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文学沉思录》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文学沉思录》
本书为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的文艺理论论文集,其中收辑了他在1976—1982年所写的17篇文章。其中有对古代作家作品的研究, 如《龚自珍思想笔谈》、 《韩非论稿》;有读书札记,如《读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札记》、《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序》;有人物回忆,如《记熊十力先生》、 《记韦卓民先生》等等;而更多的则是作者在中国处于伟大转折时期对一些重要文艺问题的思考,如《文艺理论体系问题》、 《对文学与真实的思考》等,显示了作为一位理论家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文集中的理论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问题。在我国建国后的文艺理论体系构建中,存在着借用苏联模式的倾向,过分注重文艺与外部存在的关系,对文艺本身的规律、特点的研究却不够深入,既没有很好地吸取西方文论的精华,也没有把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精萃融进现代文艺理论中来。作者认为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框架,在科研上搞“综合研究法”。针对当时刚刚突破“四人帮”思想上的专制,作者着重谈了在文艺理论界几个突出的问题,不论对理论的深入研究,还是指导文艺审美实践,都很有意义。比如,针对实用主义的影响,强调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把理论联系实际简单化;针对社会上文艺欣赏中存在的问题,提倡文艺理论工作者也要象艾思奇早年写《大众哲学》一样,也写一部《大众文学》的启蒙书,以提高读者的鉴赏力,使《安娜·卡列尼娜》、 《红楼梦》这样的优秀作品不至于被曲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文学需要启蒙,同时对那些高级读物也不能象通俗读物一样看待,一样要求。为了使文艺得到健康的发展,书中谈到,必须注意党的文艺政策与文艺规律的一致性,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文艺的“二为”、 “双百”的方针。 “写作要有自由,这是艺术规律”,但自由不等于爱写什么就写什么, “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效果必须考虑,这是作家的责任。”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经得住考验的。为了说明问题,作者以黑格尔的《美学》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为例,详细地论述了这两部书在体系上的特点,希望人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倡导。②关于文学的真实性问题。这是文艺理论界既古老又争论不休的问题。作者从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作品的表现对象与文学的真实性,作家的思想与表现方式等不同侧面,全面地阐述了对文学真实性的理解。作者认为,文学的真实性与倾向性不能分开,在作家的思想与文学的真实性之间,思想是关键。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本质的内涵,“在文学创作上,用写本质去代替写真实,那结果往往是以牺牲本质所不能包括的现象本身所固有的大量成份作为代价的。”这样势必剥去文学机体的血肉,使之变成只剩筋骨的干瘪躯壳。 “茶素不是茶,酒精不是酒”,不能抛弃生活现象形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去谈文艺真实,要透过生活现象去显示本质,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从这个基点出发,作者在《对文学与真实的思考》一文中,还谈到了文艺批评不能作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判断,不能把历史上作家的阶级局限性视为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资产阶级在原始积累时期与人民的要求愿望是一致的, “在某种情况下作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阶级的制约,不受阶级观点的局限”。③关于对文学新形式的探索。面对新时期文学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形式,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支持突破、 创新,但反对脱离生活,反对生搬硬套。不注重人物形象,不注重生活意义,单纯求异求胜、追求形式,必将把文学引向死胡同。在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要继承,也要创新,对古代和西方的东西, 要辨认、识别、取舍、融化,目的是为现实服务。形式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自然地从灵魂里涌出的。不要丢掉现实主义的传统,要创造“站着的文学”。
此外,在这本书中,对人性、文学的风格、形象思维、认识中的知性问题等等都有简短的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