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信息论美学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信息论美学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信息论美学

运用信息论的观点研究美学问题的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是一种横向型交叉学科,是信息论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广义信息论的体系, 即运用狭义 (一般)信息论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的处理、传递的理论) 的观点研究其他学科问题的理论体系。

一般信息论, 诞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末。美国科学家维纳所著《控制论》说: “信息, 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 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 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1948年,美国数学家申农发表《通讯的数学理论》, 研究在通讯、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传递的规律, 以提高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申农提出了通讯系统的模型、计算信息量的公式,创立了信息论。

信息论美学, 产生于五十年代。它的创始者是法国的莫尔斯。他于1958年出版的《信息论与审美感知》是代表作。 德国的本泽在德国倡导信息论美学。现在, 在欧洲和美洲, 有很多国家已建立了信息论美学研究中心。信息论美学,就是运用信息论方法以研究美学,把审美系统运动过程抽象为审美信息变换过程,考察审美信息流程, 以掌握对某个复杂的审美系统整体状态和性能的知识。它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复杂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必要的科学方法。

信息论美学“主要具有统计与普遍的特性”,主要在实验室计算机中心进行研究,它不讨论“美的本质”等抽象理论问题, 而主要是具体分析审美活动中审美信息的输出、传递和接收的系统关系。

信息论美学承继现代的科学主义美学。1915年, 雅各布森为首的俄国形式主义流派的观点是: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 认为分析形式, 就掌握了文艺。二十年代, 布拉格派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认为文学也是一种符号,有“能指”与“所指”两方面。分析哲学不研究艺术的本质,而只分析艺术作品具体结论。 四十年代, 美国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 认为艺术是表现情感的符号。信息论美学认为: 美是一种信息,艺术作品及其表现形式也是一种信息, 由发送者 (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传递通道(欣赏者的感受系统)传输给接收者(欣赏艺术品的读者、观众、听众)、激起审美反应, 作为对信息的反馈, 可以指导信息量的调节控制。

教学语言, 计算审美信息量, 描述信息的形式与结构, 分析信息的各级可分离因素, 建立符号的指令系统, 研究符号出现的概率, 组合的规律, 如何改进模型。

要认识某一事物的组成结构,就需要测出它的信息量。首先要把审美信息分解成一系列能在电脑指令系统中加以辨认、 计算的基本符号。例如, 乐谱中的音符, 文学中的字母、 词汇。然后, 要使审美信息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例如,信息的“新颖度”与“可理解度”达到最佳比例。一部作品对读者既不可能是全部陌生的, 也不可能是全已理解的。 全新的, 读者不能理解; 全已理解的, 信息量等于零,没有吸引力, 不能为读者所需要。两者怎样的比例才是最优化, 就要测算作品的信息量。

审美客体是多层次结构组成的, 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 能力也是多层次的。例如, 有的只感到音乐是一种物理音响, 有的感知其曲式结构, 有的感受其感情内容。有序排列的各级层次的信息量和接收量, 可以分离地测算, 然后研究客观和主体的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中的多层次关系。

信息论发展有三个阶段: “语法(技术)信息”阶段, 研究如何通过通讯技术传输信息的物量属性; “语义信息”阶段, 研究如何传输信息内容, 让接收者理解其语义; “价值信息” 阶段, 研究如何传输信息的实际效果。在第三阶段中, 莫尔斯第一个提出了“审美信息”这个概念, 例如同一乐谱、 基本语义信息不变, 由不同指挥家指挥演奏的交响乐,节奏、力度、 速度等处理不同, 审美感情不同, 叠加上去的审美信息不同, 艺术风格不同。又如同一剧本,不同的导演创造的舞台演出的风格不同, 同样的诗和台词, 不同的演员表演朗诵风格不同。译为别国文学, 原作品“语义信息”应保持不变, 但不同的翻译家叠加上去的“审美信息”则不同, 表现出不同翻译家的风格。 还有例如书法, 同样的字, 同样的笔法结构, 但不同人书写的神韵、 气势和风格不同, 即“语义信息”相同, “审美信息”不同。 这是信息的二重性。

一个人对多重信息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 他的注意力被某种信息所吸引, 同时就会减弱别的信息的接受。例如注意欣赏审美信息,就可能忽视认识语义信息。有所选择,必有所抛弃; 有所得,必有所失。借助于电子计算机, 则可以统计各种层次的多样信息的出现概率, 进行编码和研究。

艺术作品为使接受者理解, 必须含有一定的多余的信息量,即“在传递相同的独立性量严格需要之外多余的符号数”, “显示出接受者将各种完形(格式塔)投放到组成信息的符号集合上去的能力” (莫尔斯)。而同一种作品对于不同的接收者,它的多余的信息量是不同的, 因为不同的接收者的审美理解力是不同的。

信息论美学, 运用于分析艺术作品, 可通过电子计算机统计与描述在语言运用、题材处理等方面的特色, 然后作出判断。 运用于艺术创造, 可研究如何接收、加工、反馈生活的信息, 以艺术手段传输文艺信息, 控制、调节、指导创作, 适应人民不断变化的多样的审美要求; 也可用计算机对各种设计列出多种排列组合, 供人选择;还可运用激光音乐、 光效应艺术、活动艺术、传统国画等的创造。它研究如何以最优方式对社会上大量多数的人通讯, 十分有益于广告、招贴、装饰、 广播、 电视等等面向大众的通讯工具。

信息论美学的重要贡献在于:重视审美对象怎样发出信息, 能被审美主体接收, 把主客体联系起来研究美学问题; 把数学引入美学,把电子计算机运用于美学问题研究。 “它的有效性的限度, 就如统计理论, 特别是申农的信息理论一样。” (莫尔斯) 它能在一定的美学观点的指导下, 帮助人们准确地统计和分析一个具体审美对象的特性。但, 信息以其基本符号出现的概率为基础,“概率”对于很小的数目, 例如简单的短小的旋律, 只有少量的因素, 某种信息出现的次数很少, 几乎无法统计。 要将审美信息的有序水平加以分离, 也还有技术上的困难。 所以, 总的说来, 它可给美学以重要的帮助, 却不能代替对美学的传统的哲学研究方法。

信息论方法可以借助数学统计方法,说明某些美学概念,找出某种审美要素的平均信息量, 但我们不能把某一孤立要素的平均信息量看作审美价值的唯一标准, 例如不能以影剧的卖座率的统计数字判定影剧艺术的质量, 说明艺术的美学本质等。 它在文艺学和美学中适用的范围是有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