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本的写作《影视剧本的特征》文学写作
影视剧本的特征
一、戏剧、小说与影视剧的异同
影视艺术与文学最为接近的莫过于小说和戏剧,它们充分汲取小说、戏剧的文学养分,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品格。然而,在影视与文学之间既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本质上的不同。从常规形态上来看,它们都是叙事的艺术,有情节,有冲突,通过人物的戏剧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但影视与文学在表现形式上又各不相同,影视以镜头作为基本语言,小说以文字作为主要载体,戏剧的核心是观演关系,因而在叙述故事的手段与方法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小说相比,影视与戏剧艺术不具有其描写人物内心冲突的优势,但也具有明显的直观形象的特点;与戏剧艺术相比,影视艺术缺乏观演关系的直接互动,但却获取了更为广阔的时空优势,可以将虚拟与现实、过去与现在进行随意的组接,呈现更为波澜壮阔的大场面,还原更为逼真的故事场景。
(一)戏剧与影视剧的异同
戏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从中西戏剧发展历程来看,戏剧归根到底是一种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艺术,观演关系为最核心的要素。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可以直接获得观众的回馈,观众可以与演员进行近距离的交流。特别是时至当代,戏剧家们对这一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波兰最着名的戏剧实践家与戏剧理论家格洛托夫斯基对戏剧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验和研究,他说“电影和电视不能从戏剧那里抢走的,只有一个元素:接近活生生的人”,他强调了戏剧最核心的元素便是观众与演员的面对面关系,强调戏剧的剧场要素。尽管戏剧艺术具有更加鲜活的优势,但是与影视艺术相比,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最突出的局限是时空处理上的局限,舞台的场地限制使戏剧轻难正面反映悠长的历史变迁,较难展现宏大背景与生存环境,也限制了时间与空间的自由转换。这种限制促使戏剧十分注重演员的表演与对话艺术,通过鲜活的表演和精彩的对白展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物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进而以小见大地反映人与社会的冲突,完成主题上的提升。
由于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的本质不同,戏剧的表演、对话与影视的表演、对话也呈现较大的不同。影视艺术由于镜头语言表现的灵活性,使其在时空表达与转换上具有较大的自由性,往往追求在再现生活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演员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要求,根据生活体验尽可能将自己与角色合二为一,强调真实自然的表演,台词更生活化。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其假定性特征得到了戏剧家与观众的认可,戏剧表演还可以追求夸张的、写意化的表演,达到舞台的陌生化效果。而台词也呈现出与生活化语言的较大差异,呈现出超越现实的诗意的美感。下面是孟京辉《恋爱的犀牛》的剧本片段:
舞台上,女孩明明被蒙着眼睛绑在椅子上。马路坐在她旁边。
马路: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高楼和街道也变幻了通常的形状,像在电影里……你就站在楼梯的拐角,带着某种清香的味道,有点湿乎乎的,奇怪的气息,擦身而过的时候,才知道你在哭。事情就在那时候发生了。我怎样才能让你明白我如何爱你?我默默忍受,饮泣而眠?我高声喊叫,声嘶力竭?我对着镜子痛骂自己?我冲进你的办公室把你推倒在地?我上大学,我读博士,当一个作家?我为你自暴自弃,从此被人怜悯?我走入精神病院,我爱你爱崩溃了?爱疯了?还是我在你窗下自杀?明明,告诉我该怎么办?你是聪明的,灵巧的,伶牙俐齿的,愚不可及的,我心爱的,我的明明……
诗化的台词,陶醉了无数善感的观众,也符合“戏剧是诗”的基本命题。由于戏剧具有假定性的特征,观众坐在剧场是作好了“看戏”的准备的,这与影视艺术的台词要求有较大的不同,不强调语言的生活化与口语化,相反还可以使用诗化的富韵律感的台词。
(二)小说与影视剧的异同
小说是以文字作为载体的文学体裁,是语言的艺术。在小说中,文字在时空的自由转换方面具有优势,它们能轻易跨越任何年代,任何地点。同时,作家在创作中具有较大的自由,可以采用叙述、描写等表达手段,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自由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及人与社会的冲突。特别是表达人物内心的冲突,小说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媲美的优势,作家可以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描写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情感波澜,包括最私密、最阴暗的想法。作家甚至能够扮演无所不知的角色,使用叙事与议论的语言暗示或间接评价人物。譬如小说《红与黑》中这段文字:
这样,一连串小小的谈判就构成了朱利安这一时期的生活,而这些谈判的成功,对朱利安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德·雷纳尔夫人已经十分清楚表现出来的对他的偏爱。
他过去那种精神状态,现在在德·雷纳尔市长先生家里,又重新出现了。在这里,如同以前在父亲的锯木厂一样,他极端鄙视那些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而他也为他们所憎恨。他每天可以从专区区长瓦勒诺先生以及家里其他朋友们的高谈阔论中,看到他们的议论和实际发生的情况时多么不符。如果一件事,在他看来,值得赞扬,正好也就是这件事引起了他周围的人的斥责。他常常在心里作出这样的回答:“他们如果不是怪物,便是傻瓜!”有趣而又使人骄傲的,是他压根儿不理解他们说的是什么。
前面一段文字是作家用全知全能的角色评判朱利安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第二段文字是直接叙述朱利安的心理活动。读者通过文字的细腻描写较为深刻地进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影视剧本不能直接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性格,而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手段,因此,一个能够成熟驾驭文字的小说家未必能够写出符合影视拍摄需要的影视剧本。
二、影视剧本的艺术特征
影视艺术作为一门叙事艺术,离不开人物、事件、环境等构成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并不是仅仅靠一段文字、一个镜头、一个场面构成的,而是由较多不同时空的镜头、场面、声音等元素构成。影视艺术时空的综合性正是通过蒙太奇来完成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直观的视觉性。比如影片《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在其结尾处,天空、高粱、“我爷爷”、“我父亲”在日食的背景之下,置身于血一样的火红海洋中,这样的画面处理,体现出一种壮烈与崇高感,这是文学、戏剧难以表现出来的。
