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王若虚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王若虚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王若虚

金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藁城(今属河北)人。金章宗(完颜璟)承安年间进士,曾任金翰杯直学士,金亡不仕。有《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其《文辨》和《诗话》中。王若虚推崇程朱理学,重视文艺的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美学思想,在诗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他强调“以意为主”,即内容起决定性的作用。他曾征引其舅父周昂的话说: “吾舅尝论诗云: ‘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世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可谓深中其病矣。”他对内容的要求是“真”与“似”,即应当有真实的思想感情和符合于社会实际的真实。《诗话》说: “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也。”他还抨击邵公济的“迁史杜诗,意不在似”论,说:“谓其不主故常,不专蹈袭可矣,而云意不在似,非梦中语乎?”

他还就苏轼所提“形似”问题以及“形似”和“神似”的关系予以阐发,反对那种片面强调“神似”、 “气象”而脱离生活真实的倾向。他认为“论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不窘于题,而要不失其题。”即应在形似的基础之上求神似,否则便失之空灵。他举例说:“画山水者,未能正作一木一石,而托云烟杳霭,谓之气象”,他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王若虚提出的“妙在形似之外”,已经涉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问题。从对内容与形式、形似与神似这样的根本问题的认识出发,他反对江西诗派因袭模拟古人和险怪奥僻的诗文风气。 《文辨》说: “夫文章唯求真是而已,须存古意何为哉?”《论诗诗》说:“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已觉祖师低一著,纷纷法嗣复何人?”这些都是就江西诗派“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的观点而发的,因而,他又说: “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因而他十分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奇险和文辞浮华的风气,他批评: “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他还反对一味苟简,提倡“唯适其宜”,即宜繁则繁,宜简则简。要“辞顺理达”,要适当地讲究句法和工巧。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基于这种美学观点,他最为推崇杜甫、白居易和苏轼。他认为白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驳斥了所谓“郊寒白俗”的说法。他赞美苏诗“信手拈来世已惊,三江衮衮笔头倾。”并指出苏黄的极大区别: “夺胎换骨何多样,都在先生一笑中。”并从“诗词只是一理”出发,批驳了宋正统词派和婉约词派认为词与诗的内容不同,词应当以男女艳情为主的观点,同时驳斥了他们对苏轼“一洗绮罗香罗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豪放风格的挑剔,认为苏诗的“情”在“风韵”、“雅趣”,在惊涛骇浪、浑然天成,而非“纤艳淫媟”之情。对诗文的法度, 《文辨》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看到了文体的相对独立性。王若虚文艺美学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一些精辟见解对后世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