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沫的《青春之歌》
杨沫(1914— ),当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祖藉湖南湘阴,生于北平。中学未毕业,为逃避封建包办婚姻,毅然离家独自谋生,先后在河北省香河县和北平当过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写作。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做妇女工作。1942年以后,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建国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丹花》和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0年开始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创作,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不久即被译成日、英、法等十几种文字。1963年杨沫转为专业作家。1972至1977年完成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东方欲晓》。
《青春之歌》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动荡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反映了这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变化和精神面貌。作品从不同青年所走的不同生活道路中,深刻揭示出,共产党是中国青年唯一的指路人,只有接受党的领导,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青春之歌》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里有坚贞不屈的卢嘉川,视死如归的林红,机智沉着的江华等优秀共产党员;有在时代感召下觉醒前进的王晓燕、李槐英;有由动摇走向坚定的许宁;有堕落的白莉萍,自私自利的余永泽和革命叛徒戴愉。但写得最成功、最有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是主人公林道静。林道静是三十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小说着重描写了她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成长过程。林道静虽然出生于一个大地主家庭,但其生母是个被侮辱以至被摧残致死的佃农女儿,她是在异母虐待下长大的,形成了她乖僻、孤独、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人民的品质。但她所受的教育又使她有着小资产阶级的温情、软弱,不切实际的幻想、狂热。后来由于家庭的逼婚,她毅然从家出走,流落到北戴河,走上一条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道路。在她投海自杀时,由于得到余永泽的搭救,而被余永泽美丽动人的词句和“骑士兼诗人”的风度所吸引而和余永泽同居。后来她接触了卢嘉川等共产党员,使她和余永泽在政治思想感情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后终于摆脱了余永泽的羁绊,投身于革命斗争。在革命斗争中,由于党的教育,实际革命斗争的锻炼,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作为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林道静走的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从反抗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族的阶级的解放;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正是“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大多数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
在艺术上,小说的情节结构着眼于刻划主人公的成长,是以林道静的成长为线索,以学生运动为主要内容进行剪接的。但为了展示林道静的成长,作者在题材处理上,又适当地选取了学生运动以外的情节,这就使林道静这典型具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小说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揭示十分细致入微。作者善于选择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通过不同人物对其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展示人物的不同心理特征。如通过对老贫农魏三伯来到余永泽、林道静处求援这一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他们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作者在人物心理刻划上还善于将人物肖象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紧密融为一体,让读者通过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外貌的描写,更深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