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哥特式艺术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艺术是十二世纪首先在法国开始,十三、四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一种以新型建筑结构为主的艺术,它包括雕刻、绘画、工艺美术。
哥特式这一名词是十六世纪的意大利人提出后得到承认的。哥特式艺术以基督教堂建筑最为典型。这种建筑一反罗马式建筑穹隆式屋顶、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样式,广泛地运用垂直结构和尖形拱门,充分体现了基督教盛行时代的宗教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它是那个时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现存知名的哥特式建筑物、在欧洲不下二百多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利姆斯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窝牧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英国的沙里斯堡大教堂、西班牙的巴尔哥教堂。都是举世闻名的宗教建筑物,它们最典型地表现了哥特式艺术风格特点。哥特式艺术主要中心都集中在大教堂里,围绕着宗教宣传的需要,建筑与雕塑、壁画、装饰图案都综合为一体。雕塑在室内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门楣、经台、壁龛、檐口、柱头等处都有浮雕或圆雕。例如法国的利姆斯大教堂内有塑像2300个,其艺术特色,着重刻划人物的表情,表现精神境界不合乎自然地延伸比例,有些形象怪异夸张。在题材上,多数取材于旧约和新约的故事,也有世俗人间的简单生活场景。虽然它仍不能摆脱中世纪冷酷、严峻的禁欲主义,但它比之于罗马式艺术有很大进步,显得更有生气了。哥特式绘画艺术都是由贵族或主教订货而画的,在新的邸宅,新的教堂内,大部分是有关基督教的画,在教堂内非常考究的玻璃窗上,使用红色、蓝色和黑色的轮廓线表现有关基督的一生,圣母玛利亚的事迹、圣经中的场面等。
哥特式艺术在欧洲艺术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它丰富了各国的艺术,包括文艺复兴时期及其以后的艺术家都从哥特式艺术中汲取了十分有益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