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
【题 解】
赵普(922-992),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今天津蓟县),后随父迁居洛阳。他自幼学习吏事,既智且忠,长于审时度势。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了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是北宋的开国元勋。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赵普为官期间,敢于犯颜直谏,对于应该坚持的意见,每每表现出异常的刚毅和果决,为北宋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殚精竭虑。太宗闻讣,对近臣说,赵普能断大事,尽忠国家,是一位难得的社稷之臣,遂追封其为真定王,谥号“忠献”。赵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赵普》写的是北宋宰相赵普刻苦读书学以致用,以及他以坚定的意志奏荐人才的事迹,表现了赵普的勤奋好学以及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人物特征,突出了作品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第一段中用“阖”、“启”、“取”等连贯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赵普为国而勤奋学习的精神。其中一个“阖”字更表明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其决心之大。第二段中“明日复奏”,“又以其人奏”,“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等短语,让我们感到赵普讲得、做得那么“理直气壮”,充分表现了赵普进谏时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勇气以及不达目标誓不休的毅力。
本文叙事简洁,没有冗笔。例如写太祖的态度改变,首先是“不用”,然后是“亦不用”,最后是“卒用”,总共才七个字,可谓简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