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原文与评析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1]
走为上
【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吴子·应变篇》
【译文】
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以退为进临机破敌。这样,同正常的兵法并不违背。
【评析】
本计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保存实力,以利再战的一种明智的谋略。因为此时主动撤退,暂时避开敌人,可以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对我最为有利。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计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檀公指南朝名将檀道济,相传有《檀公三十六计》,但未见刊本。此外,中国古代其他兵法也有论述。《淮南子·兵略训》:“实则斗,虚则走。”实是指力量强大,虚是指寡不敌众。也是强调在无把握取胜时,要使用一个“走”字。中国另一部兵书《兵法圆机·利》也有:“避而有所全,则避也。”避,指主动回避,撤退;全,是保全。意思是说,撤退能保全力量,就应该撤退。《吴子·料敌》也说:“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由此可见,“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指在我不敌敌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主动撤退。所谓上计,不是说,“走”在三十六计中是上计,而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有几种选择:一是求和;二是投降;三是死拼;四是撤退。四种选择中,前三种是完全没有出路的,是彻底的失败。只有第四种,撤退,可以保存实力,以图卷土重来,这是最好的抉择。因此说,“走”为上。
当敌军占有绝对优势,而我方毫无战胜可能时,出路只有投降、媾和、死搏或退却四条路。投降是彻底失败,媾和也是一半失败,死搏无异于送死,退却和失败不一样,而是转败为胜的关键。
“走”是最低的姿势,却是最高的战法。不过“逃走”至少有些对战胜绝望的感觉,而且对以往的努力也都白费了,这是谁也不喜欢的。然而不顾大局,坚持不退,只注意小局,沉溺于玩弄小技的话,与其说是浪费,倒不如说是可笑。一般来说,走是最后之计,却也是最高之策。细看三十六计之中的“走”,它确实具有实用性。也却是令人有“与其卖弄小聪明,倒不如退为佳”的感觉。此计有如下含义:
一、以退为进。如果敌人具有绝对优势,我方强攻无力而又固守不能,最好的办法是有计划地组织撤退,以便积蓄力量,寻机东山再起。今日的退却,是为了明日更快地前进。这就是“退一步,进二步”的道理。
二、知难而退。客观上办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人为强求,否则盲目蛮干,会贻害无穷。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一种明智的抉择,可以避免时间上的浪费和力量上的损失。
三、急流勇退。指人在得志时,为保持名节或避免祸端及时隐退。事情发展到顶点,便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古训有“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说法。文种不听劝告,贪恋禄位,最后被勾践所害。石守信反应敏捷,请求宋太祖释去兵权,得以终老。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不可不察。
无论哪一种战斗,不管是文还是武,谁都没有“常胜”的把握。在战斗过程中的小胜小败、若隐若晦状态和瞬息万变之势,不机警不能应对,不变通无以达权,盖所争取的并非暂时得失,而是最后的胜利。最后的胜利属于坚持到底的人。所以,“不走”并非英雄,“走”也并非懦夫。
古今中外“走”的办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全自己。有的人因出走而得势,有的人却因出走而罹难,可见“走”这中间的学问是相当大的。
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也是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三十六计之中最好的一个计策了。
人生智谋例说
鸿门宴剑拔弩张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听说沛公刘邦攻取咸阳后欲在关中称王,十分恼怒。在谋臣范增的建议下,项羽在鸿门设下酒宴,准备在席间寻机刺杀刘邦。
刘邦深知赴鸿门宴凶多吉少,但项羽兵强势壮,如果不去便会有须臾之祸。于是,刘邦带着谋士张良、武将樊哙以及卫士来到鸿门。入席后,刘邦对项羽说:“我和将军并力攻秦,将军转战在黄河北,我作战于黄河南,但自己没料到先攻进函谷关,打败秦军。现有坏人散布流言,使将军与我发生了误会。望将军三思而后行啊!”这番话说得项羽心软了。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找来项庄舞剑,想伺机刺杀刘邦。张良的好友项伯看出范增的用心,于是也拔剑起舞,不时用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难以下手。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良授意武将樊哙入帐,樊哙仗剑持盾闯进账中,目视项羽,怒发冲冠。项羽赐他一碗酒和一条猪腿,樊哙狼吞虎咽地喝酒吃肉,然后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赤胆忠心,指责项羽听信流言蜚语。项羽一时无言以对。
刘邦借口上厕所,与张良、樊哙一同出帐。樊哙护送刘邦抄小路即刻脱身。张良估计二人已走远,才回帐向项羽辞谢道:“沛公不胜酒量,不能亲自向大王辞行,特地让我带来白璧一双、玉斗一双奉献给大王和范将军。”项羽问:“刘邦现在何处?”张良答道:“他听说大王要责备他,心中恐惧,现已返回灞上了”。
范增听说刘邦偷偷跑了,气急败坏地砸碎玉斗,恼恨地说:“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今后都要当他的俘虏了!”
