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瞿秋白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瞿秋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瞿秋白

,江苏常州人。曾用易嘉、陈笑峰、史铁儿等等为笔名。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一生,始终以文学为武器从事革命活动,为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同时为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著名的翻译家, 中国第一个文学革命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1920年冬,他以北京《晨报》新闻记者身分赴苏联考察两年。撰写了《饿乡纪程》、 《赤都心史》两部散文作品,介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真挚地刻画了作者受其影响而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发展过程,是中国人了解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最早纪实性文学作品。

他是介绍苏联文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最早的一个人。二十年代初,他就开始翻译俄罗斯和苏联的文学(如果戈理、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的作品)。三十年代开始,更用主要的精力翻译、评述苏联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早把列宁的文艺思想介绍到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的早期阶段,瞿秋白的翻译、评述是较系统的一个人。由于他青年时期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潮的影响在他身上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在审美超利害说、文艺超政治说等很盛行的二十年代初,他就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文艺和对美的追求应同社会现实生活、革命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能脱离一定的经济关系空谈抽象的真善美的理想,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批评“为艺术而艺术”的消极态度和形式主义观点。到三十年代,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阶级分析方法运用于美学和文艺批评实际。在美的根本问题上开始批评普洛丁、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他们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仍然没有摆脱宗教式的幻想。在创作上强调文学的党性原则和现实主义方法,强调文艺的阶级性和大众化,要求文学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宣传、鼓动工具。

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的斗争中,在批评资产阶级“自由人”的“超阶级”、 “超政治”文艺思想的论战中,与鲁迅结下了伟大的战斗友谊。瞿秋白才华横溢、思想锐敏、感情丰富、勤于写作,虽然短促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革命实践活动中,没有进行“纯粹”的美学研究,却留下了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与鲁迅同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

勿庸讳言,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还没有完全脱却产生初期的幼稚性,还存在某些简单化、片面化的缺点,对文艺和审美的特殊规律有些忽略,对自由资产阶级的批判表现出来某些“左”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