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积淀说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积淀说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积淀说

积淀,按字面的解释含有积累沉淀的意思。就这种意义来说,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可以溯源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在研究深层心理时曾把无意识看作被压抑的欲望,涉及到意识如何转化为无意识的问题。后来他在研究人格心理时又讲到自我如何转化为本我(无意识)的问题。按弗洛伊德的看法,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本我之间本隔着一条鸿沟,这样就难以解决意识、自我经验的遗传问题,于是便设想意识经过无意识、自我经过本我也是可以遗传的。他认为自我是外部世界的代表,任何外部条件的变化都不能被本我经验过或经受过,而且不可能说在自我中有直接的继承;可是他又认为,不能把自我和本我的区别看得太严格,也不能忘记自我是由本我特殊分化出来的部分,因而他说:“自我的经验起先好象不会遗传;但是,当它们在下一代许多个人身上被经常地、有力地重复,可以这样说, 自我的经验就把自己改变为本我的经验,这个经验的印象经由遗传保存下来。这样在本我中,那些能被继承的经验就聚藏了无数自我的残余。”自我经验经过“经常地、有力地重复”而在本我中的“聚藏”,就是积淀的意思。

不过弗洛伊德只着眼于个体心理,后来他的学生荣格进一步引进社会学的观点,以集体无意识原型来取代个体无意识和本我的概念。他认为,集体无意识原型是比个体无意识、本我更深层更原始的心理, “集体无意识是从人的祖先的往事遗传下来的潜在记忆痕迹的仓库,所谓往事,它不仅包括作为单独物种的人的种族的历史,而且也包括前人类或动物的祖先在内。集体无意识是人的演化发展的精神剩余物,它是经过世世代代的反复经验的结果的积累起来的剩余物”。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都强调个体和集体无意识是有意识的自我或种族经验的“聚藏”、 “积累”,包含着意识的无意识、自我的本我、种族历史的集体无意识转化的某种合理的意见,但是他们离开个体或族类的社会实践,因而并没有找到的这种“聚藏”、 “积累”的真正基础。

中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引进精神分析学这一合理思想,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改造,并以“积淀”一词加以表述。已不复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而是具有深刻哲学含义的概念。它表明,意识经验可以转化为无意识的东西,观念、语言、行为模式在长期历史演化过程中也可以转为心理的积淀物,而所有这些转化其原始基础只能是物质生产实践。原始积淀是其他形式积淀的基础。

积淀,现在已成为美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常用的概念。 在美学中,积淀标志着人类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个积极成果,已成为解释美和审美的一种观点。

按积淀说来解释,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目的内容积淀在自然形式中,自然的形式成为自由的形式,是为美;美就是内容向形式积淀的成果。与此对应,心理的理性功能积淀在感性之中,感性直观成为自由的感受,是为审美;可以说,审美乃是美在主观心理上的反映,是理性向感性积淀的一个积极成果。

积淀可分为先后有序的、相互影响的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原始的积淀,即通过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积淀。原始积淀是美和审美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是其他积淀形式的根源。第二种,是艺术的积淀。审美先于艺术,但是艺术一经产生和发展又影响审美和美的发展和演变。一方面,艺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的发展,而有较高发展程度的形式美的出现;又一方面,艺术塑造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和丰富审美能力,形成把握形式美的能力。第三种,是生活的积淀。这里的生活是指与现实的物质生活直接相联的精神生活,即社会氛围。它是一种交织着社会心理、观念、欲望、意向、情感、思考乃至行动的主体结构、网络,渗透在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化入艺术作品,便成为艺术的审美情调、意味。这三种积淀形式的辩证关系是: “原始积淀是基础,艺术积淀是形式,生活积淀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