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朱光潜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朱光潜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朱光潜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字孟实,笔名明石、盟石、孟石等,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安徽桐城乡下一个破落地主家庭。青少年时期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1919年入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放弃文言文,改用白话文,追求西方的社会科学。1921年7月,处女作《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发表于《东方杂志》。大学四年毕业后,先后在吴淞中国公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并与匡互生等人创办立达学园。1925年就读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英国文学、心理学、哲学和艺术史。1929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莎士比亚。翌年,赴巴黎大学注册,学习法文和法国文学。其后又转入莱茵河畔斯特拉斯堡大学,奋斗三年写成了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获博士学位。留学期间完成的主要著作有《诗论》 (1943年初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9年)、《变态心理学派别》(1930年)、 《谈美——给青年的十三封信》 (1932年)、《文艺心理学》 (1936年)。其中多次再版的《诗论》,是他经过长期酝酿,运用中西诗学比较的方法写成,更表现出他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他甚至说过,他在美学上的发展是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基础的。 《诗论》利用了中国诗学的丰富材料,融会了中西诗学遗产的优良传统,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借鉴。这是一本具有独创性的、有系统的力作,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不过,在读者的印象中,他受西方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克罗齐的哲学、美学观点的影响,更为突出。从治学途径说,他从心理学走向美学。他在《文艺心理学》中主张的“移情论”、 “距离说”,是在“艺术即直觉”的前提下提出的。这些观点,在思想体系上,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由于这部著作向读者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的成果,在当时引起过广泛的影响。

1933年回国后,朱光潜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西语系讲授《西方名著选读》、 《文学批评史》,以后又在清华大学、北平大学、中央艺术学院兼课。抗日战争爆发,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长兼外语系教授。朱光潜在成都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理事。以后,又改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一度兼任教务长。他主编过商务印书馆的《文学杂志》。《克罗齐哲学述评》(1948年出版)是这时期用力最多的著作。

1946年冬,朱光潜返北京大学任教,任西语系主任,翌年兼任文学院代院长。1948年冬,他拒绝南去,毅然留在北京,精心翻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1954年出版),以迎接解放。 他的美学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此后,他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他积极参加1956年到1962年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讨论。出版的译著有哈拉普《艺术的社会根源》 (1950年)、 《拉奥孔——诗与画的界限》 (修订本,1977年)、 《歌德谈话录》 (1978年) 、 黑格尔 《美学》 (1959年—1981年)等,他翻译的西方美学原著数量较多。他将黑格尔《美学》译成中文。事实证明他是最能胜任的。由于他的不屈不挠的努力,使大批青年学者能看到西方美学史的原著,使中国现代美学与西方美学缩短了距离,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了打基础的工作。这是一项杰出的贡献。

他在美学方面的重要著作《西方美学史》 (上、下卷,1963年、1964年)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这部著作重视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吸取了国外各类著作的成果。作者有正确的历史观点,重视叙述的客观性;对于贯串西方美学史的重大理论问题又进行集中地论述;作者视野广阔,对于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流派,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考查,又特别注意了社会意识形态间的互相影响,这样,对西方美学史发展的脉络理得较清楚,认识也更深入了。作者善于将对历史潮流的论述与深入剖析重要美学家结合起来,显示了有血有肉、史论结合的特色。这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总结西方美学史的重要成果。

美学大讨论以来,朱光潜改变了过去认为美是心灵主观创造的讲法,提出了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观点。所谓客观,指的是自然物,这是产生美的条件。所谓主观,指人的既定的主体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所谓“统一”,指在人的主观条件影响下形成的“物的形象”。物是第一性的, “物的形象”则是第二性的。美感的对象不是自然物,而是作为物的形象的社会的物。此后,他发愤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运用几种外文原本进行逐字逐句地对照。他的论点在《大百科全书》“美学”条中得到扼要的阐明。一是实践观点: “马克思主义为美学带来了一个最根本的转变,就是从单纯的认识观点转变为实践观点。以往的美学都大半从认识论出发,只满足于解释一些美学现象。马克思主义美学却首先从实践观点出发,证明了文艺活动是一种生产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显出基本一致性。”人的本质力量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发挥。二是“整体人”的观点:以往的近代美学大半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看法,把有生命的人割裂为若干独立部分。十九世纪后期的生物学带来了与机械观相对立的有机观。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之后,在美学上特别强调人的整体性, “不但强调人与自然(我与物)的统一,而且也强调人本身全部身心两方面各种‘本质力量’的统一,在‘整体人’的概念上比歌德又前进了一大步。如果从这种人与自然以及人本身各种功能辩证的统一观点,来检查一下以往各派美学思想,就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美学将会引起一场多么宏伟而深远的革命。”

粉碎“四人帮”后,朱光潜著有《谈美书简》 (1980年)、 《美学拾穗集》 (1980年)、 《悲剧心理学》 (1932年英文本,1983年译成中文出版)等,出版的译著有克罗齐的《美学原理》(1983年)、维柯的《新科学》(1986年)。朱光潜于1986年3月6日病逝于北京。他一生著译七百多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朱光潜美学文集》(五卷本)。安徽教育出版社将出版《朱光潜全集》 (21卷本) 。他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影响将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