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别林斯基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别林斯基
维萨里昂·格利哥里耶维奇·别林斯基 (ВиссарионГригорь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 1811—1848)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艺批评家、哲学家、美学家。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出生于军医家庭。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时就组织了进步学生文艺团体,后因写反对农奴制度的剧本《德米特里·卡里宁》被开除。三十年代开始担任《望远镜》杂志的固定撰稿人,1838年主编《莫斯科观察家》杂志,以后又参加《祖国纪事》、 《现代人》杂志的编辑工作。
他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启蒙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发展过程。他认为理论问题的重要性有赖于“它和现实的关系”,从这一原则出发,他研究了文学理论的一系列问题。他一生写了一千多篇文学批评文章,论述了艺术的思想性、艺术性、人民性、时代性、真实性、典型性、民族性等一系列现实主义的根本问题。
别林斯基主张“一切艺术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永远高于艺术”,并强调艺术的社会教育作用,他指出“哲学家以三段论法说话,诗人则以形象和图画说话”,艺术要用形象来显示真理。在《艺术的观念》、 《诗的分类和分科》和《关于批评的讲话》等文章中,阐述了艺术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般规律和特征,首次提出艺术是“寓于形象的思维”的论断,认为在“艺术中创造性的想象起着最积极和主导的作用”,而在科学中“则是理智和思考力”。他明确地认为“典型化是创作的一条基本法则”,要求“既表现一整个特殊范畴的人,又是一个完整有个性的人。”他关于典型的名言是“熟悉的陌生人”,他还主张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的统一。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生动有机的结合”,要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反对只重形式的纯艺术,也反对抽象说教的“教诲诗”。他认为现实主义的要点是: “人的生活是艺术的主要对象”,“艺术是现实的再现”,“揭露生活的全部真相”。为此,他把艺术的发展、艺术上的一切更替和转变,都看成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他十分强调反映人民的生活。说: “人民生活给诗人提供内容,因而,这种内容的价值、深度、容量和意义不是直接依靠诗人本身,不是依靠他的天才,而是依靠他的人民生活的历史意义”。他把艺术看成是改造生活的积极强大的力量,他要求诗人作家成为人民自觉和社会进步的喉舌,要求诗人怀着对生活的理想来改造现实。他根据艺术与现实、人民的关系,深刻地论述了艺术的人民性和民族性,特别指出了民族性就是“民族特性的烙印,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标记”。别林斯基把文学分为两大类:一是“理想的诗”,即浪漫主义;一是现实的诗,即现实主义。别林斯基肯定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代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方向。
别林斯基建树了一套完整的现实主义理论,1847年《给果戈理的一封信》提出俄国民主派的战斗纲领,是他一生文学活动的总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