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费尔巴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费尔巴哈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费尔巴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 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他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影响,转变到唯物主义立场,建立了一整套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费尔巴哈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费尔巴哈没有系统的、完整的美学著作,他的美学和艺术观点散见于他的哲学著作中。他的美学观点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认为美是在人类主体之外客观存在着的。他的唯物主义哲学对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有重大的影响。

美在心,还是美在物?美学史上唯心主义美学家都肯定前者,唯物主义美学家都主张后者。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基础上,坚持了美在客观事物之中的唯物主义美学路线。他说:美“以个体性为前提”,美“存在于……美的个体之中”,美“是个体的属性,绝不是什么自为的本质,而乃是个体性的表征或规定。”这里的个体,就是指个别事物,美是以个别事物为基础和源泉的,因而是客观的,显然,这是针对唯心主义以概念为前提而言的。美“是个体的属性”特征,又指出了事物之所以为美的事物,其原因当然只在他自身之中,它是因为它自身才美的,显然,这与唯心主义从心灵或上帝那里寻找美的根源的观点是直接对立的。对此,费尔巴哈批判了神学美学的错误和荒唐,揭露了它的秘密:是把“我们所感到的美的东西,臆测、表象、思想成为属神的本质……”,“彼世……是美化了的今世”,而这种美化是以今世的美为基础的,既然上帝的美、彼世的美以今世的美为基础,它不过是今世的幻想的歪曲的反映,那么,现实世界的美的存在就是勿庸置疑的了。

费尔巴哈就此还没有止步,他认为美“在个体性之中”,这种个体性中的美并不是自在自为的,而是可以被人感知的,人有审美的感觉,审美的理智,才能感觉到外面的美, “如果我的灵魂的审美力是坏的,我怎么感觉到一幅美的图画是美的呢?我自己虽然不是画家,没有亲手产生出美的力量,我却有审美的感觉”。这里,费尔巴哈坚持了唯物主义感觉的原则,主张美是可知的,不是神秘的和不可言说的。

费尔巴哈还从他的人本学说出发,结合人的本质来谈美的本质,这里,他从唯物主义转向了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哲学以人为出发点,但是他所说的人,只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的人,因而是脱离了社会关系、物质生活条件的抽象的人。他的这种人本主义或者说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必然在他对于美的理解和阐述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以人的美为例,他认为,人有“精神方面的善美”和“形体方面的善美”,而且形体美还是人对自身的美的认识的基础,他说: “人在照镜子时,满意于自己的形态,这种满意,是他形态的完满之必然的、不由自主的后果”。可见,他对人的美的分析始终局限在自然性方面,没有看到人的美的社会历史发展方面。因为,既使是纯粹的形体美,也是历史的产物,只有结合人的历史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地阐述它。这是他美学思想的局限性。

费尔巴哈在对待艺术和艺术家问题上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总的看法是认为,艺术家以美感为前提;艺术与最平常的生活需要有密切联系;艺术的至高对象是人;艺术作品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发展和创造的某些规律,因而是可取的。

费尔巴哈不愧是一位唯物主义的美学家,象他的哲学一样,他的美学伸张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批判了思辩和神学唯心主义,在美学历史上树立了一面旗帜。但是他的哲学上的唯心史观,也给他的美论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而他的美学观是瑕瑜互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