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悲怀三首·元稹》原文与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遣悲怀三首·元稹》原文与赏析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和四年(809)七月,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去世。韦丛死后,他陆续写了很多悼亡妻的诗作。此诗约写于元和六年前,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清代蘅塘退士评价这三首诗,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古今悼亡诗充栋 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此言确矣。

三首诗全是写诗人怀念亡妻的心态,以戚楚悲绝的音声,奏出了动人肺腑的哀曲。

第一首写诗人为妻子生前含辛茹苦没有能与自己过上一天好日子而感到负疚不尽。

开头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他的妻子,又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比作自己,其用意是说妻子与他身份、地位均不对等。对方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 而本人自八岁丧父后家境贫贱,韦丛嫁给他便显得屈身低就。正因为如此,婚后即出现了意想中的“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心称意的生活情况。 下面四句就是“百事乖”内容的简括: 自己没有衣服换了,妻子翻箱倒柜去搜寻, 自己无钱买酒喝了,妻子拔下金钗去换钱。经济困窘至此,妻子还这样地体贴丈夫,多么贤惠啊!“顾我”,写妻子主动关心,她看在眼里就做在手上;“泥他”,写自己缠着妻子,她不责怪却去想方设法,这可见得在艰苦处境下的夫妻恩爱。平常家里无米缺薪,以豆叶之类的野菜去填肚子。妻子却没半句怨言,一个“甘”字,写出了她耐贫守困的品性;用槐树飘落下来的叶子去补充柴火的不足,妻子却勤快地干着这种活儿,一个“仰”字,写出了她伫立树下默望落叶的专注情态。四句诗,虽只是平平叙述,但情味浓浓,越是写了衣食不周的苦寒,就越是衬托出了妻子的贤淑贤劳,越是写了妻子的随顺温和,就越是显示出诗人失妻的悲痛。诗人在脑海里浮现出妻子在世时令自己难忘的形象,追忆她跟着自己受苦受累的情景,并没有接着去抒发一通悲慨,而是写到自己如今有能够享受厚俸的富足,自然就会叫人在联想对比中揣摸到诗人的抱憾至深,从而发出一声长叹:如果韦氏活到现在那该多好啊!黑格尔说:“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事物)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诗人把“今日俸钱过十万”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来,在艺术上就更为真实地而又更为感人地裸露了自己为亡妻没有和他共同过到这一天的沉痛心情。“与君营奠复营斋”,他只能借助祭奠又加上请僧道超度亡灵的悼念活动来获得内心的慰藉。末两句将今昔联系着妻子的生死,交相迭出两幅生活图景,谁不为这凄言苦语而激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首写诗人见物思妻,牵情生悲的几件事例。死者死矣,生者却痛中触痛,痛不可言。往日的“戏言”成了“眼前”的事实,恨不能倒过事实成为“戏言”,诗人怀念妻子的感情负荷多么沉重!把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他人以尽,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还保存起来了不忍心打开,曲曲传达了诗人这种物在人亡,深恐睹物伤情的心理,其中有多少复杂的哀哀话语难以直诉啊!这样做并不表示诗人就可以排遣悲怀,相反地却加深了悲怀的程度,因为排遣的本身就意味着无法排遣!不见物的目的是为了遗忘,想遗忘的结果偏偏是难忘,人一有感情对外物的感应便会立即触发他心上萦回的事情,产生特有的感受。诗人正是写了他由外物而引起的感伤。他看到曾经在妻子身边的婢仆,就平添了一层哀怜的想法,这是他思念妻子情深的嫁接,也是他悲哀过度的自然流露。日日思妻妻不见,声声喊妻妻不应,于是诗人便积想成梦。不写梦中与妻子相逢,不写入梦与妻子倾谈,而写在梦境中给妻子送钱,多么辛酸!多么难受!他割不断的思念轴心是妻子苦了一辈子,不能再让她到阴间过那“野蔬充膳甘长藿”的生活,不能再让她在地府去重复“落叶添薪仰古槐”的日子,而要让她从自己的荣华富贵中得到补偿,使她舒心畅意起来,还有什么比这更足以表达出诗人的深衷隐曲呢?它不是一般地解释为由此见出诗人的一片痴情所能盖涵其意的。故而诗人也承认夫妻之间的永别遗恨人皆有之,但对于他与韦氏是“贫贱夫妻”来说,尤其有着彻骨钻心的悲痛。“百事哀”缘自“百事乖”,伤感绵绵,两两对应,系于“贫贱”,发出了丧偶的哀吟。

第三首写诗人由悲妻而转为悲己,悲不能抑,魂飞神驰,沉浸在绝望的苦思冥想之中。首句衔接前两首诗的悲妻早逝的意思,开启下文“自悲”的情潮,并任其放纵奔流。诗人一悲人生百年终究短暂,到头来难免一死;二悲自己膝下无子,盛年丧妻,叹命运之不佳,哀形单之孤独; 三悲他遥想寿终后与妻合葬也不知来生是否能再结姻缘,一悲更比一悲甚,越悲越觉万事空,令他感到是那么思绪如麻,又是那么虚无缥缈!诗人在这里引用了两个典故。邓攸,据《晋书·邓攸传》记载,永嘉末年战乱中,其人南下携一子一侄,途中不能两全,乃弃子全侄,为时人所称。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长于辞赋,妻死作《悼亡诗》,为世传诵。诗人以邓攸、潘岳喻己,说他象邓攸一样只得听从命运的安排,又与潘岳相似,写了一首首悼念亡妻的诗作,也唤不醒长眠之人,等于是在白费笔墨!借用这两个典故,来比照诗人的心境,浑化于诗中,犹如己出,别饶情致。诗人无以告慰九泉之下的贤妻,竟想到通宵不寐,“开眼”来“报答”她的“平生未展眉”,可谓缠绵深挚,垂泪不能自已了!“惟将”,着意挑明是在没有办法中找出来的唯一办法,诗人想尽了一切办法要对在艰难岁月里与自己相濡以沫的亡妻,表白自己永世不忘这天高海深的恩情,痛哭欲绝。全诗到此,感情的浪潮达到顶峰。

这三首悼亡诗,无一字不有情,无一句不含悲。一读则哀然动容,再读则潸然泪下,三读则掩卷魂销。在诗中,诗人一层层敞开他心灵的大门,一步步将你引人他感情的深处,恍若唤出了韦氏来与你见面,叫你不能不去赞叹这样一个达于理而通于情的淑女!诗人毋须用华侈的哀词,更不要藻饰前妻的形象,而只叙述了日常生活的小事,诉说了自己思妻的实感,倒反而至真至切,情涌如奔,使读者甘心作其悲恸的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