
往事,还是难以忘记。
记忆流年美文
记忆悠悠如水流,流过春日的青草地,流过夏日的平原,流过秋日的山谷,流过冬日的白雪……
春雨细如牛毛,下在田野里,润物细无声。农夫穿着蓑衣赶着耕牛在水田里劳作,悠长的吆喝声在原野里回荡。山脚下的山梅在风雨中暗自掉落。孩童们卷起裤脚在溪水里抓鱼,池塘边坐着一个少年,静静地钓鱼。细雨落在他乌黑的头发上,形成小水珠,轻轻地滴落。
三月末,原野里的油菜花一夜之间开放,明亮的黄色铺满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黄色的地毯。明媚的阳光站在油菜花上,引来蜂蝶翩翩。孩童们摘下几朵小花,在油菜地里钻来钻去,嬉戏打闹。看麦娘长满田埂,在风中微微飘摇。
春光明媚的季节,记忆犹如一条长河,流过童年,流过少年,流进青春的血液里。
初夏的风吹动竹林,传来“哗——哗——哗——”的风浪声,仿佛《命运交响曲》般波澜壮阔。站在竹林间,连空气都充满竹叶的清香。走进深山,杨梅已经成熟了,一场大雨下来,落满一地。大人进山砍竹,会带一小篮子杨梅下山。左邻右舍分一点,一起吃着杨梅,坐在大厅里拉家常。穿堂风呼啸而过,孩童们在竹床上沉沉睡去。
光着脚丫走过铺满青石板的'小巷,坐在河边的树荫下。夏日猛烈的阳光照在古树上,没有一丝风,整座村庄陷入一片寂静。深巷中偶尔传来一两声狗吠,农夫赶着耕牛缓缓走过石桥。长长的柳枝在水面飘拂,蜻蜓点水般轻柔,像一名温柔的少女。
夏风清凉,流年的记忆像一首诗,写出天真烂漫,写出热血沸腾,写出成熟稳重。
金黄色的稻田,秋风吹过,金浪翻飞。田野中的人们挥动镰刀,辛苦的劳作。偶尔吹来一阵凉风,汗珠低落在湿润的土壤里,阳光在正上方炙烤着大地。孩童们光着脚丫帮忙送水送饭,无忧无虑。
山上的野果成熟了,沉甸甸的挂满枝头。爬上山,在山风中跑山,风在耳边吹,渴了便采摘汁水饱满的野果充饥。淙淙的山泉在谷底流淌,泉水边长满野花,偶尔还能看到野鸡野兔在泉边喝水。
秋高气爽,连天空都变得高远,流年的记忆像一朵野菊花,开在台阶边,开在路边,开在小河边。
收割过后的田野,像一个冲洗过后的玻璃瓶,空旷,透明。牵着耕牛走过田野,来到小溪边,牛儿在山脚下安静地吃草。冬日的阳光,像母亲手中的热糍粑,充满温暖。光秃秃的板栗树站在旷野里,像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守望者这一片田野。
大雪纷纷扬扬地落满大地,原野银装素裹。冬天的原野是寂静的,雪安静地飘落,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孩童们在雪地里嬉戏,堆雪人,打雪仗,冷了便跑到大人身边烤火,顺便吃一颗烤鸡蛋或烤红薯,其乐融融。
冬日白雪皑皑,流年中的记忆像一片落叶,落在旷野里,落在树底下,落在人的内心深处。
爬上高高的山岗,坐在山顶看那片原野,它像一场电影演绎着春夏秋冬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