影视剧本是影视与文学的联姻,具有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双重特性,作者在创作影视文学作品时,必须考虑到影视艺术的特点,用“影视思维”去创作剧本。综合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特点,可将影视剧本的艺术特性概括如下:
(一)影像符号的可视性
如果说小说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文字,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节奏和旋律,绘画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线条和色彩,那么,影视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就是一个个镜头。影视艺术就是由这一个个独立的镜头构成,最终形成整部影视作品。因而,影视形象对影视作品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苏联着名导演普多夫金曾经说过:“编剧必须记住这一事实,即他所写的每一句话都要以某种可见的视觉造型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因此重要的不是所写的字句本身,而是他写的这些字句能在外形上表现出来,成为造型的对象。”试想,一部影视作品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演讲或对话的画面,将会是多么枯燥。画面影像往往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导演对现实物象的简单纪录,而是通过这种再现表达对世界、人生等的潜在感悟。比如电影《黄土地》中不断变换的黄土地造型不断出现在画面中,一部分画面让绵延不绝的黄土地占据着整个画框,人在其中显得极其渺小,这样的画面既有苍凉浑厚之美,又给人无限压抑之感,不禁感叹人的力量在大自然或社会环境中的微不足道。黄土地的影像被赋予了人格化的魅力。
影视文学必须运用这种可视化的影像思维去写作,运用构成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等元素细腻再现在剧本中,更好地让文字具有视觉造型作用,为剧本拍摄提供更优秀的蓝本。
(二)蒙太奇思维特点
影视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一部影视作品在完成了镜头的拍摄后,再将一个个的镜头用蒙太奇手法组接起来。影视艺术是按照蒙太奇思维来组织叙事的。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为建筑学术语,指装配、组合,后来影视艺术借用这一术语表示镜头的剪辑与组合。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剪辑与组合能够带来“1+1>2”的特殊艺术效果。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创始人库里肖夫就提出了着名的“库里肖夫”效应,他做了一个实验,把俄国着名演员莫兹尤辛一张毫无表情的脸的镜头,分别与一盆菜汤、一口棺材、一个小女孩的镜头并列在一起,并将剪辑的镜头公开放映给毫不知情的观众观看,观众对男演员的表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当男演员与一盘菜汤的镜头结合在一起时,观众认为他脸上呈现出饥饿的表情;当他与一口棺材的镜头结合在一起时,观众认为他脸上充满了悲伤与痛苦;当他与一个小女孩的镜头结合在一起时,观众认为他脸上充满了温馨与和蔼的气息。根据这一试验可以得出,通过镜头与镜头的重新组接与排列,可以创造出新的意义。由此可见,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结构方法,影视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也必然采用蒙太奇思维去创作,影视文本也就必然具备了跳跃性的特征。剧作者用文字将一幅幅独立的画面组接起来,加快了叙事的节奏,避免了拖沓与繁冗,留给读者进而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最终形成极富吸引力的视觉盛宴。
(三)模拟现实的逼真性
影视艺术能够俘获观众的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模拟现实、再现现实,创造出其他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逼真感。观众能够在影视作品中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感受主人公的真实处境,并与之一同欢乐或痛苦。即使是科幻片,看起来已经脱离现实的环境,依然适用于这点。不管科幻片创造了多么离奇的环境,其实都是在现有事物基础上的延伸,人物的情感依然符合人类情感的普遍规律,只有这样,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当然,影视画面并不只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这种逼真是一种“虚构的真实”,人物生活的情景以及人物或其他生物角色本身都可以是虚构的,但这些虚构的内容一定是人类生活真实的折射,具有人类普遍的情感,表达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生存焦虑、困惑等。
对写作者而言,必须尽量使创作的人物、场景等尽可能接近生活的真实,不要以戏耍观众的心态编造一些完全脱离现实的文字来蒙蔽观众。写作者必须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人物来创作,只有这样,笔下的人物才会按照生活的逻辑去生存和发展,赢得观众的共鸣。
(四)营造动态的画面感
影视剧本的特性还表现在它应该具备强烈的运动性和画面感。影视造型是必要的,然而实践证明,单纯的静止画面在展现人物关系、推进故事发展等方面必然受限,因而,必须让画面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使读者在阅读剧本时,能够联想出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的画面,“听到”这些画面中的声音。影视作品是由一个个镜头构成的,而镜头的内容本身便是一个个活动的画面,这个运动的画面由被拍摄者的运动及摄像机的运动共同构成。被拍摄者的举止言行便在充满动态的过程中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对表现人物形象与推动人物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摄像机通过景别的不同、运动镜头的运用等方式描写人物、环境,叙述故事,创造影片的节奏、风格等,形成独特的审美创造。
除了镜头内部的运动之外,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接也能形成剪辑的运动。影视剧本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运动性特点,讲究动态地叙事,使影视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给予读者以特殊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