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学派
亦称“维也纳小组”。20世纪20至30年代以维也纳大学为中心形成的创导和宣扬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主张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团体。该团体力图以符号逻辑作概念与技术工具,一方面把孔德、特别是马赫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精确化和系统化,从而推进传统实证主义;另一方面表明传统哲学问题无意义,主张应予取消,从而把传统实证主义的反形而上学推向顶点。该团体原有基础是附属于维也纳大学的由奥地利哲学家石里克主持的归纳科学哲学讲座的哲学讨论班。1925年在石里克领导下该团体的固定核心形成。主要成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韩恩、哥德尔。1926年卡尔纳普应邀参加该团体,成为集体讨论时的中心人物。维特根斯坦与波普尔当时也在维也纳或其附近,与石里克、魏斯曼等人交往密切。1928年该学派成员组成了以马赫命名的“马赫学会”,声称其宗旨是“传播并发扬科学的世界观”。1929年该团体发表纲领性文件《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他们称自己的理论主张为“科学的世界观”,自认它的出现是哲学的伟大转变。1931年有人著文《逻辑实证主义:欧洲哲学的一个新运动》介绍维也纳学派,使该学派的哲学得名“逻辑实证主义”。它的主要观点是(1)哲学不是一种知识或理论,而是一种分析、阐明科学命题的活动;(2)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可由经验证实的是有意义的,否则是无意义的,由这一意义的经验可证实性原则去看,传统哲学的命题都是形而上学,都是没有意义的;(3)哲学问题在性质上是语言逻辑问题,哲学的任务是对语言作逻辑分析。该团体自认,他们的理论来源有四个方面:休谟、孔德、马赫等的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马赫、彭加勒、爱因斯坦等的科学方法论;皮亚诺、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的符号逻辑;边沁、孔德、费尔巴哈、马克思、斯宾塞等的快乐论的伦理学和实证主义的社会学。该团体与当时赖欣巴赫等人的柏林经验论哲学学会、里沃夫——华沙小组、乌普萨拉学派等团体以及和英国剑桥分析派、美国实用主义与操作主义等派别有密切联系。从1930年起该团体出版了自己的刊物《认识》,为了扩大影响,该团体还举行过一系列的国际哲学会议。
30年代中期,由于该团体许多成员离开维也纳,由于石里克遇害和德国法西斯侵占奥地利,该团体解体。后来的情况,如帕斯摩尔所说,作为一种运动、逻辑实证主义业已解体。它的遗产以种种不同方式被吸收到逻辑经验主义的国际运动中去了。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及活动对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英语国家哲学发展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论著有:石里克的《普通认识论》、《伦理学问题》、《哲学的转变》、《实证主义与实在论》;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语言的逻辑句法》、《语义学导论》、《意义和必然性》;纽拉特的《经验社会学:历史与国民经济学的科学内容》、《统一的科学与心理学》;克拉夫特的《维也纳学派——新实证主义的起源》、《数学、逻辑与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