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欧阳修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欧阳修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等,江西庐陵人。天圣八年进士,曾官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他是北宋中叶著名的诗人、词人、散文作家和文坛领袖,也是北宋中叶重要的政治人物。由于其出身较低微,又正值社会矛盾日趋严重之间,因而思想开阔、关心国事、同情人民。他竭力推行诗文革新,奖掖新人,对北宋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一卷,《新五代史》七十五卷。

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强调道和文的关系,同时也不忽视文的作用。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内容充实,自然发为光辉,若仅仅注重形式,则必然“愈勤而愈不至。”因此,文人“修身治人为集”,像古人那样“其充于中者足,收乎外者以广大。”他反对借口“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的为形式而形式的观点,认为三代秦汉以来虽文人著书不可胜数,却都散亡磨灭,正是因为不重内容。他基于此而进一步批判了当今华丽浮艳的时文。那么什么是欧阳修所提倡的“道”或内容呢?看来他还不能完全超越传统的儒学道统,但也赋予“道”以一种新的意义,即现实中的“百事”,把文学努力深入到现实生活实践。他要求“履之以身,施之以事”,反对徒发空言,脱离事实,反对舍今求古、舍近取远。他的“道”一方面区别于正统儒家的书本原则,另一方面也区别于宋明理学家所宣扬的心性之道,揭示了文学和现实生活的原则关系。

但他决不认为有了“道”或内容就有了文学,象道学家们所说的“有道者必有言”。在宋代文论家中他是较能客观看待文学规律的,他以颜渊为例,说明德行之士不一定就能表现于文章,只有“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

欧阳修提倡文风的平易自然,反对学奇趋险,并认为这种“平淡典要”文风的实现,是要经过一番曲折和斗争的,这和王禹偁、梅尧臣的主张是一致的。欧阳修也提倡诗穷而后工的观点,认为文人往往想把自己的意图实施于社会,而又不得其志,从而内怀郁结,发之于文;这又是韩愈“不平则鸣”理论的延续。

对于写作传记文学类的碑志文,欧阳修也提出了可贵的主张:第一,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人物,不虚美不隐恶;第二,处理题材时,主张记大节,尚简略而不繁缛;第三,是行文措词上要言简意深。这样来看待碑志文的写作,是顾及了传记文学既是历史又是文学的特点,而“事信”与“言文”并存,也开了后来古文家“义法论”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