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马利丹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马利丹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马利丹

雅克·马利丹(Jacq-ues Maritain,1882—1973) 法国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代表。 在巴黎大学神学院学过神学, 热心于现代哲学研究,深受柏格森反理性的直觉主义影响。他力图把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应用于现代生活,以建立新托马斯主义。从二十年代中期开始,他先后在法国天主教学术机构、加拿大多伦多中世纪研究学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讲授哲学,还曾担任法国驻罗马梵蒂岡教廷大使。为推动新托马斯主义的传播,1958年在圣玛利亚大学建立雅克·马利丹中心。

马利丹鼓吹天主、上帝创造万物,是最高的存在,而认识上帝必须通过神秘的直觉。主张在人类社会中以上帝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代替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才能使世俗秩序神圣化。他希望罗马教廷能够通过控制世界各地天主教会,进而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马利丹有著作五十多种,涉及艺术的有《艺术与经院哲学》、《艺术和诗中的创造性直觉》等。马利丹的直觉论艺术观比较集中地表现在《艺术和诗中的创造性直觉》一书中。他把诗溯源于上帝或“精神的无意识”。认为在智性所具有的精神无意识中,在灵魂的各个力量的唯一的根源里,存在着先于概念或非概念的东西。这东西就是上帝的创造性及其在事物中的反映。上帝具有创造性的“观念”,这“观念”既然是创造性的,它就不从万物接受任何影响,因为万物后于这观念而存在。上帝永远自由地进行着形成万物的创作。诗也与此十分类似,诗也从事于精神的自由创造。但诗人的创造性能力只能可怜地依靠外在世界即上帝。诗既然是精神的自由创造,那么诗人的主观性就显得异常重要了。但什么是诗人的主观性呢?马利丹认为,诗人的主观性是没有加以概念化的可能的,是一个不可知的深渊,诗人对它只能作暖昧的把握。假如诗人对现实种种事物有多于哲学所梦想到的知觉,那“这并非由于他通过平常所谓的认识而认识这一切,而是因为他激情所含的那暖昧的深处,接受了这一切。”

马利丹的诗人的直觉性还有一层意思是:诗没有对象、没有目的。认为对诗来说,并不存在着起命令或统治作用的东西,在诗中只有一种渴求,那就是表现出诗的直觉的认识,而在这认识中,诗人的主观性和世界的诸实在都表现为一次隐约的觉醒。这就是以“精神的无意识”作根源的诗的直觉。诗既然是上帝的启示,就只能在无意识中完成,而不可能学习、训练和改造,直觉只要求顺从。

马利丹认为诗和美具有同等性和同一性,美也是无目的、无对象的,是“精神无意识”的创造。美虽不规定诗,诗也不属于美,然而对诗来说,美是一个必要的关联物,诗不能离开美而存在。诗之所以不能缺少美,并非由于诗以美为对象而从属于美,而是因为诗爱美、美爱诗。马利丹认为诗和艺术则有重要区别。诗的直觉一经进入实践活动的领域,它也就进入艺术的领域。在艺术中精神的自由创造是不自由的,它被束缚在作品的制作上,这作品乃是某一特殊种类和范畴所限定了的一个对象,因此是有对象和有目的的。特别是实用艺术,诗的直觉不是实用艺术中创造性的决定中心,它们受对象、目的的驱使,不要求人的意识符合于事物,而只要求事物符合于人的意识。由于诗的直觉超越了艺术的一般品性,所以诗高于艺术,艺术低于诗。十分明显,在诗和艺术的这种比较中,马利丹所集中维护的是他的宗教直觉主义艺术观中最核心的命题“精神的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