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作家经过复杂的创作构思,将原来只局限在道德范围内的家庭伦理小说,变成了反映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大作。小说围绕着两个主人公,形成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一条是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幸福的悲剧,另一条是列文进行农事改革的失败。前一条线索揭露了城市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冷酷、虚伪和对人的健康感情美好品质的压抑和摧残;后一条线索揭示了宗法制农村旧基础的崩溃;资本主义入侵及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改革”必然失败的趋势。两条交织在一起互相对照的线索,深刻地反映了七十年代俄国急剧变化的社会面貌及这种变化对政治、哲学、家庭、婚姻、乃至人们的道德面貌、思想情绪等方面的影响。安娜是个竭力争取个性解放和爱情权力的贵族妇女。她有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强烈真挚的感情和获得爱情幸福的渴望,可她少女时就由姑母做主嫁给比她年长二十岁的卡列宁,此人冷酷、自私、虚伪,灵魂的全部是“功名”、“升官”。安娜同沃伦斯基邂逅,被压抑的爱情之火开始燃烧,公开与卡列宁决裂,要求过一种不受精神奴役的生活,遭到整个上流社会的非难和敌视。沃伦斯基开始对安娜表现出“维特式”的热情,得到安娜爱情之后,又冷淡了她。安娜在绝望中以悲剧而告终。安娜的死是一桩社会悲剧,是对诡谲的贵族社会和庸俗的资产阶级强烈抗议,她在反抗中虽做到了她那个社会地位所能做到的一切,但也无法克服自身旧道德的印迹。列文是小说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他面对农村经济解体和贵族阶级的衰落,忧心忡忡。他既反对恢复农奴制,又反对资本主义入侵,企图用“不流血的革命”方法使人们普遍幸福的计划没有行通,探索失败,在绝望之中从宗教里得到解托。列文的自身矛盾是作家没有完全抛弃贵族阶级传统观念的反映,这是作家众多探索主人公发展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说还塑造了没落贵族的典型奥布浪斯基和新兴资产阶级吸血鬼形象亚滨宁等。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达到炉火纯青地步,在描写人物的生活道路和命运遭遇时,作家总是利用多种艺术手段,把主要精力用于揭示人物的精神成长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小说在结构上,也独具匠心,作家巧妙地用外在的和内在的联系,把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各自独立两条线索,浑然构成一幢看不见嵌接痕记的艺术大厦。这部小说以惊人的真实和高度的艺术技巧达到俄国文学从未达到的高度,从此,确立了托尔斯泰世界第一流作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