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摩诃婆罗多

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古印度史诗。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共十万颂(每颂两行),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内容包罗万象,成为古代印度的诗体百科全书,是印度奴隶制上升时期全部思想和艺术成就的总集。它被称为“最初的历史传说”。传说中的作者是毗耶娑,意为广博仙人。其实这部巨著绝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成书年代很难确定,一般被认为是印度奴隶制王国纷争时代的产物。其中有些故事来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很久,但成书当在公元以后,并在公元前后几百年间逐渐定型。这部大史诗是用对话体写成的,仿佛是可以演唱的戏剧。全诗由一个“歌人”背诵下来,并历代口耳相传。全诗共有十八篇,每篇又分为一些较短的篇章,各篇章长短不一,大小篇将近一百。史诗思想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从大的方面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英雄史诗,为史诗的中心故事,但只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其次是大量的插话,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二百个左右;此外还有祭司和其他知识分子的非文学著作,如有关哲学、政治、道德、法律、宗教等方面的文章论著。英雄史诗以印度的历史传说为题材,史诗中描写的战争可能发生在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十一世纪间,当时印度北方各民族都参加了,大战地点在今天的德里附近,史称“俱卢之野”。史诗的基本情节是婆罗多族后裔为争夺王位而引起的冲突和战争。瞎子持国与般度兄弟二人为婆罗多族的后裔。前者有子百人,称为俱卢族,长子叫难敌;后者有子五人,称为婆罗多族,长子叫坚战。老王去世后因持国眼瞎,由般度继位。不久般度逝世,因其子尚幼,由持国为王。般度五子长大之后要求王位,引起俱卢族百子的不满,长子难敌不肯,要霸占王位,因此阴谋消灭般度五子。般度五子中计被迫流放十二年。在流放的第十三年他们找到了一个盟国,与俱卢族谈判要求归还国土,难敌坚决不同意。于是双方准备战争,各有同盟参加。大战打了十八天,俱卢族彻底失败,百子全部阵亡。般度长子坚战继承王位后举行了隆重的赎罪的马祭并将王位传给孙子。般度五兄弟和他们的妻子黑公主一起向雪山前进。除长子坚战和他的一条狗以外,其余几人相继在途中死去,坚战和那条狗到达目的之后被天神接到了天上。最后兄弟五人在天上相聚,都成了神。英雄史诗通过王国统治者内部的斗争和各国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印度奴隶制王国由分立趋向统一的社会状况,突出地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要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史诗歌颂了英雄人物,赞美了正义斗争;对弱小的、被侮辱的、被流放的人予以同情,谴责了强权的、压迫的、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穿插故事中的名篇为《那罗传》和《莎维德丽传》,它们的共同内容为描写国王的失势与得势,赞扬理想女性的坚贞、智慧、勇敢等美德。史诗也包含一些思想方面的糟粕,还有一些宗教说教,如宣扬出家、苦行、戒杀等。《摩诃婆罗多》历来被印度教徒视为圣书,被印度人民视为民族的瑰宝,它对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