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与《高加索灰阑记》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布莱希特与《高加索灰阑记》

布莱希特,贝(1898—1956)是德国现代著名戏剧家和诗人。一八九八年二月十日出生于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大学先学哲学,后改修医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做过看护兵,并在士兵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宣传,深得士兵爱戴。“十一月革命”爆发后,被推举为士兵委员会委员。革命失败后,感触很深,写《夜半歌声》(1919)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该剧演出收到良好的效果,获“克莱斯特奖金”从此引起戏剧界重视。后被儿童剧院聘为艺术顾问。一九二六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立志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创作。纳粹上台后,流亡国外,先去巴黎,后辗转于丹麦、瑞典、芬兰,一九四一年取道苏联去美国。二次大战后,因美国统治阶级推行麦卡西主义而复返欧洲,在瑞士短居后,于一九四八年秋回柏林,直至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四日逝世。布莱希特的早期剧作《人就是人》(1926)、《三分钱歌剧》(1928)等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社会问题的艺术尝试,一定程度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二十年代,布莱希特开始戏剧改革理论探索和实验。他创立著名的“叙事剧”理论,提出并运用“间离效果”的表演方法,主张演员与角色、观众和舞台应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理论和方法突出了理性和创造性想象在演员演出和观众欣赏中的作用,便于培养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布莱希特的戏剧改革理论和方法,在他的许多剧作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布莱希特的叙事剧按体裁可分为三种,即“教育剧”、“寓意剧”和“历史剧”。这些剧作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川好人》(1940),叙述中国四川省一个好人为善而不得好的故事,表现人的善良性格和行为不能见容于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这样一个普遍性的主题。《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通过三十年代中一个绰号大胆妈妈的随军女商贩的悲剧遭遇,说明想在战争中捞取利益的人,必然毁于战争。《加里略传》(1947),改写前,表现科学与愚昧、真理与谬误的斗争;改写后突出了加里略从事科学研究的盲目性和屈服于反动势力的弱点,表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的主题。《高加索灰阑记》(1945)取材于中国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中心情节是两个母亲争夺一个孩子。在非常时期偶然上任断案的法官发现,法律应该判决的不是哪个母亲有权领回孩子,而是孩子有权选择一个更好的母亲。在两位母亲各陈其理争执不下的时候,法官通过察颜观色,审情度势,终于辨明真伪,把孩子判给真正的母亲。布莱希特是现代戏剧理论大师之一。他的理论和创作遗产对二十世纪欧洲和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