在鸿门宴上,刘邦见项羽犹豫不决,以上厕所为名。借机脱身,确属明智之举。假如他不及时脱身,很可能被杀掉,那样的话,历史肯定要重写了。
姜维走为上计巧避祸
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殊死战斗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的话,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忡忡,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乘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爬得很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好人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郤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郤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郤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预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号。
姜维愤愤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郤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沓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去实行。”姜维大喜,道谢说:“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一场灾祸终于得免。
刘备借口巧脱身
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打败,在不得已情况下率众投靠曹操。曹操表奏汉献帝,封刘备为左将军,让他留在许都。刘备表面上得了官职,实际上无权无势,时时处处受曹操的控制。
刘备深为自己壮志难酬而苦恼,恨不能生双翅飞出许都。为迷惑曹操,刘备故意学圃种菜。曹操觉得刘备胸无大志,渐渐地对他失去戒心。
一天,刘备与曹操闲坐,军兵报告说袁术欲弃淮南而投河北。刘备听罢暗想:曹操欲灭袁术已经很久,我何不以此为借口逃离许都呢?于是,刘备对曹操说:“袁术北上必然经过徐州。我打算率一彪军马在半路截击他,致袁术于死地。”曹操犹豫了一下,然后说:“明日奏请天子后再起兵吧!”
次日,刘备恐曹操中途变卦,亲自奏请献帝,要求率兵去讨伐袁术。献帝应允后,曹操令刘备总督五万兵马出征。
刘备回府后连夜收拾鞍马,挂上将军印,催促关羽、张飞立即起程。关、张二人问其故,刘备答道:“吾在许都乃笼中之鸟,网中之鱼。这次出征,乃鱼入大海,鸟上青霄,再也不受笼网的羁绊了。”关、张听罢,如梦初醒,随刘备率兵马疾行而去。
刘备刚出许都,谋士郭嘉就得到消息。他向曹操进言:“丞相为何遣刘备去讨袁术?刘备一去可就不复返了。此乃放龙入海,纵虎归山啊!”曹操遂起后悔之心,急令许褚率500精兵截回刘备。
刘备在出师前为防止曹操变卦,不仅得到曹操的将令,而且在献帝那里得到钧旨。此刻许褚来拦截,刘备三言两语便把许褚说得无言以对。许褚无奈,只得率众回许都向曹操复命。
刘备这一走,如同笼中之鸟重返山林。以后,他招兵买马,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出山,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操。后来,曹操每每想起刘备的出走,便嗟然长叹,悔之不已!
战俘智用木马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军官彼得和约翰不幸被德军俘虏,被关进战俘营。难友们不甘心受非人的折磨,决心越狱逃跑。然而,德国法西斯为了防止战俘逃走,把牢房悬空架在木桩上,四周围上铁丝网,布置了明哨暗岗和凶猛的军犬。难友们常聚在一起,商量越狱计划。
一天,偶尔谈起古希腊人以木马计巧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彼得心头一亮,难道我们不能借修建运动场之际来一个“木马计”吗?他立刻把想法告诉约翰,约翰十分高兴。两人制定了一个“新木马计”。这个计谋得到了越狱委员会的支持。难友们在做跳木箱时,表面钉得严丝合缝的,而实际上底部的木板却是可以活动的。晚上,德国士兵仔细检查了跳箱,见是个结实的木马,便放心而去了。
彼得估计敌人消除了怀疑,便钻进木马,由难友们抬到操场,开始挖地道。他每天将挖的土装在剪下的裤腿中,然后伪装好洞口,由难友抬回牢房。带回的土藏在哪里?他们思考再三,决定把土撒在地缝和墙角,德兵居然没有发现。
后来,他们改变挖洞法,由两人同时下地道,一个挖,一个运土,大大加快了速度。几个月后,地道已伸延到铁丝网下。与此同时,越狱委员会为他俩伪造了护照,并筹集了钱和食物,积极配合他们越狱。
又过了几个星期,地道挖到了铁丝网外,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就躲在木马里,由难友们抬到地道口。在天黑之际,彼得和约翰逃出了战俘营。星光在铁丝网外闪烁,清新的空气,一阵阵沁入他们的心脾,他们自由了……
军事谋略例说
晋文公以退为进败楚军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地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气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
