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宫怨·杜荀鹤》原文与赏析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四十六岁才中进士。最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惨痛境遇,在当时较突出。有《唐风集》。
这首《春宫怨》诗,情思深沉,哀婉动人,代宫女诉怨泄恨,倾吐了反抗的呼声。
一到四句是写长年被禁锢在宫中的宫女,生活非常枯涩单调,不愿修容整面。“婵娟”,指貌美,孟郊《婵娟篇》云:“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女子有花容月貌,也可谓“婵娟”。另指美女,《桃花扇·传歌》云:“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这里,“婵娟”的意思,两者兼而有之。“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一个“早”字说明入宫很久了,就因为她们的姿色俏丽才被选进宫中,而误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欲想对着铜镜梳妆打扮,却于心不愿。“慵”,作“懒”讲,这个字下得十分精当,既描绘了人物的神态,又揭示了人物的心态。“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有了这两句,进一步地充实了“误”的内涵,强化了怨情。入宫之前在于貌,为什么入宫之后却“不在貌”呢?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历来的宫女有得宠与失宠的际遇。失宠者不是没有貌,而是没有邀宠获幸,被皇上遗忘在死气沉沉的角落,一任青春虚度,所以她们就在受到精神压抑的情况下发出了怨言:“教妾若为容”,意思是如何去梳妆,即指梳妆失去了实际意义。这一方面为“慵”的根由作了注解,另一方面也为罢妆的举动提供了心理依据,很自然地会使人联想起于濆《宫怨》中的两句诗:“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
五到八句是写宫墙内的宫女触目春景,回想起昔日在家乡任情嬉乐的情景。处在空寂无依的环境下,宫女的心必然要跳越深锁春光的宫墙,将思想的脚步跨入到大自然的盛景之中。“风暖鸟声碎, 日高花影重”,春风吹暖,百鸟和鸣,丽日高照,花团锦簇,好一派迷人的天地!这些景色描写,如一潭死水上泛起了涟漪,完全是一个有声音、有光亮、有色彩的美好世界。接下去,指出宫女感其“暖”,闻其“声”,见其“影”,不禁想起了入宫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自由自在:“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越溪”,就是若耶溪,系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地方。这里,以“越溪”借代宫女的家乡,以“越溪女”借代宫女。诗中“忆”字,其实含有“失”的意思。这些宫女身居皇宫,终日与幽室作伴,没有欢趣,只有盈盈粉泪,郁郁愁思,往昔天真无虑的场景,仅不过是留存在记忆里,对照宫墙深院里的现实, 岂能不产生怅然若失的悲苦。
全诗笔态回环跌宕,抑扬有致,掀起了感情的波澜。为了表现出宫女的沉怨,特意与“春”联系起来。这“春”,一是指青春,二是指春光。青春被贻误了,因此就怨其貌美,更怨宫廷内佳人间明争暗斗而争宠于皇上的互相排挤。春光被封锁了,因此就怨其命运,更怨春到人间而不到心头。由于双关了“春”的两重意思,就围绕“春宫怨”的内容而展纸铺墨时,极尽抑扬之妙。头四句是写宫内,用“抑”笔反映了宫女的苦闷,后四句是写宫外,先继“抑”后一“扬”,推出了一幅流光溢彩,生气盎然的春景画图,再又继“扬”后陡地一“抑”,以往日曾享受过民女的温暖,反衬出今日的愁苦。景乐情悲,扬而转抑,写得巧婉多姿,感染力是相当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