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形象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形象始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是俄国贵族青年中的一种典型。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是俄国的贵族革命时期。列宁指出,贵族革命时期的一个致命弱点是脱离人民,这是俄国贵族革命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当时俄国贵族青年一代的共同弱点。当时的贵族青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挺身出来革命的十二月党人;另一种是反对革命,沉溺于腐朽生活的反动青年;第三种就是“多余人”这种类型。这种人不象十二月党人那样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采取革命的行动,但又意识到贵族生活的空虚,不甘心沉沦到底。他们从西欧启蒙主义著作里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看不起那些醉生梦死的贵族青年,自己很想有所作为,但又振作不起来。长期寄生生活的腐蚀使他们无力从事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他们苦闷、徬徨、忧郁、痛苦,有一点愤世疾俗,但又不能自拔,一辈子抑郁寡欢,默默无闻。他们性格的这一矛盾,恰好反映了他们那个时代生活自身的矛盾。想干一番事业,又不能丢掉他们的贵族偏见,不能克服利己主义,因此也就不能靠拢人民,不能成为叛逆者,只能做一个既不肯跟贵族同流合污,也不能够投向人民,一事无成的“多余人”。因此可以说,“多余人”是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多余人”形象首先出现于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接着在俄国多余人画廊上一个接一个出现了具有基本一致的性格,但又各具自己时代特征的多余人形象,较为著名的有奥涅金、毕乔林、别里托夫、罗亭和奥勃洛摩夫等。六十年代以后,这个多余人形象由那些平民出身的具有实践能力、接近人民、品格高尚、为真理而舍生忘死的革命家“新人”形象来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