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戈蒂埃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戈蒂埃
西奥费尔·戈蒂埃(The ophile Gautier, 1811—1872)法国诗人、小说家、批评家。初期受雨果浪漫主义影响,三十年代后转向形式主义,首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艺术的永久性,赞扬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他的艺术主张成为巴那斯派的美学纲领。巴那斯派即高蹈派,是法国资产阶级诗人团体,主张诗歌不问政治,是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前驱。戈蒂埃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死的喜剧》、《珐琅和雕玉》,小说《莫班小姐》、 《木乃伊故事》,文学评论《论圣诞》、 《浪漫主义史》等。戈蒂埃强调创作技法,对作品内容则不以为然。他说: “艺术意味着自由、享乐、放浪——它是灵魂处于消遥闲逸的状态时开出的花朵”。艺术家“对制作或手法异常关心,因为‘诗人’这个辞字面上是指制作者;作品总是由于制作精美而存在的”。1853年他在《珐琅和雕玉》中赞美以严谨的技巧处理细小题材的写法: “在金或铜的上面镶嵌闪光的珐琅,或在宝石、玛瑙、红玉髓或石华的上面使用刻工的转轮。每件作品都做得象一个珍宝盒的盖子或一颗雕刻图象的印章戒指那样,极精美之能事——会使人联想到画家和雕刻家陈设在自己工作室中的古代勋章”。就是说,艺术贵在形式,它只诉诸人的感觉,没有其他的要求。与此相关的是他认为美与实用、道德无关,事物一有用便不美了。美感止于感性阶段,而且是个人的、独特的,有时甚至以痛苦为代价。戈蒂埃的这种美学思想与康德的美同利害感无关的说法是一致的。它反映了十九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孤寂、颓废的心理。正因为如此,他特别喜欢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他在给《恶之花》所作的序言中用了“颓废者”一词,指的是那些有艺术修养的花花公子们,以后演变成文艺批评上的“颓废主义”一词。
戈蒂埃把美与一切实际效用对立起来,极力宣扬唯美主义。他说: “没有任何美的东西是生活中所必须的。——人们尽可以取消鲜花,世界上并不因此而受到物质上的损失;但是谁又愿意没有鲜花呢?我宁可不要土豆也不放弃玫瑰花,我认为世界上只有功利主义者才会拔掉一花坛的郁金香去改种白菜”。 “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所有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它们反映了某种需要,而人的需要就象他那可怜的、残缺不全的本性一样,是卑鄙的、令人可厌的”。戈蒂埃不懂得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然后才是精神的需求的道理,因此,他整个的美学思想体系都是唯心的。戈蒂埃是“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文艺批评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