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柔软》张坤散文赏析
如果可以,谁不想一直做个小孩儿。大学这几年,不情愿的被时间往前推着走,慢热的我用了很久才开始适应大学的节奏,一个人穿梭在食堂图书馆变成了习惯。
过去的我似乎是一个游荡在幻想中,但又不得不直面现实的矛盾体。慵懒着、疑惑着、哀怨着——想要昭告天下,然而却并非拥有天下;想要云涌风起,却只能荒草般摇摆在风中;想要一件厚实的外衣,奈何又总脱不下那件破T恤……稚嫩的人生在现实与梦想的碰撞中似要完全地分裂,像四十码的脚挤进三十五号的鞋那样别扭,有时还伴有疼痛。宋代著名词家辛弃疾曾写到“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惆怅似乎也并非空穴来风,比如我总是因为自身的欲望和能力不相匹配而难过而焦虑,微风过耳,内心惆怅。离开父母暖暖的膝下,独自面对生活和社会,孤独无依的不安全感在内心深处不断地煎熬逼迫,让人深感惶恐和畏惧。于是强逼着自己去面对、求变通。或许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缘故吧,心灵蜕变之痛,常常会逼自己行到山穷水复之处,蓦然打开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周易·系辞》中写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就非常睿智地点明了这个道理。学会变通之后的自己才会慢慢地接纳自己,就像溪流一样,允许自己小,允许自己柔,允许自己迂回但却不改清澈,永远向前。
每一厘米的成长都不简单,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去切实地获得知识和勇气。困心横虑,正是磨练少年英雄时。生活这把刻刀,说不上无情,但也改变了太多我们原有生活的轨迹,慢慢把我们打磨得柔软。没了孩子时不管做什么身边都三五成群的伙伴们,也清楚了大人的世界,既然不管做什么都会被质疑,倒不如不动声色地做自己。过去总是被戴上“还太小”帽子的我们,只是被父母定义,朋友左右。习惯一个人独自面对后,开始试着自己选择下一步。有时候也会不知所措地莫名慌张,但当我们试探着全然打开自己的心,学会去安静地接受外界的碰撞和风雨时,心也会由棱角分明、固执强硬慢慢地变得柔软谦虚、温暖润泽。早在两千多年前,道家始祖老子就曾在《道德经》中讲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此时让人颇有戚戚之叹。
前段时间,结束了双学位答辩回学校的路上,微雨秋凉中仿佛发现了新天地:不算太宽的街道,没有拥挤的人流,很棒很大的图书馆和阔朗轩敞的博物馆。再往前走几站地是科技馆,附近是居民区和整整齐齐看起来一点都不油腻的小饭店。在曾经陌生的城市,突然第一次,踏实安心的喜悦油然而生。蓦然发现,在适应长大带来种种改变的恐慌时,生活其实并没有改变,美好的东西依旧美好,我们只是心灵妥妥地柔软下来,越来越贴近了本来的真我。生活总会有各种小魔法让你感受到这些,比如吹走十多天雾霾带来暖阳的大风,比如刚订好的回家的车票。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你要做一朵花,才会觉得春天离开你。如果你是春天,就没有离开,就永远有花。”
生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体验和经历各种新鲜的事情,把沉重的心灵窗口一个个用力打开。成长的过程仿佛是一个小婴儿,目光澄澈地学着大人口型,重复简单的字节,天然地生长,长高长壮再慢慢恢复柔软。
对我来说,學会柔软是成长的节点,而成长从来不是一件小事。