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伤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彝陵之战退为攻
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正月至六月,东吴大将陆逊率军与刘备率领的蜀军相持于责道虢亭(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当时,汉主刘备举军东下,锐气正盛,且乘高守险,难以抵御。陆逊主张实施战略退却,“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陆逊的部下多是东吴的功臣宿将和公室贵戚。他们自命不凡,或自恃功高,对陆逊这位年轻统帅既不服气,又不尊重。对于陆逊实施退却更是很不理解,以为这是陆逊怯懦无能的表现。
这时,刘备命令军队从巫峡建平起到彝陵700里间,接连设营,以冯习为大都督,张甫为前部都督。从正月到五月,与东吴相持不下。刘备要求决战不得,于是派吴班带领数千人在平地立营,想以此引诱吴军出战。陆逊非但拒不出战,还连续退却700里。任你蜀军怎样讨战,坚持不予理睬。并且劝告众将说:“吴班讨战,其中必有诡计,我们姑且观望一下吧!”刘备见诱敌之计不成,只好把埋伏在山谷中的8000伏兵撤出来。这时,陆逊上书孙权说:“彝陵这个要害地方,是东吴的重要关口,虽然容易攻取,也很容易失守。一旦失去,连荆州也难以保住。所以,今天我们争夺这个战略要地,定要一举成功,一劳永逸;开始时,我顾虑刘备水陆大军同时前来,那样,我们势必要分兵抵抗。现在,他不用水军,单用陆路,又在700里内,处处结营,分散兵力,看来,刘备这一布置对我军十分有利,所以,请您放心,不需再为攻打刘备的事而挂心了。”
闰五月,陆逊观察形势,准备由退却、防御转为进攻。将领们认为,要进攻刘备,应当在初来的时候,如今我军步步退却,他们却在我们国境六七百里内到处设有重兵把守,这时进攻一定不会有好处。陆逊则说:我军连续退却,他们找不到我们的空隙,他们的士兵已经很疲惫,士气低落,又想不出打败我们的计划。现在,正是我们用计打败刘备的时候。于是,便先派兵攻打刘备一个大营,没有成功,又改变战术,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茅草,用火功的方法,袭击蜀军,得手后,陆逊便率领全军人马同时发起进攻,斩了蜀将张南、冯习及少数民族武装首领沙摩柯,攻破蜀军40多个大营,蜀军将领杜路、刘宁等被迫投降,刘备逃上马鞍山,将军队沿山环列,进行困守。陆逊督促所有将领四面猛攻,蜀军全军溃散,死伤数以万计,刘备又连夜逃走,靠着沿途焚烧辎重器械,堵塞山路隘口,才阻住吴军的追击,得以匆忙地逃进白帝城。
陆逊以“走”为上计,实施战略退却,等待时机,终于转入反攻,大获全胜;刘备兵败彝陵,也以“走”才保住了性命。
敦刻尔克大撤退
希特勒占领波兰之后,并不像英、法所希望的那样,立刻去进攻苏联,而是加紧准备向英、法的欧洲地盘夺取生存空间。为了迷惑英、法,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希特勒故伎重演,一再呼吁“和平”,暗地里却加紧对英、法的战争准备。
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签发了准备对西欧各国发动进攻的黄色方案,1940年3月1日又签发了代号为威塞演习的作战指令。从1940年4月9日至1940年5月14日,希特勒先后袭击和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越过马其诺防线,攻入法国,将英法联军压缩包围在敦刻尔克海滨一块很小的三角地带,40万英法联军岌岌可危。
英国首相丘吉尔果断下令撤退,于5月26日全国组织870余艘各种类型的船云集敦刻尔克协助英法联军撤退,其中有巡洋舰、驱逐舰,有皇家豪华游艇和垃圾船,还有各种帆船、划艇等。从5月27日起,经过9昼夜的苦战,将33.8万名盟国士兵运过海峡,撤入英国。担任掩护任务的4万名法国士兵未及撤退当了俘虏,英法联军的约700辆坦克、2400门大炮和13万辆汽车等军械辎重都留给了德军。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成功的,它保存了盟军仅有的生力军,许多法国飞行员及时弥补了随后的英德空战中英军飞行员数量的不足,与英国人民携手抗击德军。在1944年6月开辟第二战场时,这30余万盟军士兵又成为诺曼底登陆的主力,为扭转战局作出了贡献。难怪丘吉尔在撤退成功后便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农田和街道上战斗,我们决不投降。我相信今天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将是明天胜利的开始。”
商战谋略例说
燕滨易地上台阶
秦皇岛市迎宾路与建设大街相交的路口处,是市区的商业中心之一,这里商店林立,交通方便,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前不久,在这寸土寸金之地,又诞生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厦——燕滨大酒店。
