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一种肤浅的、庸俗的形式,19世纪中叶流行于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福格特、毕希纳,荷兰的摩莱肖特。
1848年革命后,德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了。但是,封建贵族仍然是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德国统一的历史任务也没有完成。在马克思主义早已产生、德国工人阶级已经以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既有同封建贵族进行斗争的要求,又惧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在哲学方面,由于“唯心主义当时已智穷才竭,并且在1848年革命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恩格斯语),于是,资产阶级便企图借助庸俗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和社会政治观点,既反对容克地主反动阶层的宗教唯心主义,又反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
庸俗唯物主义者的思想来源于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但这些“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小贩们”的理论,却已是旧唯物主义江河日下的一种表现(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6页)。他们都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医生,在哲学方面实际上一知半解、略识门径。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存在着大量的概念不清、相互矛盾和折衷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围绕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通常他们称之为大脑和灵魂的关系问题。它否认有世界造物主的存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主张最粗浅的感觉论,反对“天赋观念”。但是,他们完全忽视辩证法和意识的积极作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确切的物质概念。他们有时含糊的认为,力和物质是同一种本质的两种表现形态,大脑是“思维的中心和思维器官”;时而又说,物质和精神的本质是相同的,甚至认为没有任何非物质的“灵魂”(毕希纳),思维“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思想和大脑的关系,差不多同胆汁对肝脏的关系一样”(福格特),头脑聪明“是受以食物为转移的血液的优越性制约的”(摩莱肖特)。这就抹煞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从而取消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列宁在评价庸俗唯物主义者时写道:“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并没有去关心叫卖者在几十种出版物中所叫卖的那些唯物主义的初步真理,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让这些初步真理庸俗化、过于简单化,不使思想僵化……”,毕希特之流即使同费尔巴哈比较起来,也不过“都是一些侏儒和可怜的庸才”(《列宁选集》第2卷第248、336页)。在社会政治理论方面,庸俗唯物主义者用生物学规律解释社会现象,蔑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仇恨革命暴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社会的道路,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严厉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