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书名有什么含义
《弟子规》的书名有什么含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由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编着而成。《弟子规》的内容是对《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解读。作者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弟子规》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即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和规范。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用两句或者四句表达一个意思,前后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弟子规》先是“总叙”,接着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它将孔孟和老子等圣贤道德教育的成果集中在一起,是传统道德教育着作的纲领性书目。《弟子规》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人们普遍欢迎,许多教书先生用它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孩子们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古代“弟子”有很多种意思,具体说来,在家是指孩子;在学校是指学生;在社会上是指公民。“规”就是规范。“弟子规”的意思就是“弟子”们应该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
李毓秀是清朝初年着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曾跟随老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成年之后还曾担任过小官,但他对入仕没有兴趣,对教学却感兴趣。他精研《大学》《中庸》等经典,创办敦复斋四处讲学,引来了四面八方的人前来听学,太平县御史王奂也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仰慕他的才学,尊称他为李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