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让·保
【介绍】:
法国作家,哲学家。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一岁丧父,在外祖父家长大。中学毕业后,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公立中学教师多年,其间有一年作为官费生去德国进修,钻研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学说,为后来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萨特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二次大战以前。《恶心》是表现他的存在主义观点的第一部作品,是一个思辩日记体的荒诞故事。中篇小说集《墙》(1939)接触现实斗争题材,但表现的仍是存在主义的主题,如关于“死”的思考、“自由选择”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被俘获释后,一边著书立说,一边从事反法西斯斗争事业,曾组织“社会主义与自由”抗战小组。法国光复后,萨特参加社会斗争热情不减,创办“现代”杂志。五十年代以来,在一系列重大国际政治事件中,态度鲜明,行动积极。萨特的创作成就在四十年代达到高峰。尤以戏剧方面的成就为显著。重要剧本《苍蝇》(1943)借古希腊神话中俄瑞斯忒斯为父报仇的传说,表现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承担责任的自由选择思想;《间隔》(1944)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陷害的现实,宣扬“人对人是地狱”的存在主义个性观;《死无葬身之地》(1946)是萨特作品中思想性最高的一部,歌颂了抵抗战士宁死不屈的精神。小说仍打着深刻的存在主义思想烙印。《可尊敬的妓女》(1947)表现了反种族主义和人道主义,但也宣扬了反抗无用和向邪恶妥协的错误思想。《肮脏的手》(1948)以歪曲的观点和资产阶级偏见描写共产党内部的斗争,更多流露出萨特世界观的消极因素。长篇小说三部曲《自由之路》(1945-1949)代表了萨特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萨特晚年转向批评方面的著述。他写了有关波德莱尔、福楼拜等作家的论文。一九六四年,萨特拒绝接受诺贝尔奖金,声言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