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审美分类创造·中国画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文艺审美分类创造·中国画

文艺审美分类创造·中国画

简称“国画” 。 它主要是运用线条、 墨色来描绘物象的形体、 气韵、 质感并与诗文、 书法、绘画、 篆刻结合起来, 形成为中国

特有的绘画体式。

中国画自成体系, 有完整的理论和审美标准。 有关中国的绘画理论,最早散见于先秦诸子百家之言,虽没有对绘画做出具体的论述, 但作为初始的学术思想,却极具影响,可称为是中国画理论发展的先导。其中, 以儒道两家之言对后世的影响较大, 并完全支配了两千年来的中国画。古代画论就是沿着这条线索, 经历代人的努力而形成的系统的专门理论, 其阐述之精辟、 著作之宏富, 深具学术价值。 从两家学说中分别体现了现实与超现实的两种倾向: 儒家注重现实、 “游于方内”而善讲“人道”, 以“绘事后素”与“明镜察形”论, 宣扬入世哲学, 为社会服务; 道家则注重超现实、 “游于方外”, 而善讲“天道” , 以“解衣般礴”论, 宣扬出世哲学, 追求自由旷达的生活。 儒家的观点被院体画家所接受, 发展为“传移摹写”的院体画。 道家观点被文人士大夫所承袭,发展为“水墨为上”的文人画。院体画重形,常有工而无妙; 文人画重意, 常妙而不工。

中国画在绘画观念上, 历来重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 即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绘画作品中就不是对自然表面的摹仿, 而是追求画家理想的实现, 以达到诗画交流的境界为目标。 所以, 它往往不采用西洋绘画的焦点透视法, 而自用“以

大观小” 和“三远” 理论为基础的散点透视法。 西洋画以科学为准,中国画以艺术为准。 强调“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 要求“胸有成竹”, “意在笔先, 画尽意在”,“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 。 谢赫六法的提出表明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标准已经形成, 达到了自成体系的水平。

对于中国画的欣赏, 一般不以“栩栩如生” , 形象“逼真” , 表现具体时间、 具体环境这种自然形态的所谓“真实”加以评价, 而是看其是否表现了永恒的时间、 理想的境界。观赏中国画, 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

中国画在运笔, 用墨上有很多学问。 其用笔有“折钗股”、 “屋漏痕”等要求, 用线有“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及十八种描法等遵循, 用墨有“墨分五色”,“惜墨如金”及“用墨四要”等讲究。在表现上, 有工笔、 写意、 钩勒、没骨、 水墨等技巧形式; 有钩、皴、 擦、 染、 点、 浓、 淡、 干、湿、 焦、 阴阳向背、 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 有壁画、 屏幛、 卷轴、 册页、 扇面等画幅形式, 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

在中国历史上从事绘画的大体有三种类型的人: 第一、 文人画(士人画) , 泛指古代文人, 士大夫的绘画。 标举“士气”, “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式,强调神韵,重文学修养,在意境的表达、水墨写意的技法发展等方面对后代有极大影响。第二,院体画,也称院体、院画,一般指翰林画院及后宫廷画家的绘画,直接为皇室宫廷服务。多以山水、花鸟、佛道、人物为体裁,要求用笔设色工细富丽、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较强的装饰性。第三,工匠画,即以画为职业的艺术工人,也叫“丹青师傅”作的画。其作品是民族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特点。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形成经历了一个由内到外,由有情到无情,由人物到山水的漫长过程。中国画以人物画发达最早,从晚周到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画到隋唐才开始形成独立画科;五代、两宋为高度发展阶段,流派繁多;元代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革新家各期都有,接连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