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形而上学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生前写了大量的著作,其中包括许多讲义、讲稿和材料。但在他生前,几乎没有整理和公开流传过。死后,他的大量手稿由吕克昂学园的第一代继承人特奥费拉图斯收藏。直到公元前140年左右,学园的第十一代继承人安德罗尼克才将这些手稿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编纂成书。安德罗尼克将亚里士多德写的关于自然事物那部分著作编在一起,定名为《物理学》。把关于抽象本体理论的著作编在一起,排在《物理学》后面,称作《物理学后诸篇》。亚里士多德自己将这部分思想叫作第一哲学,表示它是高于其他研究具体事物的各门科学的。根据此意,中文就将《物理学后诸篇》译作《形而上学》。该书共十四卷。第一卷:概述亚里士多德之前诸哲学家的思想。第二卷:一般地讨论研究哲学的问题,可看作是学习哲学的导言。第三卷:提出哲学必须研究的十几个问题。第四卷:讨论哲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第五卷:分析了三十个哲学术语。第六卷:分析不同的学科和存在。第七卷:讨论本质。第八卷:讨论质料和形式。第九卷:讨论潜能和现实。第十卷:讨论“一”和“多”等范畴。第十一卷:前七章是第三、四、六卷的内容摘要;后五章是《物理学》第二、三、四卷的选录。第十二卷:前五章讨论可感觉的本体;后五章讨论不朽的本体。第十三、十四卷:讨论数学对象和理念是不是本体。全书的中心是关于本体的问题。主要是研究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的最根本、最原始的原因,也就是第一因。关于第一因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

该书首先对古希腊先前诸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评述,指出古希腊以往哲学家虽都致力于世界本原的探讨,但在观点上是片面的,在叙述上是晦涩的,他们或完全忽略了事物变动的原因,或者对本原的了解不正确,因此对本原问题都没有说清楚。

书中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作了尖锐的批判,指出他把事物和本体脱离开来,以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理念为事物的根本原因是极其荒谬的。第一,柏拉图的理念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因为离开个别事物的一般理念是不存在的。他说,不可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在一般的房屋。他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根本错误,就在于将“普遍的东西从个别的东西中分离开来。”第二,柏拉图把具体事物看成理念的“摹本”、“影子”,具体事物“分有”理念等说法,只不过是使用空虚的语言和诗意的比喻而已,完全不能说明问题。第三,柏拉图用永恒不变的理念无法说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切中了唯心主义的要害,对此列宁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的批判,是对唯心主义,即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列宁全集》第38卷,第313页)。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着重讨论了“第一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他指出:第一哲学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即研究世界的本原问题,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为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说”、“四因论”、“形式质料说”、“潜能现实说”等。

书中认为实体是形成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的东西,它是一切东西的主体或基质、基础。“事物中最能称之为实体的莫过于水、火、土、气了,万物皆由四者组成。”这表明了作者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但书中对实体的一些看法,也表现出亚里士多德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他一方面提出质料、形式以及个别事物都是实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形式是最后的最根本的实体,背离了自己提出的个体事物才是第一实体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为说明个体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书中提出了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是由四个原因而形成有了这四个原因,事物才能产生、变化和发展。这四个原因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是构成事物的最初基质、原料。形式因是事物的形式结构。动力因是使一定的质料取得一定的形式结构的力量。目的因是某一具体事物的形成所追求的目的。在四因说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把它们归结为质料和形式两种原因,而把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归结到形式因之中。这样他就用“形式质料说”来解释事物的发生和变化。一个事物的形成就是质料的形式化,以求达到其自身目的的过程。这种自身目的的实现,他称为“隐德来希”。他认为,在任何一个个体事物中,质料和形式是不能分离的。凡存在的个体必定是质料和形式的结合。书中还认为,质料和形式的关系就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质料还未具有形式的时候,它只是一种“潜能”,而当质料具有形式的时候,它就成为现实的东西了。从质料到形式的过程,就是从潜在东西发展成为现实的东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运动。书中的这些观点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倾向和可贵的辩证法思想。

书中在谈到质料和形式在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指出,质料本身是一种无形无状的原始基质,是消极被动的;而形式是决定事物存在和本质,并推动事物运动的力量,它是积极、主动的。亚里士多德还认为质料和形式的区别是相对的,一个具体事物,对它上一层事物说,是它的质料,对它下一层的事物说,就是它的形式。根据质料和形式的相对性原则,他推演出一个完全没有形式的“纯质料”,以及完全没有质料的“纯形式”。在他看来,这种纯形式是永恒的、不动的第一推动者,是引起运动变化的“第一动因”。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神。神是万物的第一动力因,并作为万物所追求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推动者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书中对认识论也作了论述。强调感觉不能产生于自身,必须有对象先于感觉而存在,然后才能有感觉产生。感觉之外的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是引起感觉的原因、基础。该书在强调认识开始于感觉的前提下,重视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指出,感觉经验“只知事物之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人们只有通过理性认识活动,才能了解事物的原因和本质。

该书的哲学观点充分表现出亚里士多德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特征。一方面强调个体事物的实在性,探讨了一般和个别、可能性和现实性、一与多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倾向,并显露出辩证法的萌芽。另一方面,又承认神是原始动因,并且在许多地方弄不清一般与个别、概念和感觉、本质和现象等的辩证关系,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混乱。

《形而上学》一书内容涉猎广泛,思想丰富,加上作者本人又是古希腊最渊博的学者,因此,该书对欧洲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由于书中对先前哲学的发展作了总结,因此,对于了解和研究古希腊哲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