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钧
【介绍】:
现近著名作家。原名叶圣陶,江苏苏州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创作方面的主要代表,并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在中小学、大学任教,编辑出版书刊,选注古籍等。中学毕业后开始写反映一定社会内容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刊物上发表。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走上新的创作道路,成为新文学的开拓者。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四三集》(1936)等,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散文集有《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等。叶绍钧还是我国最早的现代童话作家,写有童话集《稻草人》(1923)和《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此外还写有文艺批评和教育论著。1958年主要著作编成《叶圣陶文集》(3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叶绍钧的文学贡献主要在小说方面,早期作品有直接描写下层社会人们的不幸遭遇的(《一生》、《苦菜》、《小铜匠》),也有从“爱”和“美”的观念出发探索人生问题的(《伊与他》、《潜隐的爱》),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取材于他所熟悉的教育界的作品,如《饭》(1921)、《校长》、《潘先生在难中》(1924)等,通过学校的一角,暴露中国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黑暗腐朽,揭示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和精神面貌,批判他们忍受屈辱的怯懦卑琐,或空有理想和抱负,但在旧势力面前一味退却妥协,或者极端自私卑怯,只顾自己身家性命的得失安危,见风转舵,毫无操守的思想状态。“五卅”以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小说的思想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城中》(1925)、《抗争》(1926)等仍是以城镇教育界为题材的作品,增加了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的内容,刻画了具有新的觉醒意识、敢于同旧势力斗争、性格坚强的知识分子形象。大革命失败后,叶绍钧的短篇更直接指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现实,一些作品更有意识地摄取时代的重大题材,揭示革命斗争中的尖锐问题。《某城纪事》(1928)揭露了反动派投机革命、叛变革命的丑恶嘴脸,《冥世别》、《夜》(1927)控诉了国民党的血腥屠杀的罪行,歌颂了革命者的英勇斗争。《多收了三五斗》(1933)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地主资产阶级的掠夺压榨下,“丰收成灾”、“谷贱伤农”的残酷现实。《一篇宣言》(1936)揭露了不准爱国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显示了创作题材的新的开拓、作家思想认识的提高、作品战斗性的增强。叶绍钧的小说具有平实朴素、冷峻、自然的艺术风格。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注重客观细微地描写现实生活和人物心理,而不重展现想象的抒情的理想世界;情节结构自然严谨,而不追求曲折和新奇;语言文字纯净洗炼,既不滥用方言土语,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叶绍钧的小说,体现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艺术的现实主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