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意识流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意识流
意识流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以劈成碎片的零散的方式活动的,它也不是一种链条,更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很显然,这个“意识流”,指的是人的所谓“原始的感觉混沌”,亦即人的内省经验。这样的意识流是非理性的和无逻辑的。比如说,人的脑海中经常闪现出许多不期而至的念头。这些自动闪现的念头,彼此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而人的头脑对此完全是被动的,甚至于在完全清醒的时候也会象白日做梦一样产生各种幻觉和遐想,而使自己的意识在注意力的中心之外滑到非现实的事物上去了。
詹姆斯又认为,人的头脑中虽然满是混乱的意识,它的活动虽然也是非逻辑和无理性的,但是,人只要运用意志,集中注意力, 这样,意识的乱流就会受到“选择”,因为在詹姆斯看来, “意识始终是对于它的对象的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感兴趣;并且在思想进行的全部时间,都在欢迎这个, 拒绝那个”。这就是说,人还是可以进行有条理的合乎逻辑的思考的。詹姆斯还认为,人的头脑中既然存在着如上面所说的自发的、混乱的意识领域,所以人的过去的意识即“前意识”,也会自己显现出来,同当下的活动及意识形成交织状态,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的时间感。
后来,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有关非理性的无意识的观点,提出一整套精神分析的理论,促进了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意识流成了西方文学主潮之一。作为文学方法的意识流,
其要义在于多层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意识流文学主张,在解释人物的意识活动时,突出意识和无意识的交织,同时注重人物的外活动和内心活动的相互关系,强调人和外界以及自我的相互矛盾,主张“作家退出小说”,即要求作品中的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思想意识,而不依赖作者从旁描述。所以,意识流文学非常注重“内心独白”。
如果把意识流作为手法或技巧来看待,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比如,意识流文学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在处理时间、空间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这是值得借鉴、 吸收的。 但是,意识流又不仅仅是手法或技巧,在许多现代西方作家那里,它成了观察世界、理解人的本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把创作中的作家的主观感受,看成生活反映的全部或中心,强调以人的意识的流动状态代替客观生活,把人的所谓原始冲动、性意识当作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在这方面,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她说: “生命犹如日、月的晕圈,放出的光辉却是半透明的天幕,包围着我们,与意识相终始。小说家的任务,就是表达这个不可知的、没有边际的精神时,无论它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和复杂性,也应尽可能避免和异己的外在事物相混合”。这样看来,在这一派作家的文艺观点中,所谓意识流已经成为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