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应感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应感
“天机”、“兴会”、“灵气”,这些概念都是我国古代文艺创作中近似于“灵感”的概念。陆机《文赋》说: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这里的“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是说感发情志,打通思路的一种契机,即文艺创作中一种左右逢源的高度兴奋状态。陆机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体会到,它来的时候很突然,无法遏制;消失的时候也很突然,瞬息即逝。它隐藏起来便无影无踪,涌现的时候又历历在目,犹如突然的爆发震响。有了天赋灵机,便会文思机敏,万千气象汹涌澎湃,纷至沓来,现于笔端。其实这就是对我们现在所说的“灵感”的形象描绘。他还认为,只有当灵感出现时,才能文品风发,创作出酣畅淋漓,具有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来。当然,陆机对于灵感的认识还是初步的。梁沈约《答陆厥书》在谈到音乐美的创作时,提到“天机”,也就是灵感的问题,说:“天机启则律吕自调,六情滞则音律顿舛也。”认为天赋灵机来到时,音律自然调和起来,音乐美就出现了;感情凝滞音律也就失调了。这里的“天机”也有“灵感”的意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中说: “标举兴会,引发性灵”,即指创作时高妙的兴致,牵动了自己的心灵性情;皎然《诗式》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唐李德裕《文章论》说: “文之为物, 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明代汤显祖也说过类似的话。所言兴会、神助、灵气等皆近于“灵感”。灵感理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管子·内业》说: “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这是谈自然界之灵气,但也可视为我国灵感说的渊源。 《礼记·乐记》说: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谈主客观之间的“心物感应”,应感之起,即灵感的产生和“心物感应”有直接的关系,陆机正是继承发扬了这种思想并结合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来提出他的灵感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