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原文与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原文与赏析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650—676)字子安,是唐代初期著名的青年文学家,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生长在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家庭里, 自幼才思敏捷,六岁能文,九岁能著述。十七岁应幽素科举,授朝散郎、沛王府修撰。因写了一篇游戏文章《斗鸡檄》被唐高宗赶出了沛王府。后来又任虢州参军,因罪免职,他父亲也受牵连,贬为交趾令。王勃往交趾省父,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在短短一生中,他怀才失志,忧郁伤感。正如他自己在《思春赋序》中所说的:“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壈圣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他长于骈文,也善作诗。他的诗虽还带有六朝浮靡的遗迹,但已不事空洞的雕饰,而是运用优美清新的文词,抒写真实的感情,有着独特的风格。他对五言律诗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在长安任职时送友人杜少府到蜀川上任的赠别诗。诗中既抒写离情别意,又不是缠绵悲酸的儿女情调,表现出一种开阔朗爽的风格。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思是长安城在三秦的拱卫之中,从这里遥望蜀川只是一片迷茫的风烟。“三秦”,指陕西一带广阔地区;“五津”,是长江在蜀中一段的五个渡口,用来指代蜀川。两句诗把雄伟的长安和杳渺的蜀川连结在一起,展示出壮阔的图景。长安是作者居留之处,蜀川是友人将去的地方,一个“望”字,表明两地相隔的遥远。表现出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颔联“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是上文自然的发展。这里包含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既明白说出有“离别意”,却又含蓄不露其伤感。“同是宦游人”,表明此时此刻的离情别绪是彼此相通不言而喻的。目前自己虽然仍留在京城长安,但毕竟也是远别故乡,宦游在外的人,何况这次是客中送客,就更多一层感慨了。这样说既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眷恋的深情,同时又在宽慰友人,分担他的孤单寂寞之感。两句诗表达得非常得体,反映出他对友人的体贴真诚,这真是知己者的用心,不禁令人为之感动。

上文将离情作了适当的表达,接着笔锋一转,颈联把宽慰的意思推向更高的境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出地表现朋友间的亲密情谊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只要彼此感情真挚,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象近邻一样。这两句饱含激情和信任的诗,冲淡了离别的愁绪,增添了乐观的气氛,会给只身远行的友人以欣慰和振奋,也反映出作者旷达豪放的胸怀。这两句诗可能是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语意,但它更具概括力,更富人生的哲理,因此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紧接上联,顺理成章。和友人互相劝勉,不要在离别之际,象感情脆弱的儿女一般,让眼泪沾湿了佩巾。这样概括了,全诗的主旨,进一步表现出作者朗爽的性格。如果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两人分别时强忍悲酸的情态。

本篇结构严谨而又错落有致。首联点出地点,并微露别情;二联写别情和劝慰;三联从另一角度写劝慰,且把思想上升到更高境界;尾联结出主旨。全篇脉络贯通,次序井然,形成完整严谨的结构。从句式说,却又错落变化。如一、三联都用对仗,特别首联更是精整工稳。二、四联却用散句,这样就显得整散间作,跌宕有致。本诗的语言也极为精炼,首联十个字既交代了送和行的地点,又描绘了两地的形势,还抒发了送别的情意,内容极其丰满。篇中还接连出现生动精整的句子,言浅情深,耐人涵咏。一首五律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可说是文约意广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