秦皇岛市燕滨大酒店内外装修考究,布局合理,豪华典雅。餐厅内有民族风格浓郁的雅座,客房内有设备先进的套间,再加上服务员小姐们那端庄秀美、笑容可掬的仪态,使人顿生一种春意融融的感觉。所以自酒店开业以来,总是宾客满堂。店内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无形中使员工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增强企业凝聚力。问起酒店如此红火的缘由,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燕滨大酒店之所以有今天,全凭了我们的总经理邵成虎的那条‘三十六计,走为上’的谋略和决心。”
原来,燕滨大酒店最初建在离市区较远的辟静之处。当时尽管酒店竭力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费用标准,增添各种设备,可是由于“酒好也怕巷子深”,所以虽然人们久闻其名,却仍不愿前来光顾。偌大一个酒店没了顾客,怎能维持下去呢?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总经理邵成虎同志决定转换经营机制。于是忍痛低价处理原来的房产,高价在全市最大的商场——燕滨购物中心的旁边建起了现在这幢酒店大楼。邵成虎经理这一条有胆有识的谋略,使燕滨大酒店走上了兴旺发达之路。
燕滨大酒店在原先生意不景气的情况下,清醒地认识到“地利”的重要性,毅然决然地摆脱了不利的环境,不惜代价、大胆果断并且非常及时地“挤”进经营的黄金地段,结果产生了使企业蒸蒸日上的奇效。这种从原来不利的经营之地“走出”的谋略,即是“知难而退”之计。
新力公司的教训
在台湾,录像机市场两大系统之一的BETA,就曾因面子问题不肯放弃,而造成极大的损失。
BETA系统是擅于开发电子新技术的新力公司所发明,与其竞争的对手是JVC公司的VHS系统。
BETA系统虽然是录像机产品商品化的开创者,在生产的品质上和技术上均领先VHS。可是它在一开始就犯了行销战略上的错误,它想垄断全部录像机的市场,而不肯将技术与其他电子公司分享。
由于新力公司的固执,迫使其他电子产品公司与JVC公司协力开发新的规格系—VHS。由于JVC公司以公开技术的方式与各大电子公司合作,分享开发成果,因此,在世界各地采用VHS系统的牌号较多。新力公司在初期虽然鹤立鸡群,一枝独秀,但在市场上却陷入孤单奋战的境地。
采用VHS系统的牌号,联合众家之力围攻原为新力所独占的市场,先是蚕食,最后则是鲸吞。新力公司BETA系统的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VHS由于人多势众,声势越来越大,市场占有率反而后来居上。
新力公司虽然了解这种趋势对它不利,但却不甘心在这场世纪大战中认输。它极力地抗拒。
由于不肯割舍或放弃早已无利可图且无力挽回的市场劣势,新力公司反而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改良技术和加强广告攻势。事实上,这样做违反了行销的原则,想要以公司的声誉和消费者的需求对抗,这不但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而且是注定要失败的努力。
新力公司的坚持,固然是为了商业声誉,也是该公司一贯坚持的信心。然而,市场是残酷的,消费者也是现实的。它的努力终于无法再坚持下去。1988年春天,新力公司首次正式公开承认BETA不如VHS系统,并决定开始投入VHS系统的生产系列。从1980年到1988年将近10年的时间里,新力公司不知耗费了多少的人力和财力,来从事这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这10年中所投入的一切若用于开发新的产品,那又不知将是一番何等光景呢?!
可见战略性的“走”是何其重要啊!
“松下”撤退的哲学
1964年,日本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突然宣布不再做大型电子计算机。对这项决定的发表,大家都感到震惊。松下已花5年的时间去研究开发,投下10多亿元的巨额研究费用,眼看着就要进入最后阶段,却突然全盘放弃。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的经营也很顺利,不可能会发生财政的困雄,所以令人十分费解。
松下幸之助所以会这样断然地做决定,是有其考虑的。他认为当时公司用的大型电脑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万一不慎而有差错,将对松下通信工业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到那时再撤退,则为时已晚,不如趁着现在一切都尚有可为时撤退,才是最好的时机。
事实上,像西门子,RCA这种世界性的公司,都陆续从大型电脑的生产撤退,广大的美国市场,几乎全被IBM独占。像这样,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公司独占市场就绰绰有余了,更何况在日本这一个小市场呢?
富士通、日立、日立电器等7个公司都急着抢滩,他们也都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等于赌下了整个公司的命运。在这场竞争中,松下也许会生存下来,也许就此消退。松下衡量得失后,终于决定撤退。
交战时,撤退是最难的,如果无法勇敢地喊撤退,或许就会受到致命的打击。松下勇敢地实行一般人都无法理解的撤退哲学,将“走为上计”之计运用自如,足见其眼光高人一等,不愧为日本商界首屈一指的大将。
“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所以,“走”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掌握时机,也要靠点运气,才能走得正是时候,走得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