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狱咏蝉·骆宾王》原文与赏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640—约684),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少年有才名,初供职于道王府,历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及侍御史。武后时,被贬为临海县丞,郁郁不得志,遂弃官。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在扬州起兵,骆宾王参与其事,并作《讨武曌檄》。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有《骆临海集》。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因屡次上书议论政事,触怒了皇后武则天,被诬为赃罪下狱。他怀着满腹的冤屈之情,在狱中写了这首咏蝉诗。
这首诗主要是借蝉寓志,以蝉的高洁喻比自己的清白品性,并抒发了受诬的怨恨之情。
诗的一、二句是点题:“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指秋天。司马彪《续汉书》云:“日行西陆谓之秋。”《隋书·天文志》释曰:“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楚国人戴的帽子,指代囚徒。《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 ‘南冠而系者,谁也?’有司对曰: ‘郑人所献楚囚也’。”后来以南冠指囚犯。“西陆”与“蝉”,点明了秋天的季节。开篇即写秋蝉高唱,凄切的声音触动了身陷囹圄的诗人的思乡之愁。由于他怀想家园,加之又遭不白之冤下狱,故而心绪烦乱,写道:“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倾吐出了自己盈腔的怨愤。“云鬓影”,这里指蝉。古代妇女把鬓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象蝉翼的影子。玄是黑色。“白头吟”,既指诗人白发满头,秋蝉对着他在鸣啼;又指乐府曲调名。其双关意在诗人所要表达的凄恻的感情上统一起来。其实,诗人当时还未满四十岁,没到青丝染霜的年纪。他是借“白头”说自己是一个愁思深重得使发早白的苦人。关于《白头吟》乐府曲,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欲娶茂陵女为妾,卓文君就作了一首《白头吟》,以表明自己爱情专一的心意,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可对天表, 自认为忧及唐室的安危连头发也愁白了却不为当今了解,因此他怎么禁得住玄蝉对着自己的白发不停地哀鸣呢?这就扣紧诗题“在狱咏蝉”,诉说了他要吟咏的深衷隐曲。
如果说诗的前四句是“托物”的话,那么后四句就是“言志”了。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说秋天的露水浓重,沾湿了蝉的双翼,难能自由舒畅地展翅高飞,秋风萧瑟,叫声被风声淹没。诗人在这里寄托遥深,意在言外。露重难飞,比作自己处境艰难,抱负不得施展,风遏响沉,喻指自己衔冤莫辨,言论受到压制,形在说蝉,实在说己,物我相一,自然熨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进一步表白他无辜获罪在狱的冤屈。这里仍赖比喻以明他的心迹。古人以为蝉居于高枝,只饮露水而不食其他,故将其视为高洁的象征。诗人是高洁的,但却因受谗之深,积毁之多,无人相信他,于是他悲呼起来:谁来替我鸣冤叫屈呢?可谓凄苦至极!
全诗以蝉鸣起兴,如长河放舟,情奔似涛,将诗人自己的客思之深,感世之切,悲愤之烈,倾泄以尽,一气贯注,显得何等动人。另外,八句诗对仗工整,句法流转,取譬精到,堪称咏物诗中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