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鶚和《老残游记》
刘鹗(1857—1909),晚清著名小说家。字铁云,江苏丹徒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受家庭影响,专长算学、医药和治河等实际知识,少年即有发奋图强之志。1876年到南京参加乡试,不第而归。1888年黄河决口,刘鹗主动投效,受到河督吴大激的重用。著《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后任黄河下游提调。受洋务派影响,他主张开矿筑路,兴办实业,以求富国利民。曾任德商福公司的华人经理,筹办开采山西矿产。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他主动捐款,救济灾民,并到北京办理避难官员出京事宜。曾从俄军手中贱价购买太仓粮转卖给居民,以解决粮灾问题。他注意搜集和研究甲骨文,著《铁云藏龟》。这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1903年至1906年间,他写成《老残游记》,以“洪都百炼生”的笔名发表。1908年被袁世凯陷害,被遣戍新疆,1909年病死在迪化(今乌鲁木齐)。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是刘鹗的代表作。刘鹗借《老残游记》表现自己对现实的无限悲愤之情和自己的理想信仰。作品以老残漫游为线索,历记其闻见和风物,以反映晚清社会的现实。特别着意描写了酷吏玉贤和刚弼草菅人命、刚愎自用、滥施刑罚的罪恶。这两个酷吏竟被上司视为能员,作者借以暴露了晚清吏治的腐败。作品中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被描写成正面人物,他到处拯救灾民,查访酷吏劣迹,好象受苦受难的人们的救世主,其实他是想为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收拾残局。与《官场现形记》不同,《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认为“举世皆病”的原因有贪官,也有清官,并且认为“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他因此认为:“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凡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刘鹗在作品中表现的基本上是改良主义立场,他不同意推翻清王朝,因此作品中对“北拳”(义和团)和“南革”(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都持反对和咒骂的态度,而把稳定社会秩序的幻想放在一些“仁慈”的官僚和江湖侠客的身上,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老残游记》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写景状物往往比较生动细腻,有长段集中的人物心理刻划。但总的说来,情节的提炼剪裁不够精细,人物之间和情节之间往往缺乏内在联系,结构也较松散。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老残游记》的改良主义反对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其立场是反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