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马利奈蒂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马利奈蒂
马利奈蒂(FilippoTommaso Marinetti, 1876—1944)意大利文艺理论家、作家,未来主义的创始者。他出生律师家庭,1893年曾留学巴黎,广泛地接触了法国现代派的文学艺术,深受其影响。1894年回到意大利。1913年旅游俄国宣传未来主义。1919年参加意大利法西斯党活动,1942年随意大利侵略军到苏联,1944年病死。在创作上,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用法文写成的象征主义诗歌,有《老海员》(1897)、《征服星球》(1902)、《毁灭》 (1904)等。后主要写未来主义剧本,如《饕餮的国王》(1905)、 《他们来了》等。他的长篇小说《未来主义者马法尔卡》(1910)描绘了“未来的人”的形象。
在文艺理论方面,1909年他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首次使用未来主义一词。以后又相继发表了《未来主义文学宣言》 (1910)、《关于未来主义文学技法宣言》(1912)、 《未来主义与法西斯》(1914)、 《未来主义戏剧宣言》(1915)等,提出一整套未来主义的理论主张。他的文艺美学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创造“新的未来的艺术”。他认为,未来主义是一种现代精神,文学艺术应探索未来,创造出一种“新的未来的艺术”,对文艺的内容、形式做彻底的革新,使其适合于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速度、暴力、激烈的运动、音响和四度空间。因为二十世纪的科学发展,高速度的工业化、都市化,已构成现代生活的新内容。 (二)“摒弃全部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提出要用无畏的叛逆精神, “本着反学院、反文化、反逻辑的世界观”去摧毁博物馆、图书馆,去摒弃全部文化遗产。同时他还认为战争、暴力、恐怖正有利于此。(三)速度即美。他说: “一种新颖的美使世界变得伟大壮丽,那就是速度的美。”因此“未来的艺术”应以表现运动为核心,赞美与运动有关的速度、力量、技术等等。他认为文艺不能再表现静态美,而应着力表现力感、运动感,歌颂“速度之美”和进取性的运动。 (四) 表现“心境并发性”。他认为未来艺术应表现“现代感觉”,表现人们在现代工业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心境并发性”,通过自己独有的审美三棱镜,艺术地表现生活的本质,表现胡思乱想,幻觉感觉、凌乱想象、神密的梦、病态意识等。
马利奈蒂的文艺美学观可以说是反动的。他的思想基础主要是尼采和柏格森的哲学,他所宣扬的是军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他的理论和创作都显示了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文艺的堕落。在艺术表现上,虽然他对传统的艺术手法有一定的突破,但他反对现实主义,而企图以违背语言规范的字句甚至杂乱的模拟音响枯燥的数学符号,表达所谓未来的新人力图冲破现实的焦躁不安的病态情绪,这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